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雕刻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70
颗粒名称: 建筑和雕刻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J3
页数: 10
摘要: 建筑和雕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物化立体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成型于春秋战国,成熟于秦汉、三国,高潮于隋唐五代,沉落于宋金元代,新变于明清两朝。临川区域古代建筑,和江南其他各地一样,正是在这条轨迹上向前迈步并代有成就的。唐宋之宗教、书院建筑;明代之佛塔、桥梁、官厅建筑;清代之祠宇、楼阁、民居建筑,都有大可论及的篇章。只是由于兵燹,水火和自然腐朽等原因,所毁甚多,以至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除了建于元代的东乡王桥清湖寺、建于南唐保大二年位于广昌驿前乡的盱姆桥和建于南来的沿江乡“雁塔”外,主要是明清两代建筑的极少数遗存。
关键词: 雕塑 工艺

内容

建筑和雕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物化立体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成型于春秋战国,成熟于秦汉、三国,高潮于隋唐五代,沉落于宋金元代,新变于明清两朝。临川区域古代建筑,和江南其他各地一样,正是在这条轨迹上向前迈步并代有成就的。唐宋之宗教、书院建筑;明代之佛塔、桥梁、官厅建筑;清代之祠宇、楼阁、民居建筑,都有大可论及的篇章。只是由于兵燹,水火和自然腐朽等原因,所毁甚多,以至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除了建于元代的东乡王桥清湖寺、建于南唐保大二年位于广昌驿前乡的盱姆桥和建于南来的沿江乡“雁塔”外,主要是明清两代建筑的极少数遗存。
  南宋“雁塔”,位于广昌沿江乡河东村古慈生寺之后,距县城约3华里,因取佛祖雁王之名,故名雁塔。据明弘治十六年《重修慈生寺塔记》碑记所载,该塔为南宋绍兴八年(1138)分县时所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又重新修建,从始建年代算起迄今已达8446年。
  雁塔平面八角形,塔檐七层,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全高32米,每层四门,每面外宽3米,内宽3.7米,墙厚1米,层层出檐,面面设窗,砖石结构,檐牙高啄,形态稳健,气势轩昂,每层檐角均伸出透雕花横木,系有铜铃,风吹铃响,其声清悠,是广昌古代十景之一。
  明代是临川文化的复盛时期,建筑艺术亦见辉煌。南城规模宏大的益王府宫殿群,抚河上几座大型的石拱桥,都是这个时代始建或完成的。根据县志所载和实地勘查,现在尚存的明代建筑共有31处,包括土地坛1处,书院2处,桥梁、祠宇各4处,佛塔、牌坊各6处,民居8处。它们如颗颗熠熠闪光的珍珠,散落在区内城乡的兰天白云之下,显示着昔日的气魄、风采和劳动人民的天才智慧。
  塔是佛教文化的物化形态,明代区内佛塔甚多。宜黄县棠阴乡的“迎恩塔”,是区域现存的四大名塔之一(尚有前述广昌的雁塔,临川的万魁塔,南城的聚星塔)。该塔位于宜黄棠阴北首的宜水之畔,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为6面7层构体,高36. 75米,周长30米,外观粉红,内为空心,除塔基为青石外,全用砖料砌成。该塔在设计上的奇巧之处在于,内外两墙夹成的宽可容人的砖梯,呈螺旋形盘旋而上。两人登塔,各从东、北方向按顺时针同时迈步,听足音,则一人在头上,一人在脚下,互不碰面,但每登上一层,又会晤于互望窗口,双方砖梯趋于平衡,而再继续前进,又复现原来的状况。塔内除每层互望窗口外,又开有对外了望窗,以供游者眺望四周景色。每年仲春之时,塔山上万木吐翠,芳草茵茵,踏青者络绎不绝。“迎恩塔”历360余年而依然巍峨壮观,毫无颓败之象,成为县里的一个旅游景点,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桥,是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珍品。该桥位于南城县东北约5公里处盱江黎河2水交汇的武岗潭上,始建于明崇祯7年( 163 4),峻工于清顺治4年(1649)。结构分桥基、桥身、桥亭3部分。桥基深实、坚固,桥身自下而上全用青石发券而成,拱圈顶(古称瓮)采用纵联式垒砌法,累石如山,空隙处用卵石、石灰、砂粒填实。据《万年桥志》载:“用此筑法,不患其湿,而患其燥,土可养石,灰可胶土,卵石为灰之骨,实为妙也。”墩(古称分水尖)分前后,均用大麻条石,以砂浆座砌,前尖高仰而后墩方低矮,犹如龟座龙跃,仰首挺胸,迎击水势(古谓金刚雁翘式)。这种前后有别的砌墩方法,为一般石拱桥建筑所没有。其优点是,既可缩小洪水对桥基的冲压面,又能减轻洪流回旋对桥基的压力,实为我区古代劳动人民和工匠的天才创造。桥面中间原有一石亭,亭内置有石凳,以供行人休息(今无存)。桥上两侧还有石栏杆,雕刻精致,美观大方。全桥23孔,24墩,高10米,长4 1 1米,拱圈跨度1 4米。整座桥梁,气势恢宏,造型轻巧,工艺精湛,远远看去,如长虹卧波,苍龙戏水,蔚为壮观,堪称我国古代桥梁构筑的一大杰作。大桥建成后,曾经多次局部维修。光绪十三年,被洪水冲坏,费五年之时得以修复。抗日时期,被日寇炸毁四墩,1943年日寇败退后,修复一墩,其他几孔架木桥代用。1949年国党为了逃命,复炸毁第十八墩和木架桥。1952年,人民政府以巨资全面修复,恢复了原貌,并铺上了水泥路面。1957年,该桥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今日的万年桥,更加雄伟壮丽。
  雯峰书院为我区明书院的仅存者之一,位于广昌县甘竹乡饶家堡,为广东廉州知府尧秉鉴于明成化六年(1470)所建,面积计5032平方米,深七进,有上、中、下三厅,士子读书号房56间,大小庭院3处,配置池塘、楼阁,院中套院,园中有园,景致清幽、雅丽。抗战期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率省国立幼师迁移于此,至今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王氏宗祠,位于东乡虎形山乡上池源里村。据《王氏族谱》载,该祠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复建,前有半月池,门墙为砖石结构,正中大门石匾上,刻有四个斗大的石板阴刻字“王氏宗祠”四字,遒劲有力,端庄浑厚。祠宇为砖、木、石结构,宽18米,深们米,分前、中、后三厅,高大宽敞,1959年5月,因暴风雨袭击,后厅倒塌,1979年修复时,厅内采用人字梁,水泥柱,有失原貌。1985年省、地、县三级拨款再度维修,恢复原样,现内设有王安石文物陈列室,是我区明代祠宇风格的一个代表。
  明代民居、官厅建筑遗存,见有抚州市钟岭乡祝家村明代会魁、临川前四才子之一祝徽的住宅;广昌县塘坊乡营下村的“墨庄”;驿前乡驿前村的“奎壁联辉”等处,而以宜黄县棠阴乡所在地和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两个古建筑群落最为集中。流坑,座落于乐安县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一块开阔而美丽的河谷地上,隶属牛田镇管辖。一面傍山,三面临水,形同半岛,悠悠乌江绕村而过,古木秀竹摇翠其间。全村793户,4200余人,基本上系董姓,为南宋大臣董德元家族的发祥之地,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万家之市”。该村数百幢明清建筑,以东西为主轴,朝南座北,依次展开,形成东西走向的8条大巷(或言街)和南北走向的8条小巷。每大巷头建有碉楼,高数丈,全砖石结构,以为了望敌情、火情、水情之用;每巷尾,设有凉亭,以供过往行人歇脚、喘气和村民业余饭后谈今说古之需。亭旁各有池塘,栽花种柳,养鱼植荷,悦人心目。村中还各依地形物貌,添楼阁,筑庙宇,造景观,以为村人提供游览、凭吊、宗教场所。“三宫殿”,扼村南之大门,“观音堂”、“五皇阁”,控村北之咽喉。“状元楼”、“翰林阁”,显耀于当世,“三元坊”、“五桂坊”,夸荣于其时,而规模宏大的董氏家祠和秀丽雅洁的村北文馆,又令人叹妙称奇。观流坑之屋宇、祠庙、馆阁,全系青石砖木结构,明清造型,彩绘斑斑,诗词盈目,高大宽敞,气象雅丽;考流坑之格局,方正划一,俨如棋盘,封闭严谨而错落有致,分割有序而彼此勾连。这样的布局,无疑反映了封建大家族意识形态的严格规范,是封建社会大一统观念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据《乐安文史资料》云:流坑村是明代刑部郎中、理学家董燧亲自设计改建的。他于嘉靖中期辞官归里后,不仅规划了全村的改建蓝图,而且按照当时官邸的格式,一次亲自设计构筑了18幢官厅。它们座落于村之中央,墙连墙,门对门,由西向东,两排并列,组成了流坑的村中之村。这些房舍,历四百年之风雨,多数颓败,尚有三幢保存良好。其宽敞的天井,硕大的照壁,品字形的厅堂和柔和的线条,朴素的外形以及独特的柱墩、梁架,体现出明代建筑的特有格调,堪称宝贵。
  近年来,省内外考古学者,建筑专家纷纷来此观光、考察。
  明代的楼坊建筑亦取得了颇可称道的成绩,遗存较多,而有名者,要数乐安县罗陂乡水口的“龙图阁学士坊”。该坊为彭姓族众为缅怀五代时南唐工部尚书彭彦昭而立,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木质结构,经1984 年省文物单位拨款修缮,焕然一新。楼坊为四柱三间二楼式样。两侧为砖砌翼墙,横楼上用斗拱屋檐起楼,未用冲天柱,四柱排列整齐,中门左右柱围均为0.9米,门宽2. 80米,高3.15米,两侧门宽1.76米,高3米,楼坊全高过8米。楼为单檐歇山顶,顶有壶形刹,刹下有莲花座,承托屋顶的全为如意斗拱、每跳均出约4.5度斜拱3个,相交而成复杂的网形斗拱。斗拱底都有凹弧线。一二楼平板坊上都承托5层斗拱至撩檐坊。中间门楣以上,有大小额坊3层,小额上刻有人物浮雕像(现无),两端配有龙头。楼坊大额坊上横刻有“龙图学士”4个大字。此坊建造款式,为省内之稀有。
  区内的清代建筑并不亚于明代,且更讲究门窗的雕饰和工艺的精细。区内现存的古老宅第和规模较大的祠宇、寺庙,基本上系清代所建和重建。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区现存清建塔、门楼、堂馆各1处,楼阁、祠宇各2处,牌坊、寺庙、桥梁各4处,亭7处,民居20处,合计46处。
  东乡县城的“杨氏石祠”是清咸丰九年(1859)建造的一座颇具特色的大型祠堂。全祠除桁条、瓦楞为木料外,全部柱、梁、枋、槛等均用巨石雕琢而成。其大门为长条石牌坊,横刻“杨氏宗祠”,周围尽布人物、山水、鸟兽的浮雕形象,用笔工致,气韵生动,而其浮雕成的藏于龙口内的石珠,取出不能,风吹即动。祠宇纵分3格,横切3幢。前幢为门厅,筑戏台,两廓上方有走楼;中幢为正厅,厅后建一宽大的天井池,周筑石围,正中架一单孔曲桥,面铺条石,旁护石栏,两边各竖四支短柱,柱头雕坐狮像,中间嵌石板,镌有各种花纹,池内养鱼,供人观赏;后幢为寝殿。祠长40米,宽15米,总面积约600平方米。该祠虽经风雨所蚀,不无破败,但当年原貌大体存留。
  位于南城县严和乡上兰境内的“宝方寺”,建于宋,重修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一座南城与黎川交界处名声颇著的千年古刹。其庙宇基本为清建筑风格,至今保存完好。该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禅房、厨库等部分构成。大雄宝殿为9檩(脊)重檐硬山顶建筑。正面廓坊立老檐柱,两侧山墙平于屋面,正殿三间,并列相通,进深11米,井格窗门。天王殿面对“山门”,“山门”面南座北,花树环抱。后殿依山傍坡,禅房、厨库走廊相连。环殿而立,整座寺院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紧凑,红墙黄瓦隐藏于茂林修竹之中,古雅而静穆。值得一提的是,该寺内墙上保留有宋景祐、嘉定、明万历和清乾隆铭碑六块,具体记载了寺院的兴废和历代僧人的事迹,为县之宝物。
  该寺东南山坡上大理石佛塔群,也是颇可一观的,尤其是其中的“云净禅师”佛塔,更为人们所注意。该塔为云净禅师骨灰安放处。塔身为6面柱体,通高2.2米,底径1.5米。塔基四周砌有护石,前有石阶,后3向砌有半圆形青石护墙一道。塔顶冠以双层圆球葫芦顶。球顶凸带,下接6角盘形石,6眷飘檐稍向上翘,塔座分3层,逐层外凸,塔身正面中嵌石碑,曰:“宝方曹云净大师塔记铭”,中为“本山住持曹云净禅师之塔”,年款“清康六年”,横额“洞宗三十三世”。
  清代的民宅建筑,散见于全区城乡,尤以宜黄棠阴、乐安流坑、南城磁圭、黎川下陈等古建筑群落为多。后者有一宅第,名曰“周湖大夫第”,在建筑结构上是颇为特别的。宅第面积约1 0亩,房高6米,四周均有风火墙,内为砖木结构,地面铺有方砖,1进3所,每所3层1廊,共有房舍1 08间,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檐水内滴。9个大天井,10数个小天井,无一间暗室。上层神龛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木匾一块,上刻“文元”2字。屋内有数个石水缸。该宅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 1820)。据说是仿黎川钟贤陈氏“监司第”建造的(监司第为清乾隆时代兄弟进士、父子探花、尚书陈希祖、陈希曾、陈孚恩之府第),现为10余户农民住宅,主人虽换,原貌依存。这种封闭式的建筑格局,是封建时代大户人家聚族而居,天下一统,扬名显声思想的典型表现。类似这种建筑格局而规模较小的宅第,在下陈村还有多处,建造时间均在乾、嘉前后。
  临川区域的古代雕刻,遗存丰富、工艺高超,珍品较多,主要分布在金溪、南城、临川、崇仁、乐安等县。其代表性的作品,现存的有: 南丰宋代石佛。离县城西门关口50余步,石佛立在丈来高的石龛内,龛深5尺,宽8尺许,佛身却有1丈6—出土1丈,陷地6尺。佛身身披袈裟,胸脯坦露,表情庄重慈祥,在圈圈右旋的短发下,慧眼微睁,双唇紧闭,流露隐隐的笑容;左手托莲花于胸前,象征着苦心清正;右臂下垂,掌心向外,据说意在引导执迷不悟的苦难者登上极乐世界。整座佛像粉饰得金碧辉煌,表现出我国古代的精湛的造型艺术。
  相传该石佛是宋代雕塑。在立南丰县址时,有一园觉和尚化缘筹款,由水南村朱姓民间工匠雕刻。立佛的原因据《南丰县志》(民国13年)载,是由于石山陡削,潭边羊肠小道是西乡群众进出县城必由之路,过往行人溺水者甚多,故镌刻石佛以镇水妖。龛前建一亭以便行人歇脚,龛边刻有《金刚经》以佑民太平。
  广昌摩崖“天书”。广昌县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者,最近在该县赤水镇古沅村发现一处大面积的摩岩石刻古文字符号,经省考古专家实地勘察鉴定认为,此古文字符号面积之广、符号之古拙,堪称世界之奇,是一部神秘的石刻“天书”。古文字符号散落在古沅村后龙山大小不等的陨石上,占地约 400平方米。乌黑坚硬的石头上,古文字符号勾、勒、纵、横、漕沟粗深,人工凿刻痕迹明显。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继连云港将军崖画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这对于江西史前考古,研究和揭示我国的古文字演变及远古人类奥秘,均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目前,有关专家正在继续进行论证考辨和研究破译。
  朱坊宋墓石雕。朱坊宋墓位金溪县何源乡境内。墓地古树参天,浓阴蔽日,围墙蜿蜒,占地约1 000平方米。墓葬座北朝南,山坡下倾,五对造型生动的石雕像分立“神道”两边,每对相距3米。第1对为武将,高2米,穿盔戴甲,颈系披风,脚登武士靴,双手握长剑交于胸前,神态刚猛冷峻,威不可犯;第2对为石羊,高一米,犄角内卷,作伏卧状;第3对为备鞍石马;第4对为前立后蹲的石狮,高1.5米,第5对手执朝笏的文官,袖长及膝,方帽长衫,老少各一,神态安详。整座石雕像群,造型古朴,刀法洗炼,线条流畅,实非一般雕像可比。由于年代久远,墓碑无存,墓主为谁,不得而知。
  明石浮雕“荷塘清趣”。此件系金溪县芦河乡肖家村肖十万家的神龛。神龛高3.2米,宽2.3米,分上、中、下3层。中层青石两端镌两片硕大舒展的荷叶,两叶之间,雕诸多形体较小的荷叶、荷花、莲蓬、水鸟,形态殊异,气韵生动。作者运用了对称,均衡、统一、多变的艺术手法,精雕细刻,匠心独运,使整幅画面动静有节,声色并茂,给人以美的亨受。此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为我区明石雕之上品。
  明砖雕壁画。乐安流坑1 8官厅之一的怀德堂宽阔的照壁上,有一方由200块雕花方砖拼成的壁画。画面绘有凤凰、花鸟、天空、明月等物,整块画幅,构思严谨、刀法老到、色调淡雅、制作精巧、形象飞动,满溢官宦人家的祥和气氛。这样的砖雕画,在流坑村尚有麒麟厅、百年老屋、敦逸祠等3处,它的出现,反映了明代江南砖雕水平的高超和临川文化的某些风貌,为省内所罕见。
  明石壁造像。该件位南城县岳口乡伏牛村盱江之畔的“潮音洞”的石壁上。洞为万年桥造桥取石而成,内呈长方形,宽 1 0米,深20余米,可容百数十人,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洞内建有楼阁,雕梁画栋,甚是精致,其两旁的石壁上,雕凿有18罗汉佛像。他们或托腮凝思,或横眉怒目,或讲经说法,或闭目养神,或立或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尤其是那腾空而起的观音,手持云帚,脚踩莲花,衣带飘飘,神采奕奕,令人惊叹,不失为石壁造像之珍品。1959年,该洞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摩崖石刻。此件位南城县城盱江东岸的从姑山上。此山为明代理学家罗汝芳建从姑山房读书讲学之所。山峰临江耸立,怪石嶙峋,登临绝顶,远眺平畴千顷,俯瞰双江如练,风帆远引,景色旖旎。山分东、西2峰,东曰“飞鳌”,西曰“天柱”。镌刻在二峰悬崖峭壁上的摩崖石刻达40余处。“高山仰止”、“振衣千仞”、“滴翠岩”、“双玉楼”、“玉立”、“绿雪”等题刻,历数百年风雨,仍历历在目。尤其是“飞鳌峰”3字,镌刻在30余丈高的绝壁上,每字丈余见方,笔力遒劲,构体飘逸,若有神助,为罗汝芳亲笔所书。明万历十年(1582),益宣王朱翊矧书写的“益王潢南至此”(潢南为朱翊矧的别号)6字,镌刻在“飞鳌峰”西北侧去地30余丈的峭壁上,似有与“飞鳌峰”3字媲美之意。从姑山摩岩石刻,规模阔大,书体殊异,区内少见。多有游人观赏,1983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木雕神龛。此件落金溪县芦河乡彭家村彭财发家。神龛高3.2米,宽1.2米,为两层飞檐结构,中顶部刻红日一轮,霞光万道,统领全局,两侧边上,雕缕两条飞动的金龙,张口怒目,鬃鬣高扬,龙尾鳞片灿灿,各向左右甩出,势若凌空,给人“双龙捧日”之感。下层为大小方框组成,每个方框,刻有内容各异的戏文故事,周边饰以图案。整个神龛,施以金珠2漆,光彩照人。
  清木雕人像。此物为崇仁县大塘村冯氏所藏。共两件,一主一仆。像作主人端坐交椅,听人待言,仆人躬立,作禀事,待命状。前者高32厘米,后者高21厘米。两像雕工精湛,尤其是仆人像乃是巧匠利用树根的自然形态雕就,维妙维肖,形神兼备。据收藏者说,作品系冯家祖先冯元宪及其管家的雕像。
  清石雕民房。临川县青泥乡肖家村有一清代石雕民房,室内有门窗、板壁,木雕各种形态的花卉图案,涂以彩绘油漆,金碧辉煌。大门为一座石雕牌坊,所镌的各种鸟兽,活灵活现,而其石柱上雕刻的一对花篮,宛如真篮挂在柱上,牌坊上刻“龙章”2字,中刻“鸣雁中孚”,下刻“大夫第”,两旁缕一对字体工整的对联:“食德服畴恩承北阙恹先绪;杨华撷藻业继南阳裕后昆。”整座建筑雕饰斑斑,非但显示了屋主人的高贵身份,而且说明了清代民房建筑对雕饰的重视和成熟的技艺。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