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75
颗粒名称: 明代民居
分类号: K9
页数: 2
摘要: 明代民居、官厅建筑遗存,见有抚州市钟岭乡祝家村明代会魁、临川前四才子之一祝徽的住宅;广昌县塘坊乡营下村的“墨庄”;驿前乡驿前村的“奎壁联辉”等处,而以宜黄县棠阴乡所在地和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两个古建筑群落最为集中。
关键词: 古建筑 名胜古迹

内容

明代民居、官厅建筑遗存,见有抚州市钟岭乡祝家村明代会魁、临川前四才子之一祝徽的住宅;广昌县塘坊乡营下村的“墨庄”;驿前乡驿前村的“奎壁联辉”等处,而以宜黄县棠阴乡所在地和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两个古建筑群落最为集中。流坑,座落于乐安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一块开阔而美丽的河谷地上,隶属牛田镇管辖。一面傍山,三面临水,形同半岛,悠悠乌江绕村而过,古木秀竹摇翠其间。全村793户,4200余人,基本上系董姓,为南宋大臣董德元家族的发祥之地,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万家之市”。该村数百幢明清建筑,以东西为主轴,朝南座北,依次展开,形成东西走向的8条大巷(或言街)和南北走向的8条小巷。每大巷头建有碉楼,高数丈,全砖石结构,以为了望敌情、火情、水情之用;每巷尾,设有凉亭,以供过往行人歇脚、喘气和村民业余饭后谈今说古之需。亭旁各有池塘,栽花种柳,养鱼植荷,悦人心目。村中还各依地形物貌,添楼阁,筑庙宇,造景观,以为村人提供游览、凭吊、宗教场所。“三宫殿”,扼村南之大门,“观音堂”、“五皇阁”,控村北之咽喉。“状元楼”、“翰林阁”,显耀于当世,“三元坊”、“五桂坊”,夸荣于其时,而规模宏大的董氏家祠和秀丽雅洁的村北文馆,又令人叹妙称奇。观流坑之屋宇、祠庙、馆阁,全系青石砖木结构,明清造型,彩绘斑斑,诗词盈目,高大宽敞,气象雅丽;考流坑之格局,方正划一,俨如棋盘,封闭严谨而错落有致,分割有序而彼此勾连。这样的布局,无疑反映了封建大家族意识形态的严格规范,是封建社会大一统观念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据《乐安文史资料》云:流坑村是明代刑部郎中、理学家董燧亲自设计改建的。他于嘉靖中期辞官归里后,不仅规划了全村的改建蓝图,而且按照当时官邸的格式,一次亲自设计构筑了18幢官厅。它们座落于村之中央,墙连墙,门对门,由西向东,两排并列,组成了流坑的村中之村。这些房舍,历四百年之风雨,多数颓败,尚有三幢保存良好。其宽敞的天井,硕大的照壁,品字形的厅堂和柔和的线条,朴素的外形以及独特的柱墩、梁架,体现出明代建筑的特有格调,堪称宝贵。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