临川陶瓷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200
颗粒名称: 临川陶瓷业
分类号: F4
页数: 3
摘要: 从临川县营门里战国遗址出土的陶猪,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临川人就会利用陶土造型。
关键词: 陶瓷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从临川县营门里战国遗址出土的陶猪,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古临川人就会利用陶土造型。但真正制瓷业开始是在隋唐时期,临川县红桥镇白浒窑出土的众多陶瓷器皿和残片说明了这一点。白浒窑虽然不是规模特大的唐窑,但其窑址延绵达五里之广袤,废址上遗物很多,譬如一甲村废窑址,今尚存孤立的馒头形土堆四个,高达7—10公尺,径达40—50公尺,窑场设施比以前更有改进。白浒窑所选窑泥色不白净,质不纯赋,其陶洗、练捣亦不很精细。因此,所制瓷器胎骨较粗糙,胎泥中的杂质导致部分器壁隆鼓,凸起气泡或釉层剥脱。比起选料精细,体薄色润的景德镇窑和吉州窑要差一筹。能与他们做竞争对手的要算南丰县白舍窑。
  白舍窑位于南丰县的白舍镇。是宋元时期江西省具有相当规模的民间瓷窑之一。与景德镇窑、吉安的吉州窑、赣州的七里镇窑享誉全国。
  两宋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瓷器提出了新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要满足皇室贵族、宦官富豪们装点居室和玩赏收藏的需要,茶楼酒肆也都以器皿清洁为优势,同时又是重要的外贸物产。因此,制瓷业的新工艺得到发展。白舍窑就以产白瓷和影青瓷而著名。
  1.窑场设施规模庞大,设备齐全。白舍窑处于白舍镇前绵延的红土山岗上,以瓦子山为中心向东西方向伸展,横纵延伸3华里,形状像一条条青龙沉卧在碧绿的山坡中,颇为壮观,因而,民间俗称“龙窑”。《南丰县志·古迹》记载:“南丰宋时置官监选瓷器,窑数十处,望之如山。”从现存的古瓷窑遗址上遍布的瓷片、窑具、垫饼、垫圈、垫柱、匣钵、炭灰残渣等混合物以及窑体之间,遗存零星的小池塘来看,窑场布局合理,构筑考究,设备齐全,工序分明。
  2.原料就地取材。尽力选取纯净细腻色白的瓷土,大多数器皿胎土陶得细净纯白,一度成为景德镇窑的竞争对手。白舍窑场资源丰富,生产的青白瓷别具一格,瓷胎薄质地细润,白瓷洁白坚滑,影青釉色闪光耀目。器皿中青白瓷釉色莹光润泽,介于青、白两者之间,在素白青色淡雅色釉中,泛出一种逗人喜爱的色彩,人称这种青白瓷为影青瓷。白瓷产品大部分偏白,洁白无瑕,白色色泽中略透露出浅淡黄色泽,与景德镇窑产品偏青略有不同,各显地方特色,比同期的吉安永和窑产品好得多,为群众所喜爱。据《陶记略》记载:“南丰窑对景德镇的市场均有所夺”。
  3.生产规模、制造技术和工艺艺术达到了较高水平。据方志载,白舍窑相传宋设“御窑”。“宋时置官监选瓷器,集中了不少能工巧匠,专门生产‘供上用’的瓷器,制瓷精良”。此种“御窑”在当时具有“民窑官用”的性质。从窑包中遗存出土完整的器皿来观察,产品品种多式多样,造型精致,胎质细腻,釉色晶莹,装饰华丽古朴,图案丰富。在工艺方面既有传统风格,又富于创新,别开生面,尤其采用传统的尖削器梳篦划花装饰技巧绘出的花朵、山水、人物图象,形态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生动,在器物口沿上施褐釉一周的装饰也很别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如酒壶注子是南丰白舍窑的独特产品。酒壶注子置于六棱分格形深腹注碗中,碗壁外部饰划莲瓣纹,盖塑苞形纽,高把曲流,瓜圆鼓腹,与注碗巧妙配套使用,既是生活实用品,又是摆设的工艺品。使用时,将热水倒入注碗中,酒壶注子内装美酒即被温热,是冬季取暖用酒的上品。
  4.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宋代江南的窑炉都是斜坡式“龙窑”,这是为了“除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又循级透上”①。南丰白舍窑现存的“龙窑”遗迹长度在25—35米之间,倾斜度一般在20度上下,窑门多朝西、北二向。其产品的装烧,均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陶制匣钵,以仰烧为主,也有支圈覆烧,一般采用薄而扁垫饼、垫圈、垫柱烧制,窑具充分利用泥饼或泥条筑迭而成,足见装烧技术已很成熟。
  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加上历代战乱,白舍制瓷业逐渐衰落,成为历史遗迹。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