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临川文化史》 图书 |
唯一号: | 140220020210000192 |
颗粒名称: | 社学、私塾、学堂 |
分类号: | G5 |
页数: | 7 |
摘要: | 和文化发达的区域一样,多层次办学、多形式兴教是临川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文化的鼎盛往往来自教育的发达。《临川县志》云:“临川灵谷铜陵诸峰,环列于屏障,其俗风流儒雅,喜气而尚气,有晏元献、王文公为之乡人故,其人乐读书而好文辞。”又云:“地无乡城,家无贫富,其弟子无不学,诗书之声,尽室皆然。”真所谓“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明代邓元标在《崇儒书院记》中描绘说:“抚州海内名郡也,其先多名德,大儒如晏元献、王荆国、曾文定、陆文安伯仲,吴草庐、康斋诸先生者,醇学粹行斯文,岱宗避荒远裔,且私淑而俎豆之矧其乡乎。先是明水陈公以学为郡人士倡,曾祀象山二吴于临汝,已盱江近溪罗公至,每会讲禅刹,月余别去,诸缙绅继,峰舒公、谷南高公、愚所陈公、景默曾公、二瞻黄公、若士汤公、后先义日,吾抚在宋黄勉斋氏创有南湖书院,以开东学,是时人才彬彬,家有弦诵。”①由于自宋以来形成“乐读书而好文辞”的风尚,历代以来,临川官府治吏、社会名流都致力于学。特别是一些文化世族,当然是指临川的地域望族,它在家族承衍过程中,尽管其文化建树的具体实践会受到社会地位的兴衰消长的影响,但其在特定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积累,包涵着文化素质、精神以至各门类技艺能力的积累,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积丰厚。这就是说,一些知书达礼的大家族,往往有兼家教与师承合二为一的家学承传,即耳濡目染的熏陶、耳提面命的家教形成的良好的家风。在这种浓重的文化氛围和严谨的家庭训教中,临川弟子刻苦砥砺,不辱家声、不堕门风的愿望十分强烈,以诗书求闻达成为临川才子的普遍心志。如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其父王益是北宋初期诗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据说王益为人诚实宽厚,家教却十分严格。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登杨寞榜进士第四名,其弟王安礼,系嘉祐六年(1061)进士。其弟王安国自幼敏悟,聪明好学,虽屡试进士不第,但由于学识渊博,神宗召试,赐进士及弟,三兄弟皆成就事业。再如著名文学家曾巩,“嘉祐初,曾巩与长弟曾布,及次弟曾牟、曾阜,妹婿王补之无咎、王彦深,凡一门6人,俱列乡荐。将入都赴省试,子婿拜别朱夫人于堂下。夫人叹曰:‘是中得一人登名,吾无憾矣’。榜出唱第,皆在上列,无可遗者。”①一家六人,同登皇榜,可见曾氏家族的家教有方和曾氏子弟的上进意识。 |
关键词: | 教育制度 办学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