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和碑刻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63
颗粒名称: 古代墓葬和碑刻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K8
页数: 10
摘要: 临川区域古代文化昌盛,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迹供我们发掘和研究,其中各地大量的墓葬和碑刻是研究临川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文化遗址 墓葬 碑刻

内容

临川区域古代文化昌盛,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迹供我们发掘和研究,其中各地大量的墓葬和碑刻是研究临川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文革”后考古工作者在抚州市抚北镇上源、金坪、羊坡石、雷劈石、路家岭一带绵延七、八里的扇形地面上,发掘有50余座汉代石墓。据当地老人说,这类古墓远不只这些,因修筑铁路,开荒造田及不法分子盗墓,毁掉不少。据考古工作者考察,这些古墓一般高4至7米,直径2至9米,长4米。其中上源村的坟堆特别高大,高达5.2米,坡脚直径22米。墓室均为单室,平面呈长方形,坑壁规整,棺木全腐,看不出棺棉形制。墓砖均呈青灰色,为长方形和斧形。砖的平面纹饰为叶脉纹、线纹,砖侧面纹饰为X字纹、网线纹、同心园纹和对角几何纹。砖为实心,质重。这是东汉墓葬的用砖。墓室的遗留物很多,既有西汉时期的瓦当和素瓦,又有东汉时期的角瓦。采集到的陶瓷残片多达一百四、五十件,很多是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也有东汉时期的青瓷及绿釉陶器。此外还有不少铁斧、铁刀、锤、镰刀、五铢币、铜镜、罐,还有陶灶、水井、谷仓等。从出土的东西可以断定这些墓葬大都属于东汉早期的文化遗存。过去北站这些地方发现过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时代的遗址,现在又发现大批汉墓葬,由此可知,古代这里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居民点,是一个有相当发达的多种行业的集镇。这些墓葬是研究临川文化的很有价值的文物资料。
  唐代是封建经济繁荣时期,也是封建文化高度发达时期。此时临川的经济文化逐渐赶上北方发展水平,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也更多了。就墓葬碑刻而言,较重要的宜黄有本寂禅师墓塔,乐安有唐末右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曾旧墓,唐末文学家、节度判官、给事中罗隐墓,南丰有唐代幽州刺史卢光远夫妻合葬墓、司空曾洪立墓,南城有邓紫阳真人墓和著名的麻姑山石刻等。
  本寂禅师墓塔位于宜黄县凤冈乡陈坊村境内曹山寺的西面风形坑。本寂禅师是曹山寺的开山和尚,唐时人。据《宜黄县志》和墓碑文所载,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系福建泉州蒲田人。他1 9岁出家,曾拜宜丰县侗山普利寺良价禅师为师,学成后来到宜黄曹山悉心传授禅法。后人称曹山洞为佛教曹洞宗发源地,本寂禅师为曹洞宗创始人。曹洞宗为南方一重要禅宗。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录阳大师(邓道元)来华学佛后将曹洞宗传入日本,至今仍有数以万计信奉者。本寂死后,敕封元证大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4)加封宝藏元证禅师,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
  本寂园寂后在曹山寺西南的凤形坑建立墓塔。但后墓被毁,未留下详细记载。现在看到的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的墓塔和重刻的墓碑。碑首刻篆体字“曹山第一代本寂禅师塔”,碑文有数千字,记载了本寂生平及重修墓塔的经过,碑背有四字铭文51句。1983年春政府有关部门拨款重修墓塔,立半圆形石砌壁墙,中镶刻新撰墓碑文,碑前为6面墓塔,葫芦顶,高1米,正面书“本寂禅师墓”5字。原碑竖于墓右。这座墓塔和碑刻是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古文物。
  宋元时期,临川成了鱼米之乡,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昌盛,各县涌现了大批的名士。这些名士去世后大多安葬在故乡,但由于历时千年,江山变迁,存留下来的墓葬不多了。现在可寻觅到的重要墓葬只有北宋文学家曾巩家族墓,地理学家乐史墓,名臣黄棠墓,南宋理学家陆象山、陆梭山兄弟墓,宋末元初名臣邓润甫墓,元代理学家吴澄墓等。
  曾巩家族墓系曾巩和其祖父密国公曾致尧、其父鲁国公曾易占之墓,皆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侧(现菜溪乡杨梅村周家堡)。
  曾巩死后第2年葬于源头崇觉寺右侧。1970年被村基建取石而挖掘,遗物被毁,仅存砚1方、灯1盏,及石刻墓志铭2块,现均存于省博物馆。曾巩墓志碑系墓志和志盖2石。墓志高133米厘米,宽110厘米,厚18厘米;志盖高133厘米,宽110厘米,厚18厘米,上有《宋中书舍人曾公墓志铭》10字,篆体阴刻,志盖出土时断裂。志文是宋代林希(福州人)作,沈辽(钱塘人)书丹,陈瞬篆盖。志文正书2700字,志文末署“浔阳(九江)李仲宁仲宪刊”。曾巩墓志铭正文,计43行,满行51字,共约2700字,全文叙述了曾巩的家世、生平、政绩、文学史学上的成就,及其品格为人,是研究曾巩的珍贵史料。
  曾巩祖父太师密国公曾致尧(947—1012),字正臣,太平兴国8年进士,官秘书丞,出任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大中祥符五年五月卒,享年66岁。初葬东园,天圣九年(1023),改葬源头崇觉寺右侧,宋代欧阳修作神道碑文,王安石撰墓志铭。曾巩父亲鲁国公曾易占,为曾致尧第五子,庆历九年(1049)葬源头崇觉寺右侧,陈师道为神道碑文。密国公和鲁国公的墓都在崇觉寺右侧,曾巩墓旁边,但是现在在曾巩墓旁只发现一座墓葬冢,为园形砖石墓,前排结砖石墓地,其墓冢究竟是密国公的还是鲁国公的,无法确定,有待进一步发掘论证。
  为了纪念曾巩,家乡人在洽湾乡桃源村委会渣坑村建造了曾文定公祠。祭祠在文革期间遭摧毁,仅存三块石刻碑,放在小屋内。一块刻有清代康熙三十一年(1692)大兴土木重修曾文定公祠助资捐款人名单。石碑高130厘米,宽70厘米,厚 15厘米。一块标题为篆书,正文为楷书,书有保护公祠禁示铭文,铭文字迹不清楚。石碑高1 40厘米,宽80厘米,厚18厘米。还有一块刻有清代嘉庆三年文定公祠公项田户名单。石碑高13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名单字迹苍劲有力。这些碑刻也是研究曾巩的宝贵资料。
  北宋杰出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去世后葬于崇仁三山乡官山村村前冈阜“凤凰窝”,距县城9.6公里。但现在乐史墓冢已被盗墓者挖空,遗物全失。从废墓址考察可知墓冢高1.4米,直径7.7米,砖石墓室,墓背靠冈脊,面临小涧、农田。宋代和宋以后几次所立墓碑已失,现在寻得的墓碑是清道光十九年(1893)重立的。其碑是用青石板镌刻楷书,其正文曰“始祖宗兵部侍郎乐公讳史号月池先生墓”。四周用花岗石嵌碑,现在墓葬保存完好。乐史墓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称百世大儒的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象山,病逝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荆门知军任上,次年归葬于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桥东院山岭上。墓冢为园堆形石砖结构,墓区规模较大,占地60平方米,用麻石石板砌成墓基,中间是半园形的墓廊,高2米有余,直径约2.5米,墓后面及左右用麻石围成坟框,墓前立有石碑,山下建有祭祠和下马亭等纪念设施。陆墓至今800来年,世事变迁,斗转星移,几经修葺。明嘉庆八年(1130)敕建神道碑,碑文为“崇尚真儒之墓”,并赐封“文安”。元后,历代统治者尊称他为“百世大儒”,明嘉庆九年(1 131)陆象山被列入孔庙受祭祀。明天顺六年( 14162)巡按江西御史吕洪在县城槐堂书院废址上建起“三陆祠”,以纪念陆象山和二个兄长陆九韶、陆九龄。正德十六年(1521)在县衙前口建立“百世大儒”牌坊。祠堂和陆墓屡毁屡修,清代和民国时也修葺过,都立过石碑,解放后见到的二块石碑就是清朝和民国时所立的。1957年省政府将陆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陆墓多次被盗。1981年测得墓高1.5米,长 2.5米,宽1米左右。发现原墓碑1块,上为一石龛头镌刻着“文安公象山墓”6字,碑石呈红色,这是乾隆四十年陆象山裔孙重修的,而民国时立的那块石碑则不知去向。
  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是宋末元初人,出生于崇仁县咸口村(解放后,咸口划归乐安县鳌溪镇),是个博览群书,精通经传,文笔出众,才学超群的才子。他病卒于元至顺四年(1333)。其墓座落于崇仁河上乡陈村以南1500米的“乌龟岗”的荒丘上。冢高2米,直径16米,墓室用麻石砌建,花岗石盖面。墓前为农田,原有青石板镌刻墓碑,为元代著名文学家揭侯斯书写。墓前7米处立有高大的神道碑,碑文叙述了吴澄的生平事迹。这两块碑均在1967年兴修水库时被拆毁,惟墓室无损。
  明清是临川文化的鼎盛时期,人才辈出,烂若繁星,辉映海内,因此遗留下来的有参观研究价值的墓葬就特别多。抚州市有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之墓,宜黄县有抗倭名将谭纶之墓和政治家、禁烟首倡者黄爵滋之墓,乐安有名臣良吏、刑部尚书董裕之墓,南城县洪门和岳口有规模宏大壮观的明益王家族墓群,崇仁县有著名学耆崇仁学派创始人吴与弼之墓和名臣吴道南之墓,东乡县有文学家明末临川四才子之一的艾南英之墓,临川县有文学家明末四才子之一的陈际泰之墓,具有明代贵族墓葬风格的明太学师墓,名臣工部右侍郎曾如春之墓和工部右侍郎李绂一品夫人之墓,金溪具有明朝宰辅重臣蔡阁老之墓,黎川县有明代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涂国鼎及其父涂朝敬之墓,监察御史邓义之墓,邓义之孙明末理学家邓潜谷之墓和尚书邓润甫之墓,南丰县有吏部左侍郎谭尚宗之墓,以及南丰县军峰山土地坛碑刻等等。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墓,原葬于抚州市文昌桥东灵芝山(汤家山)祖坟内。因汤显祖在逝世前夕曾作《诀世语七首》,提出“七祈免”作为遗嘱,要家人在他身后安葬时不搞封建迷信,不铺张厚葬,所以汤家山的汤氏墓葬和当时平民百姓的墓葬无多大差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临川县代知县江召棠倾慕汤显祖之才学和品节,重修汤墓,并题联曰:“文章超四海,品节冠临川”。后年久失修,遂成荒掾。1957年人民政府对汤墓重修,著名戏剧家田汉曾亲临汤墓凭吊。“文革”中汤墓被毁。1982年为了纪念汤显视逝世366周年,将汤墓迁入抚州市人民公园西湖一侧。以汤墓为中心,建成了公园的园中园——汤显祖墓园。墓园二面临水,呈三角形。墓园正门为牌坊,上书“汤墓”二字。牌坊右侧围墙上嵌有标志牌一块,上书“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牌坊前十余步,有一假山,山内嵌有汤墓简介,概述了汤墓的沿革和变迁。简介再前十余步,就是汤显祖墓,墓基为正方形,用麻石砌成。墓前立有刻有书法家舒同题写的“汤显祖之墓”的墓碑。墓体为球形墓顶,四周有石栏杆。墓后立有“汤显祖墓志”碑,墓志介绍了汤显祖的生平事迹。墓侧建有牡丹亭。墓园中还有一小湖。这座处于风景秀丽的人民公园之中的墓园,显得庄重、幽雅,每年吸引了许多海内外人士前来凭吊瞻仰,给人民公园增添光彩,成了抚州的一大名胜古迹。
  抗倭名将谭纶于万历五年(1577)病逝。因功勋卓著,宋神宗赐赠太子太保,谥襄敏公,命有司扶柩还乡厚葬。并于北京午门内道旁立碑,书“著其勋烈,镌于金石,使后世知斯人为国之元勋”。为此,谭纶墓非同一般臣民之墓。
  谭纶葬于宜黄县二都乡鹿塘村庞家畲。坟墓座北朝南,墓地建筑规模宏大,前后近400米,分祭道、神道、墓体三大部分。从公路旁入口处到牌坊为石砌祭道,入口处有石狮1对,祭道上设有享堂,置有谭纶塑像。从牌坊至墓体为神道,牌坊为四柱三门,麻石雕刻,宽7.2米,高5.2米,四柱顶端各有一石雕座狮,额坊间正反面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墓”巨匾。1 00米的神道沿坡斜上,砌有石级,两旁有石虎、石羊、石马各1对和文臣武将各2个。最里面是墓体,墓基长30米,宽20米,沿坡砌捞3层,每层1.2米,左侧有石阶梯可至墓顶。墓分两层,下层为墓碑,上层建有园形照壁,照壁正中是宽1米,高1.4米的石刻“敕增谥命碑”,碑两旁各有50厘米宽的石雕图案华板。碑前封土上为2层园形墓顶石,通高80厘米。下层为扁园形石座,叶纹图案,周长2. 58米;上层为一球形,周长2.1 5米,上雕二龙戏珠,云彩填贯其间。整个墓葬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各种石刻、石雕极其精致。按明制,封王坟莹神道可有石人四,石虎、石羊、石马各二,一品官石人仅二。而谭纶墓有石虎、石羊、石马各二,文武翁仲各二,位列王侯,足见明朝对谭纶之恩宠。这是临川古代一座重要的墓葬,有很大的研究价值。195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列为江西第一批名胜风景点,《中国名胜词典》上亦列有条目。
  一代良吏董裕(1546—1606),系乐安县招携镇港田村人,明隆庆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为官期间关心民间疾苦,惩办豪强劣绅,赈济灾民,抵御倭寇,保国安民,在东莞县任县令时,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民感其德,特立生祠敬祀。晚年因病辞官归里,万历三十四年(1606)病卒于乡,享年61岁。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并赐“敕葬”石碑,葬招携鹿源村白鹤形山上。在墓前竖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三个大门的石牌坊——“ 神道碑”,高5余米,宽4余米。还有石狮、石马和石雕文武官员。再登上九级石阶,有三块高大的碑石,记载建造日期和祭祀史实。石碑前二、三米处便是墓室。明神宗的“敕葬”墓碑,竖在墓室上端,四围精工雕凿的是龙云图案。这座古墓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工部营造,吏部、礼部祭记。这是一座较典型的明代大臣之墓葬,已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益王是明代江西三大藩王之一。明益王家族除部分郡王及诸子分葬在其他境地外,大多数葬于南城县。在南城有两个相当大的墓葬区,就是洪门益王墓葬区和岳口益王墓葬区。洪门益王墓葬区座落在洪门镇。墓区范围很大,上至徐田、庄上,下至铺前。墓区内葬有明益端王朱祜槟、益庄王朱厚烨、益恭王朱厚炫,益末王朱慈炱及其子孙(郡王、郡主)和历代墓茔。岳口益王墓葬区座落在岳口乡内,包括长兴、游家巷等地。墓区葬有益宣王朱诩矧,益敬王朱常迁、益定王朱由木、益昭王朱载增及其子孙(郡王、郡主)和历代墓茔。洪门、岳口两地王墓建筑格局相似,墓前设神道及神道牌,神道两旁竖有文武官吏、石人石马,其后“享殿”(祭祠堂),再后是基茔;墓区四周建有护墓围墙,设有护卫看管,并立有“王墓葬区,平民百姓不准在此葬墓、放牧、狩猎”的禁牌。两地王墓墓茔的结构不相同。洪门王墓为卷棚式砖室结构,墓室皆用“皇砖”卷砌成“地下宫殿”,内有置放棺木的须弥座椁台,墓门封闭后,墓顶和四周堆以封土。岳口王墓为密封式石灰椁墓结构,先用青砖砌墓塘,棺、椁之间填塞石灰,上面覆盖大块石板,再用石灰糯米浇浆封闭成顶盖,然后堆上封土。两地墓区建筑雄伟、壮观,石刻造像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后(主要是“文革”后),从诸益王墓中发掘大量的瓷、金、银、玉等器物。这些器物大部分是官窑烧造和益王府设置的“银作局”专制的。工艺精巧,造型美观,艺术价值很高。如1958年从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文物就有金冠、金凤钗、金香囊、金手镯等金饰器物166件,重达2500余克,玉器170余件,琥珀、水晶、珍珠共14 00余粒,青花、龙泉瓷瓶、瓷盘、铜镜、铁锡器物700件;各种陶俑204个。陪葬物品如此众多珍贵,由此可见封建贵族不仅生前养尊处优,骄奢淫逸,死后还不忘享受特权,仍要大富大贵。益庄王墓中出土的金冠1项、金钗9件、金凤钗1对,金手镯1对,玉带片20件等这些珍品现已珍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列为国家一级藏品。益端王墓和益定王墓中出土的文物也藏省历史博物馆,均列为一级文物。比较诸王墓中的随葬品,可见无论是数量和质量,后期益王都不如前代,这就反映了明代末年经济凋敝,明王朝统治动摇,益藩王的权势也日益削弱。洪门、岳口两地益王墓葬区1987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丰县石仙崖墓,位于市山乡包坊村石仙观山岗石壁上,利用天然崖洞修建坟墓17座(已毁5座)。崖墓选在沉积岩类的红色砂岩山上,坐西朝东上下排列,墓口呈洞穴式,洞中内壁遗有凿痕,室内地面平坦,停放已漆木棺,单棉单墓,装有墓门。1 0余座单墓合为一体成墓群,墓葬遗物有破碎的粗夹砂硬灰陶罐、碗、解之类,为唐、宋时崖墓群。
  从上面不甚全面的简介和阐述,可得知临川区域古代墓葬和碑刻有如下几点特点:一是古墓多,分布面广。临川区域是全国有名的才子之乡,数以千计的名士安息在全区各县乡。现在各县已发现的名士古墓葬和碑刻有200余处,是我们研究临川文化必不可少的宝贵文物资料。二是位列省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墓葬和碑刻多。到目前为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抚州市的汤显祖墓,金溪县的陆象山墓,宜黄县的谭纶墓,崇仁县的乐史墓,乐安县的董裕墓,南城县洪门和岳口两处的明代益王家族墓群,以及南城县的麻姑山碑刻。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更多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文化“矿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开掘和深入研究。三是典型性强,研究价值高。在如此众多的古墓葬和碑刻中,有不少墓葬很典型,实物资料丰富 ,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南城县洪门和岳口的明代益王家族墓群,就是二处极典型的明代藩王墓葬,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透射出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社会财物的异常丰富,以及阶级压迫剥削的深重。明代抗倭名将谭纶的墓葬,其墓区之大,设施之多,位列于王侯,是处典型的元勋重臣之墓葬。其他的重要墓葬也各具特色,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北镇上源
相关地名
金坪
相关地名
羊坡石
相关地名
雷劈石
相关地名
路家岭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