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临川文化史》 图书 |
唯一号: | 140220020210000191 |
颗粒名称: | 儒学、书院的发展 |
分类号: | G6 |
页数: | 13 |
摘要: | 宋天圣五年(1027),晏殊因故被罢去枢密副使的要职,从刑部侍郎知宋州(今河南商丘)。欧阳修曾高度评价晏殊到河南后大兴教育的丰功伟绩,说他“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③庆历三年(10 43),晏殊正式拜相后,与任枢密副使的范仲淹一起,奏请宋仁宗,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育内容。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备器之制。”他指出:“经者世之常典也,无典常则制不立;学者人之砥砺也,无砥砺则器不备。”①可见晏殊是十分重视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的。 自晏殊奏请仁宗倡导州县立学后,庆历四年(104 4)仁宗下诏“令州各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于是州郡奉诏兴办学校。到神宗时“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②南城、临川是很早响应晏殊号召,并最早建立府学、县学的地区之一。当然,在唐代,已有一些郡县立学。县学,属政府创办的官方学校,以习儒家经典为主,故称儒学。 |
关键词: | 书院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