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95
颗粒名称: 医学的发展
分类号: R2
页数: 7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医药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医药学体系和其它学科一样,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形成,而且延续了二千余年,至今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体系特色。这个体系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诊断;以“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辨症施治的治疗学;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苦、辛、咸)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和认“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配伍方剂学;以经络、腧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学;以及推拿术、气功、导引等治疗方法,内容极其丰富,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各方面贯串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观念。在这个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中,临川的医学家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以自己医疗实践和论著,丰富和充实了这一宝库。
关键词: 中国医药学 中医学

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医药最早的地区之一。中国医药学体系和其它学科一样,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形成,而且延续了二千余年,至今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体系特色。这个体系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四诊”(望、闻、问、切)进行诊断;以“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辨症施治的治疗学;以“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苦、辛、咸)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和认“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的配伍方剂学;以经络、腧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学;以及推拿术、气功、导引等治疗方法,内容极其丰富,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各方面贯串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观念。在这个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中,临川的医学家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以自己医疗实践和论著,丰富和充实了这一宝库。
  宋元以来,临川的医学发展很快,达到了空前的令人为之惊叹的成就,其主要标志是医家辈出,灿若群星。自宋至清,载入各类方志与典籍的临川名医就有百余人。他们大多都有著述传世。从其地域分布来看,他们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盱江和抚河流域的南丰、南城、金溪和临川等县人氏,形成了一个医家群体。因此有人把盱江称为“江西医学之乡”。再从其影响来看,江西历史上有十大名医,临川就有七家。他们是: 陈自明(1190—1270),临川人,南宋著名医学家。
  危亦林(1277—1347),南丰人,元代著名的骨伤学家。
  龚廷贤(1522—1619), 金溪人,明代医学家,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皆精通。因医好鲁王爱妃的臌胀瘤,获得万历皇帝钦赐双龙“医林状元”匾额。著述有《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小儿推拿秘旨》等。
  李梃(生卒不详、大约生活在16世纪),南丰人,明代名医,行医于赣闽之间, 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医学入门》一书,是他的巨著,刊于公元1575年,至今仍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此书早就流传到国外,日本的松下见林曾于公元1668年为其加注,抽刻单行,供初学医者参考。又据《大南会典》一书记载:有明代中医书《医学入门》等书传入越南、日本。
  龚居中(明万历、崇祯年间人),金溪人,精内、外、妇、幼各科,尤擅治疗“痨瘵”,著有《红炉点雪》、《福寿丹书》、《小儿痘疹医镜》等,尤以《红炉点雪》一书对后世影响甚大。
  黄宫绣(1730—1817),宜黄人,清代名医。所著《脉理求真》、《本草求真》等书,受到后世医家的推重。
  谢星焕(1791—1857),南城人,清代医学家。学问渊博,医理深邃,尤精于脉诊,凭脉辨症,吉凶立判,行医四十余年,治愈者无数。著有《得心集》行世。
  七人中最负盛名的是陈自明和危亦林。
  陈自明,字良甫。精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妇科,是我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妇产科医学家。他的名著《妇人大全良方》,成书于嘉熙元年(1237),为现存最早、内容完整的妇产科专著。全书共24卷,260余论。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难产及产后等八门。介绍了横产、倒产、碍产、盘肠产、偏产等难产现象的助产办法,科学地指出不劳动是酿成难产的原因之一。他还指出妇女不育的原因不全在女方。更为可贵的是陈自明的理论反对早婚早育,提倡男子三十而娶。该书号称“妇科证治,详悉无遗”,誉为“中国妇科奠基之作。”陈自明的妇科理论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同代和后代的医家们所采用,直至今天仍焕发着光芒。
  危亦林,字达斋。元代著名的医学家,对内、妇、儿、眼、骨、口腔等科均有研究,尤擅长骨伤科,是我国古代骨伤科代表人物之一。危氏因见古代医方浩如烟海,难于检索应用,遂参考元代医学13科目,将古代医方和家传五世的经验方剂分门整理,前后历时1 0年,编成《世医得效方》一书。全书19卷,50万言,经江西医学提举送太医院审阅,并于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刊行,流传于世。该书保存了大量古方及家传有效方剂,特别在正骨科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对于骨折和关节脱臼的治疗方法与现代骨科学所阐述的原理基本相近。如对骨折、脱臼的整复,主张用乌头、蔓陀罗先行麻醉,创造性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等。危氏在《世医得效方》中说:“骨节损折,肘臂腰膝出臼蹉跌,须用整顿归元,先用麻药与服,使不知痛,然后可用手。”又说:“凡坐脊骨,不可用于整复,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使自归窠,未直则归窠,须要坠下,待其骨直归窠,然后用大桑皮一片,放在背皮上,杉树皮两、三片,放在桑皮上,用软物缠夹定,莫令屈,用药治之。”这种正骨复位法,比现代英国医学家达维氏于1927年才开始用此法,要早六百余年。危氏使用蔓陀罗作为手术麻醉药物应用于临床,也比日本华冈青州氏早450年。①由此可见,古临川的医学成就不仅在江西、中国,乃至全世界郡占一席的地位。
  在临川区域的医家中,其中一大类医家是精通歧黄之术, 即精通古典医学巨作《黄帝内经》的医学思想,诊病准确,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这类医生较多,如陈自明、龚廷贤等;另一类医家是精脉理,通过诊脉能辨析病症,立判吉凶,如谢星焕、黄宫绣等;再有一类是精针灸奇技,如元代针灸名医席弘(字宏达,临川人),其医著《席弘赋》被后代医家称赞:“学者潜心宜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明代针灸名医胡朝风(字来仪,金溪人),凡民间沉疴痼疾,瘫痪风痹等疑难杂症,针之即愈。楚王赐他《医国神针》的匾额。此外,临川医家还流行气功疗法,如宋代医家黄彦远(金溪人)通过精研《易》理而著《运气要览》,显然是气功疗法的一帜。
  历代临川医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中华医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纵观临川医学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大多数医家出身于中医世家,有良好的家学渊源,扎实的医学功底。陈自明的父祖辈都是临川一带有名望的医师。自明受家庭的影响,从小爱好医学,随父学医。他学习非常认真,经常是书不离手,到了1 4岁,已学完了《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医疗技能。他不仅善于总结父祖辈的医疗实践经验,而且善于把古人的“经典”运用于临床治疗上来。危亦林家族,祖传五世医业,在当时颇有盛名。亦林以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为指导思想,集前人百家之长,继承家传秘方及收集民间验方,编写了名闻海内外的《世医得效方》一书。龚廷贤的父亲龚信,系明代名医,精歧黄家言,曾在太医院任职,著《古今医鉴》8卷。该书汇集《内经》以至金元诸家文献,并结合个人经验撰成。廷贤幼年曾攻儒业,后随父学医,除继承家学外,更访贤请教,与名家研讨学术,著作颇丰。可以说,良好的医学家教为古临川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调查研究,强调临床问诊,对症下药,成就高超的医术。陈自明因感宋以前妇产科方面的书很少,内容也简略,而且“纲领散漫而无论”,立志对中医妇产科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为了完成这一事业,他出游各地,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不辞劳苦,遍行东南,寻求古训,博采众方。每到一处他就察访名医,搜集有关资料。同时认真研读宋以来所有妇科病的资料,参考当代名医的丰富经验,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审理辨析,归纳总结,历时十余载,终于编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明代名医易大艮(临川人)认为“治病贵先识病性”。他的治病特点是每症以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推究病因及其转变,定方用药,治案层层设问以分析病情、病因、病理变化及处方用药,做到“方必切病,药必对症”。南丰名医李梃特别强调问诊,他在《医学入门》中写道: 试问头身痛不痛,寒热无歇外感明, 掌热口不知食味,内伤饮食劳倦形, 五心烦热兼有咳,人疲阴虚火动情, 除此三件见杂症,如症如痢必有名, 从头至尾须详问,症候参差仔细听。
  李氏诊病重在问诊求因,调查研究,一作出正确诊断来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至今仍有指导临床的意义。
  (三)行善积德,济世救人,具有高尚的医德。这是古临川医家皆具的美德,也是临川医学的优良传统。他们平生不慕富贵,以救人为急务,不计报酬之多寡,遇赤贫之家,则免费诊治,甚至慷慨解囊,代付药资。清代骨科医生郭英寿(乐安人)为永丰县罗炳发的虎伤残肢治疗,不仅不取医药费,反资助其家经营生意以维持生计。后知县和教谕闻知,分别赠以“存心济物”和“积善救生”的匾额,以表彰其医术和医德。清道光六年《金溪县志》载,龚廷贤“尝言良医济世,功与良医济世,功与良相等,遂博考古方书,自歧黄以来,莫不穷源竟委。临症设治,复以己意佐验,言人五脏症结之故,决生死,莫不奇中。闲游大梁,方病疫,连梁闾巷,有阖户虫出者,时医循古法,治弗效。廷贤以已意立方,所活无算。”“(明)鲁王妃遘疾,延医弗效,乃嘱贤治之,疾寻瘳,酬千金不受,王刻其《禁方》行世,画其像礼之。”他在《万病回春》一书中对医生的修养提出了十条要求: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
  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称专门。
  五知运气,以明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
  六明经络,认病不错,脏腑洞然,令人扁鹊。
  七识药性,立方应病,不辨温凉,恐伤性命。
  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
  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
  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这十条医家修养的准则(即医德)对今天的医务工作者也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盱江流域医家辈出,也促进了药业的发展,出现了名播赣闽及海外的“建昌邦”中药业。
  建昌府治即今之南城县。从宋代开始,南城已有官办的“药局”。在药材销售上,力求纯真道地,在药材加工上,注意遵方炮制,不参己意。这与当时一些“药不及精”,“急于牟利”的市利者截然不同。为此,南城中医药业日趋兴旺。到了明末清初,各地“商邦”、“官邦”大兴建昌药商。为了对付药材水运中的困难,乃以严格的行会规约,精湛的炮制工艺,雄厚的药业资本,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聚而成“邦”,自成体系,谓之“建昌邦”。
  “建昌邦”中药业的经营范围,以闽赣两省为主,遍及40余县。闽人称“药不过建昌不行”。清代,南撼县城乡有药店100多家,以至民间有句谚语:“南城,南城,每幢大屋都有吃药饭的人”。可见南城从事药业者之多。
  “建昌邦”中药业,分药栈、药房、水药店三种形式,以药栈为主。“建昌邦”编织严密,分工细致,有老板、庄客、师傅、徒弟。庄客负责坐庄联系购销业务,师傅分加工炮制和柜台两组。力加工炮制又分头刀、二刀、三刀。头刀师傅主管全面炮制技术,二刀次一等,三刀为帮衬。分工明确,邦规森严,技术保密,口传心授,不传外籍人,以防技术外流。
  “建昌邦”的炮制方法分煨、炒、熏、蒸、妓。有水制(浸漂),火制(煨、炒、爆、烤),水火共制(蒸)、 药制(以药制药)。辅料投放时间、比例、方法与他邦不同,十分讲究浸润、漱腌功夫,故有“切药是徒弟,润药是师傅”之说。炮制工具主要有琢刀、雷公刨、猪肝刀石、硫磺柜、槟榔棒等。琢刀的特点是刀面宽大,刀口线直,力刃锋利省力,外邦人称为“建刀”。由于“建昌邦”积历代经验,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传统炮制技术,所制出来的饮片具有片斜、薄大、色艳、气香、味厚、低毒、效高的特点,在省内外别具一格,久享盛誉。
  “建昌邦”中药业繁荣之势,直到民国初年衰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近十年,“建昌邦”药业的传统炮制技术开始振兴。1980年“建昌邦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列为省、地、县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附注

① 日本外科专家华冈青州于1805年应用蔓陀罗花为主的制剂,长期以来被误认为世界最早应用的麻醉剂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自明
相关人物
危亦林
相关人物
龚廷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