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和画家众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67
颗粒名称: 书法家和画家众多
分类号: J2
页数: 10
摘要: 在临川文化的辉煌篇页上,书画艺术是颇为光彩的一笔。虽然观其全貌,莫如江浙群英纷起,巨匠辈出,却也代有其人,且不乏大家。他们富有创造性的书画艺术实践及其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我国书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关键词: 中国画 书法

内容

在临川文化的辉煌篇页上,书画艺术是颇为光彩的一笔。虽然观其全貌,莫如江浙群英纷起,巨匠辈出,却也代有其人,且不乏大家。他们富有创造性的书画艺术实践及其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我国书画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书法。书法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抽象而又内藏意蕴的线条艺术。论临川之书法,首先当提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字。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社会,又是文化史家眼中的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在战乱连绵不已、王朝起伏更替的险恶形势下,“悟兴废之无常”,哀“人生若尘露”,无意儒学而重玄理,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一时的社会心理,而由外及内,以形征神,师法自然,顺情适性,则为士人亟亟以求的美学探寻。王羲之,应时代精神之呼唤,致力书法创作,博采众长,精研诸体,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独创妍美流便新体,推出正书缜密奇正、行书遒媚劲健而被人赞为“龙跃天门,霓卧凤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崭新的书法形象,并与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家一起,完成了我国书法隶楷之变,树立了今草和行书的楷模,从而把我国书法艺术推上了第一座高峰。“书体之美,魏晋以后,始以为名矣。”①如果说:中国书法在魏晋六朝开始走向美的自觉,那么,王羲之则是书体美的第一个自觉的开拓者。后人尊王羲之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
  荀伯子《临川记》云:“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335—340),置宅于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1 0传其说,曾巩《墨池记》述其事,具言墨池方位和“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举。此说未见正史,然荀伯子系南朝宋人,去东晋不远,又为临川内史,所记或可征信。而如此说不谬,对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形成和书艺成就的取得是至关重要的。王羲之任职临川当在32岁至37岁。唯因壮岁“临池学书,墨水尽黑”的刻苦磨炼,方有“羲之之书,晚乃善”的理想境界。王羲之是第一个把书艺的种子撒播在临川土地上的人。他“以精力自致”决非“天成”的治学精神,启迪、教育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临川士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繁荣昌盛的时代,亦是文化艺术全面发展和革新的时代。出身于书法世家而生活于盛唐之际的中国古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为蓬勃奋进的时代精神所鼓舞,在继承前人书法遗产的基础上,总结提高民间书法革新的经验,对晋宋齐梁以来的书法在笔法、结构、布局、墨法诸多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天才的创造,终于在其晚年,以毕生的精力,创造出足以反映盛唐博大气象的刚健丰伟、雄强厚重的“颜体”书法艺术。苏轼说:“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①“书至于颜鲁公,……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②近人马宗霍先生亦言:“唐初既胎晋为息,终属寄人篱下,未能自立,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抬众长,……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③ 颜真卿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宏伟的丰碑,亦是临川书坛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颜真卿于大历三年(768),因弹劾宰相元载抑塞人言而被贬为抚州剌使。期间,他走麻姑,访华盖,广览区内名山古刹,先后写下了《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华盖山王郭二真君坛碑记》、《抚州临川井山华姑仙坛碑铭》、《南岳魏夫人仙坛记》等6篇记游文章和诸多的诗稿、题额。这些作品,多写佛迹、仙道、奇闻、异说。它们的问世和流传,不但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佛、道二教的发展,而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书法艺术遗产。颜氏在南城撰写的碑刻“天一山”,端庄遒劲,浑厚有力,其原件已毁失,清代据原拓的重刻件,至今收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而《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一篇,则突出地体现了“颜体”的独创风格,是颜氏楷书的典型之作,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完整,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书”,虽真迹失传,但其拓本仍为学生、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习字的通行法帖。更为重要的是,颜氏在抚州任上的全部活动,对临川区域书法和各个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和绵远的影响。当代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的书法创作,就深受颜鲁公书法精神的浇灌和润泽。他以颜柳之楷为本,巧取各家之长而铷造的“舒体”,结体宽博端庄,笔法内在含蓄,圆浑有力,字形雍容大方,被人们称之为“七分半”体。而所谓“七分半”体之说,指的是在结体上,篆、隶、楷、行、草各取一分;在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这个概括未必十分准确,但却反映了“舒体”字的深厚根基、面貌特征和以舒同为代表的当代临川书法的历史渊源关系。
  宋代书法多学唐人,无有多少新的创造和发展,且趋于干禄,醉心“朝体”之风极甚。然终两宋之朝书法家颇众,成绩可观,繁荣景象不亚于唐。该朝上至太祖,太宗,真、仁、徽宗,下至京师郡邑众多朝臣,多能为书。刘瑗善隶,滕中、赵仲忽长草,鲍慎行书广为称颂,赵震篆体名著其时,而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巨擘,则雄视当代,延誉后世,至今为人所叹赏。
  宋代临川区域,书林富茂,可言者众。
  晏殊,宋文化的大为、大动者,词工字善。《书史会要》云:“元献擅豪翰,其迹杂见《群玉堂帖》中。” 王安石,非但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名播朝野的书法家。《东坡题跋》云:“荆公书得无法之法,然不可学。”张邦基《墨茬漫铩》云:“荆公书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谓之横风疾雨。黄鲁直谓学王漾,米元章谓学杨凝式,以余观之,乃天然如此。”《宣和书谱》称其凡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初未尝略经意, 惟达其辞而已。然而使积学者,尽力莫能到。
  曾纡,字公衮,号空青老人,江西南丰人,以荫补官,崇宁二年(1103)坐党籍贬零陵,与黄庭坚厚善,绍兴二年(1132)直显谟阁,善词翰。《石门题跋》云:“予观公袞行草,既不用法,亦不祈工,其神娓娓,意尽则止耳。” 赵崇惦(1198—1256),字汉宗,号白云山人,籍南丰,宋宗室,商王元份8世孙,南宋诗人,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赵崇蟠为政清廉,诗词俱佳,尤善书法,擅写径尺以上的大字,笔法流畅,刚健有力,江、浙一带有名的题字,多出其手。
  陈景元,自号碧虚子,南城县人。《宣和书谱》称其平生不喜作草字,惟正书祖述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下逮欧阳询《化度寺碑》。《东观余论》云:“碧虚子小楷得丁道护笔势,所书《相鹤经》,既精善,又笔势婉雅,有昔贤风概。”后世学者认为:“宋朝小楷,宋宣献后,仅陈碧虚一人。” 元代兴于蒙古,武功之盛,远震欧洲,文治一途,无暇东顾。迨仁宗、英宗二朝,渐喜文翰,至文宗更有进取。然终匆匆来去,时间过短,文艺雅章除理学、杂剧、绘画外,无大建树。书法虽有赵孟頫、鲜于枢两大家出,其他辈平平,实难与唐宋争胜。
  元代临川区域书法,可道者计有4人。即: 程钜夫,名文海,南城县人,元大臣。《书史会要》云:“钜夫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 吴徵,字幼清,临川人,宋进士,入元官至集贤学士,赠参知政事。《丰坊书诀》称其书全用篆法,而结体加方,盖程邈古隶之遗。
  虞集(1271—13448),字伯生,崇仁县人,祖籍仁寿。《书史会要》云:“集真行草篆皆有法度,古隶为当代第一。” 尧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临川人。其书宗师张旭、怀素,上追王羲之、王献之。《书史会要》称其草书飘逸。李晔《六研斋笔记》云:“介书园劲畅朗、神追大令。”故宫博物院藏其墨迹《士行帖》、《兰亭帖》等。
  中国社会步入明代,已如晚境之人。特别是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西学的传入,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沉暮与开新,广纳与深固的交锋异常尖锐。这是这一时代文化的总体特征。明代书法,崇尚帖学,专事行草,小楷虽有可观,亦多馆阁之体,守旧多而创新少,成就不大,难与唐宋争胜。然书事颇盛,景象颇荣,以书名世者,不乏其人。文微明、董其昌、祝允明、王耦登、王世祯、刑侗、李日华,均为传世之名家。
  临川区域明代书法高手可称名者,有危素(临川)、胡布(南城)、宋季子(临川)、吴余庆(宜黄)、聂大年(临川)、左赞(南城)、程南云(南城)、王英(金溪)诸人。其中: 程南云、字清轩,号远斋,永乐间以能书微,预修《永乐大典》,累官太常卿。其书尤精篆隶,大书家祝允明曰:“程氏父子篆、隶擅名,斯业既鲜,不得不兴。” 吴余庆,字彦积。《宜黄县志》云:“余庆尤善真草篆隶,评者谓其楷如美女簪花,草如瑞云飞空,流水赴壑。” 王英,字时彦,明前期诗人,累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王善草书,亦长隶书,世人评论他的书法“笔意纵放,有怀素风味”,名气颇大,向他求索翰墨者每每接踵而至,以至手不停挥,难于应付。据说明成祖听到这种情况,曾下令用金钏束缚其手,并赐给金锁加封,平时不让他写字,到应制时才启封。如此宠迂,足见王氏书艺之精妙。
  清代乃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在封建故道上缓慢移行,一方面是,西方资本主义用枪炮和条约把中国裹挟进世界市场秩序之中。在与西方文化的灵与肉,笔与剑的全面碰撞的炼狱中,中华文化扬弃、蜕变并走向新生。
  清代书学,嘉、道以前,承明代帖学之末流,宣宗字尚工整,欧、虞、褚、颜代之而兴。唐碑由此盛行一时,一扫帖学纤弱衰颓之势。大家辈出,迫攀高古。小而造像墓志,大而丰碑摩崖,无体不备,无妙不臻。书学之隆,书家之众,几欲度越季唐。在这样背景下的临川区域,书运亦昌,人才亦富,临川的李瑞清、何砚青,宜黄的吴铸,南丰的赵世骏、鲁其光、张履春、谭承,东乡的艾畅、艾舟,均为一时之俊。
  赵世骏,字伯声,晚清著名书法家,金石家,光绪十一年拔贡,官中书,居京都数十年,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南丰。世骏自幼喜书法,用尽平生精力临摹唐大书法家褚遂良帖,所书几可乱真,且精于碑帖鉴赏。20世纪初,各大城市书店影印的古碑帖,常以得到他的评鉴为重,成为名噪一时的金石鉴赏家。书法与金石鉴赏之声誉,几与乾隆、嘉庆年间的翁方纲比美。
  吴犄,字剑秋。《霎嵌楼笔谈》云:“剑秋先生,与临川李氏,衡阳曾氏最交笃,游处最久,曾李论书皆主三代两汉,次亦六朝,先生独主唐,以为法莫备于唐也。其书则专仿褚河南,李北海,而北海习之尤勤。晚年所诣,如秋鹰刷羽,健翮凌云,遂高出梁闻山,高邕之之上,以其胸次磊落,肝胆轮困,腕下能摄侬傥权奇之气以俱行也。” 李瑞清,字仲麟,号梅庵,临川人。晚年署名清道人,光绪进士,官翰林编修。李氏自小善书,下笔坚实,少习北碑,工于大篆、两汉碑碣,心慕手追,兼备众体,篆隶行楷无所不能,传世者以北魏碑体为时所称。后人评其书曰:“(瑞清)书法,博综汉魏六朝,上追周秦三代,各体皆备,尤工大篆今隶,然又一波三折,自成一体之誉。”《霎嵌楼笔谈》云:“清道人自负在大篆,而得名则在北碑,余独爱其仿宋四家,虽不形似,而神与之合,其行书尤得力于山谷,晚岁参与西陲木简,益臻古茂。” 绘画。绘画是以线条、色彩为造型手段的造型艺术。向为雅士之所为。临川区域古代绘画和书法一样,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清末民初,盱江两岸,画家纷出。他们或画花鸟,或事山水,各以自己的独异风姿,装点中华画苑的春色。
  捡视临川文化艺术篇页,以绘画名世者,计有陈容、何乔福、吴宏、袁国栋、吴煊、陈景元、吴照、刘凤起、汤燮、谭尚忠、李瑞清等1 1人。其中,金溪1人,广昌1人,南丰3人,临川2人,南城4人。除陈容属宋,何乔福事明外,均为清代人氏。清代盱江流域画坛之昌隆,可见一斑。
  陈容,字公储,自号所翁,为瑞平二年(1235)进士,是宋代的著名画家。陈性格豪放,善画龙,得变化之意。《历代名画大成》中有陈容《云龙图》,画面云蒸雾涣,隐蔽龙躯,龙首露出云端,斜睛傲睨,呈得意之态,龙尾下戏海水,搅得旋涡急转,巨浪舔云。云幻、龙腾、涛怒,构成了一幅气势非凡的图景,确非平庸画龙之笔法。陈容也画松竹,笔力垂老,可与董羽并论。偶亦画虎,曾作《坐虎图》,每染斑毛极为工细,恰与纵肆笔墨画龙成鲜明对照。其高超的画技和作品的多种风格,在宝祐间名重画坛,一时从学者甚众。据《国朝院画录》载:“乾隆丁亥,御题陈容《九龙图》。又题金廷标仿陈容《九龙图》。”足见陈容画艺之影响。
  金溪著名画家吴宏,字远度,号竹史,生活于1 7世纪中后期,长期寓居南京,为“金陵八家”(明末清初生长或长期居住南京的龚贤、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胡髓、谢孙等八个著名画家)之一。吴以画山水、竹石名噪大江南北。其好游,曾览江南名山大川和华北各地。据《国朝画识》引宋琬《安雅堂集》谓:“吴宏曾策蹇驴过大梁之墟,归而若有得,笔墨为之一变。”金陵派诸家之作,大都谨秀工稳,易于甜滞。吴宏却能为之一变,具有雄健清壮的格调,以补纤弱淡雅之不足。吴画还善于浓淡疏密的鲜明对比,画竹石,局部的竹叶密集衬以大片空白,显得格外丰茂,别有奇趣。其存世作品有年号可查的见:康熙五年作的《山水册页》、康熙十一年作的《仿元人山水图轴》,康熙十八年作的《山水册》。
  乐安画家袁国栋,自幼聪慧好学,有画才。其年22岁应乡试,被破例取为“画秀才”;25岁应诏赴京考画,乾隆亲命“古井万丈深”的考题,众试者思索之余多在古井旁画长绳数捆,以示井之深,唯袁画一个人两手交撑井圈,瞪目吐舌,俯视井内,作惊骇之状。乾隆阅其卷,以其构思奇巧,录其第一,时称“画状元”。袁画或画山水,或勾人物,或写花卉,笔法老到,形态逼真,气韵生动,得其画作,如获珙璧。其手迹现极少,《隔河两双舟》、《春放汉乐水阁亭》、《日落晚洲舟不归》、《高峰远岸无人声》四幅绢裱山水画,现收藏于乐安县博物馆。
  吴煊为清代南城诗人,山水画家。曾作《抱膝吾庐图》,并能以指头画山水,《墨林今话》谓之“天然玉笋排五峰,顷刻云烟变青紫。”名满江淮。
  吴照,字照南,号白庵,是吴煊之弟,清诗人,书画家。照善画山水、人物,尤其兰竹。《墨香居画识》称其画作:“说者谓其画竹,笔力劲利,人比之金错刀云。” 李瑞清,非但是清末民初临川的一位大书家,而且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画家。其画初学梅道人,黄山樵,后学倪云林,晚年师法龚半千、八大山人、大涤子(石涛)等人。他善作山水人物,用笔工细。他泼墨山水,但见“参天黛色横斑斓”;命笔画松,但见“涛声浩浩翻秋空,破壁飞动来真龙。云从龙兮龙化松,时云时雨青蒙蒙。画此谁者临川李,玉梅花庵清道士。”①他作瀑布,一泓清水下泻绝壁,静穆中别有韵趣,晚年偶画木右,遒劲超逸,同时代的大词人夏敬观赞其曰:“梅庵作书技称绝,点画直造古人拙,有时画水还画松,墨花着纸磨不灭。”①李瑞清还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卓越开拓者。他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官至学部侍郎。光绪三十三年(1907),他在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任上,首创美术、音乐教育,开设绘画、手工(工艺)课程,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张大干、张善行、胡小石、吕凤子、姜丹书、经亨颐等都是他的门生。

附注

① 龚自珍《说刻石》 ①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首》 ②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 ③ 马宗霍《书林藻鉴》卷8 ① 吴昌硕《清道人画松歌》 ① 夏敬观《赠李梅庵》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