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舞的发展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66
颗粒名称: 南丰傩舞的发展历程
分类号: J1
页数: 7
摘要: 傩为古人驱除疫病的禳祭。傩舞为古人一种戴着面具禳鬼、驱疫的仪礼舞。它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古中原地区,并由此发展为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 民间艺术 舞蹈

内容

傩为古人驱除疫病的禳祭。傩舞为古人一种戴着面具禳鬼、驱疫的仪礼舞。它产生于黄河流域的古中原地区,并由此发展为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宗教信仰。关于傩舞的起源,我国文化典籍早有记载。《诗·卫风·竹竿》中有“佩玉之傩”之句;《论语·乡党》中有“乡人傩”之说;《吕氏春秋·冬季》有“命有司大傩”的记述;《礼记·月令》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周代宫廷中,每逢岁除,辄行大傩之仪,由方相领头,“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易时难(傩),以索室驱疫。”汉代宫廷傩舞在腊月前一日举行,选1 0岁以上,12岁以下的中黄门子弟120人为“保子”,赤帻皂制,唱驱鬼词,作方相与12兽舞,喧呼而察看宫廷三遍,最后“持炬火送疫出端门。”汉以后历代宫廷傩舞,沿袭汉仪而略有不同,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向娱人方面发展,以至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艺术。
  傩舞作为一种文化,属于巫文化的一个支脉,是中原文化构架中的一根重要支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尚有傩的遗存,并形成了一个包括陕、甘、川、黔、桂、湘、赣、皖的傩文化圈。
  赣傩为我国傩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吴尔泰先生考证,赣傩渊源于中原,是中原文化对江南文化长期自然浸润的产物,它起始于秦汉之间而不晚于两汉。① ① 吴尔泰《赣傩舞辨记》载江西《创作评谭》1990年第4期南丰有傩,驰名省内,蜚声全国,瞩目世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傩”,元宵后一至二日“收傩”(亦称“完傩”、“园傩”、“搜傩”)。半月之内,各傩舞班队,串村过户,出入城乡,早出晚归,巡回表演。傩队每到一处,家家摆香案,燃鞭炮,放火铳,男拥女挤,争相观看,场面甚是壮观,气氛尤为热烈。春节“跳傩”,成为南丰人民娱神娱人、纳吉消灾的一件盛事,一种沿袭3000年而不衰的习俗。
  南丰县《新建傩神殿碑序》云:南丰的跳傩“既载周礼,复志鲁范,延今历三千余年,传递勿替。”“周礼”“鲁范”均为中原文化的核心“礼”。这则“碑序”寥寥数语,既指明了南丰傩源于中原,又划出了它“延今三千余年,传递勿替”的发展轨迹。
  南丰县西溪乡余氏族谱中的《金沙余氏傩神辨记》载:“余氏之后,相传世代有傩。……辉(《辨记》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地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气。”《辨记》还记述了一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的情况。吴芮《汉书》有传:“秦时为番阳令也……天下初畔(叛)秦,因率越人举兵以应诸侯”。南丰秦时属越地,曾附吴芮反秦。《辨记》所言符合史实,当可征信,表明南丰傩为秦末汉初的吴芮所传无疑。这一时间与赣傩起始的时间是两相一致的。
  赣傩有傩祭与傩舞之分。尽管它们都源于古代傩,但同源异流,成为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前者继承古代傩的传统,世代相传,延绵于今。虽然现代赣傩祭仪,未必是古代傩祭的再现,但其“通神驱疫”的本质并无二致。后者在历史的演进中,另辟蹊径,逐渐向世俗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歌舞娱情”的民间舞蹈艺术。南丰傩两者兼而得之,既有“傩祭”的浓重色彩,又表现出明显的舞蹈化倾向。
  纵观南丰傩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为“通神驱疫”的傩祭阶段。从先秦至汉末,傩为纯粹的宗教信仰,神秘而威严。至今尚存的南丰石邮乡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早晨,由“大伯”(主祭司)率领7名祭司在傩神庙内点烛焚香奉迎“圣像”(傩面具),举行简短庄重的“起傩”仪式,然后开始跳傩,而其“收傩”祭仪,则是在正月十六日晚上九时进行。其时,傩神殿外人群汹汹,傩神殿内巨烛高烧。主祭司率领7名祭司祭诵馥阋,内容包括将村内当年的收成、生育情况及傩班演出收入向傩神汇报,卜卦祈求傩神来年再为村民赐福消灾。祭词始而念念有词,继而诵诗,主祭司一句诵完,门外众人应和。然后由3名祭司走前(1人扮 “钟馗”,2人扮“大鬼”、“小鬼”),其余随后,头戴面具,手持铁链,高举火把,呼啸出门,开始“搜傩”。顿时金鼓齐鸣,铳声撼地,鞭炮连天,人群中“傩、傩”之声不绝。 在轰然巨响中祭司入村,逐户搜傩,一室不漏,一户不遗。“驱邪逐疫”告完后,祭司等8人持火把至村外小河(百丈溪)边,再祭面具,卜来年吉凶,最后弃火把于河中,仪式方告结束。这个极为庄重、威严的傩祭仪式,可看成是古代傩祭的残余,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保存。
  二为兼具娱神、娱人双重性质的祭祀活动阶段。魏晋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和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傩作为一种宗教信仰,被迫退居次要地位,其影响明显减弱,且每况愈下,为此,傩不得不另寻蹊径,以求生存。而其除了退守到僻远山野继续它的宗教活动外,可供选择的生存之道只有通过世俗化以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傩便向娱神娱人双重性质方向发展了。唐代,傩的娱神娱人倾向有进一步的发展,而至宋代,道教畸形膨胀,南丰傩的娱人色彩更加明显。其老少妍陋的面具更加人格化了,而其“判官”、“牛头”、“马面”、“夜叉”、“小鬼”等角色的出现,则见出此时的南丰傩具有了更多的娱乐成分。到了元代,南丰傩的双重性质有了新的发展,傩舞的雏型已见形成。元初南丰诗人刘镗在他的诗作《观傩》中,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他家乡的一次傩舞表演。诗人开宗明义地告诉我们:“寒云苍苍天四阴,画堂烛影红帘深。鼓声渊渊管声脆,鬼神变化供剧戏”。这里明白无误地表明,跳傩的场所并非特定的神坛或傩神殿里,而是佾人居住的“画堂”;这里进行的并非驱疫逐恶的祭祀仪式,而是有音乐伴奏,鬼神变化的“剧戏”表演。其后诗人描述了表演的全部内容和整个过程。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表演已经具有简单的情节和不同的角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演中已有唱腔和道白,如“牛娶马权两批判”,显然是牛头马面判官在宣判什么。而“白面使者竹筱枪,自夸搜扑无遗藏”,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角色是要开口说唱的。所有这些,都向我们表明,元代初年的南丰傩和其它赣傩一样,傩祭仪与傩舞,已经分道扬镳了。傩舞正在挣脱傩祭的圈囿,向无比广阔的艺术天地迅跑。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明清之时,南丰傩的娱乐性质就更加清楚。明正德十一年(1516)《建昌府志》四时土俗大略的腊月条载:南丰“小儿辈带面具戏舞于市,似古傩礼”。足见其时的傩已突破“傩仪”的范畴,而成为娱神娱人的傩舞了。
  三为歌舞娱情的民间舞蹈艺术阶段。清中期以后,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由于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染和渗透,南丰傩舞的一部分,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和艺术化,最终变为表现人的审美要求和情趣的民间舞蹈艺术。该县菜溪乡、桥背乡和琴城镇被称为“新傩”的诸傩舞班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其标志是,无严格的“起傩”、“收傩”仪式;在“禹步”的基础上,吸收融合进了许多戏曲身段、武术动作和灯彩舞蹈;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腻潇洒,生活气息浓郁;增配伴奏乐器,清末民初时,增加了堂鼓、大小钹、大小锣等打击乐器,演奏“火爆”“长路”等锣鼓曲牌,民国后期,融进了民间吹打,增加了唢呐、竹笛、二胡等丝弦乐器,演奏“八板头”、“茉莉花”等曲牌;多从传奇小说、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节目更加丰富;面具更加人4青化、性格化,如“傩公傩婆”的温顺儒雅、慈祥可亲,“关公”的红脸剑眉,凛然正气等。
  以上三个阶段彼此联系,部分重迭,因而只有相对的意义而无严格的界限,划分只是从总体发展态势而言的。
  南丰傩舞在历史的发展中,独树一帜,形成了与他地傩舞有别的诸多特异品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装表现手段,融合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殷商中国文化的珍贵资料。其特点是: 原始古朴,保存完整。这是南丰傩舞的基本特点。石邮、甘坊两地傩班,历史悠久,宗教色彩浓厚,清规戒律烦多,礼仪威严、隆重,表演雄健,保留着傩舞所固有的刚劲、简洁、豪放、粗犷、古朴风格。舞步多为“禹步”,舞时气势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热烈明快,动作利索,扣人心弦。甘坊傩班表演中,手不离“香火诀”,较多地存留着古代傩祭“驱鬼逐疫”的原始状貌。古时傩舞的伴奏乐器仅“赦鼓一面,钲一面”。石邮傩亦仅“一面鼓,一面锣”,其鼓状如斗一边蒙皮,鼓槌用老竹削片弯成弓形,以其背击鼓,声音宏大低沉。锣用直径1.6尺的大铜锣,音色洪亮,伴奏时犹如山呼海啸,惊心动魄。南丰傩的这个极可宝贵的品格,见出其对古代傩的忠实承传和良好保存。
  品种多样,流派纷呈。这是南丰傩舞又一特别之点。南丰傩舞除我们通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傩舞外,尚有“和合舞”、“竹马舞”、“跳八仙”这些品种。它们与傩舞一起,共同构成南丰傩系列。
  和合舞。这是一种与傩舞相似又有别的民间古典儿童舞蹈。南丰俚语云:“赓溪竹马石邮傩,水北堡里有和合”。这种舞蹈每年春节后、元宵前在县境城乡居家庭堂演出。
  竹马锺。为傩的另一分支。莱溪乡赓溪村的竹马舞誉冠全县。明初此舞传至浙江省江山县一带。春节演出,每班7人。5名演员脸带面具,腹前系木质马头,背后用篾片将长袍张开以为马的后身。演出时先由一“天神”舞旗,犹如指挥军旅;接着是一男(关索)一女(鲍二娘)对舞,枪来刀去,轮番较量,然后是两员武将红脸关羽、黑脸周仓,勇猛对阵,最后5人共舞一阵收场,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意。
  跳八仙。流传于南丰县中和乡中和、石浒一带。中和村八仙会名曰“普庆社”,刘姓据有,以德高望重者为会首主事。据传南宋时刘姓由古竹迁中和开族后即有“跳八仙”之俗,以后代代相传。演出时,演员头戴红布园帽,脸戴面具,服装,道具依角色而定。
  节目丰富,形式各异,是南丰傩舞的特点之三。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南丰傩舞的节目异常繁富。据查,共有优秀传统节目78个。这些节目除少数表现“神”的威灵外,大多数取材于古代神话、古典小说、传奇故事和民间传说。
  班队众多,流布面广,亦是南丰傩舞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南丰傩舞班队,每班8—20人不等。其组建形式,或同村人自愿组合而成,无固定领班人,每年轮值,由一股“坐傩”,总管该年事务;或同村人自愿组合,推举班队中德高望重者主持,称“老坐”“首士”;或由村中大姓主持,挑选人员组成,领班人的确定,论资排辈,长者为尊。领班人(主祭司)称谓,甘坊班称“正印”,石邮班称“大伯”,其余为“二伯”、“三伯”……“八伯”。
  傩舞分布面广,该县在清末民初有傩舞班队30个。因此,南丰被文化艺术界誉为“傩舞之乡”。
  傩,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份珍贵的财富,南丰傩又是这份财富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南丰傩的以上诸多特点和品质,显示了其对人类学、 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宗教学研究的巨大价值,特别是其较好地继承、保存下来的古代傩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原始状貌,被誉之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活化石”。南丰傩的生成发展,对于中国的傩文化,特别是对湘、桂、黔傩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赣傩乃至中华傩文化中,南丰傩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研究中国古文化就不能不研究傩文化,那么,研究傩文化是不能不研究南丰傩舞的。
  江西傩舞分布广阔,临川区域除南丰傩外,乐安、崇仁、宜黄等县均有傩舞。它们各有历史,自具特色,尤其是乐安傩舞,班队较多,活动经常,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限于篇幅,本处从略。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