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62
颗粒名称: 古文化遗址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K8
页数: 7
摘要: 临川区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 从各县市文物普查的情况来看,可知我区的古代文化遗址,一是分布面很广 ,差不多各县市都先后发现了众多古遗址,数量很大,单是临川县就发现了古文化遗址24处,乐安县发现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遗址7处,南城县发现古瓷窑旧址30处;二是时间跨度长,早期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址,中期有汉代和唐宋时代的遗址,晚期有明清时代的遗址。可见本区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关键词: 古城遗址 出土文物 文化遗址

内容

临川区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
  从各县市文物普查的情况来看,可知我区的古代文化遗址,一是分布面很广 ,差不多各县市都先后发现了众多古遗址,数量很大,单是临川县就发现了古文化遗址24处,乐安县发现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遗址7处,南城县发现古瓷窑旧址30处;二是时间跨度长,早期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及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址,中期有汉代和唐宋时代的遗址,晚期有明清时代的遗址。可见本区古代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追本溯源,本区最古的文化遗址要算抚州市和乐安县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87年抚州市文化普查工作队在抚北镇金坪村北300米处磨盘山发现一处古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47件,如有石凿、石斧、石磷、石刀、纺轮、器脚和一些陶器残片。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乐安县考古人员从1976年到1985年先后在鳌溪镇城北端寨上、南村乡街圩南700米处的破脑上的山坡上、龚坊乡上语塘北的甲山台地、万崇乡万坑村1.2公里的排上村等四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面积很大,文化层很丰富。如鳌溪镇寨上遗址长为1300米,宽为320米,总面积为0. 396平方公里,文化层厚度为1.3米。在这些遗址上发现不少的石斧、石镞、石磷、石矛、石刀、砺石、豆脚、羊角器脚等石器,采取到陶器脚和大量陶片。这些石器多为质细坚硬的岩石磨制而成。陶片有松软夹沙红陶、灰色硬陶。陶片的纹饰有绳纹、方格纹、米字纹等。考古工作者鉴定这四处遗址均属新石器时代的。这四处遗址分布地点很广,鳌溪镇寨上遗址位于乐安县中央,供坊乡语塘甲山遗址位于乐安县北方,万崇乡排上村遗址位于乐安县西南方,南村乡破脑上遗址位于乐安县东南方。这证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远古人类栖息活动在乐安县广大土地上,他们经过漫长的岁月,与自然界进行了艰苦斗争,改造荒蛮之地,开始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向文明社会进军了。
  本区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就更多了。临川县就发现有章舍、乐家寨等19处遗址,抚州市有抚北镇4处遗址,崇仁县有新山等4处遗址,乐安县有营盘边等3处遗址、南丰县有石仙棺、傅家湾2处遗址,南城县有武岗山遗址,黎川县有黄金坑遗址等。这些商周遗址和文化遗物,是打开我区研究奴隶社会文化之门的钥匙。
  在这些众多的商周文化遗址里,总体面积大,遗址点多而集中、文物数量多、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要数临川县的章舍遗址和河西乐家寨遗址。章舍遗址面积很广,从距县城八华里的鱼苗场500米的六家山起,顺着蜿蜒的高低不平的大小丘陵山脉直至观山,几十里路发现了六家山、大塘山、火圩塘、茶子山、吁塘山、丁家山、观山、桃子山寨(甲)、 桃子山寨(乙)、众山、谢家山等共1 1号西周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如谢家山遗址有1万多平方米,小的如火圩塘遗址有1千多平方米,多数是三、五千平方米,总体面积有近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最厚的六家山遗址有90来厘米,最薄的众山遗址也有20厘米,一般是50—60厘米。从这些遗址里采集到不少石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有石礴、石斧、石刀、大小石铲、器脚、礴盘等;战斗武器有石镞、箭矢。还采取到一些陶器和大量陶片,陶器有缸、罐, 陶片有红陶、灰陶、硬陶、软陶,其形纹有方格纹、纯纹、S纹、回字纹,印朴纹、菱形纹,编织纹、网纹、绳纹、米字纹等。还采集到一些青铜器,如青铜矛、残铜片。从章舍遗址采取的文物可见,石器的种类很多,制作精细,陶器饰纹繁多,工艺很高,还有青铜器,这完全可确定为西周时期的遗址。河西乡乐家寨遗址位于县城西郊,沿临崇公路西北方向而行五华里的县七里岗垦殖场东南2150米的丘陵山坡上,便是乐家寨主寨遗址,沿主寨东西伸展分别挨丘陵小山先后发现西周时期7号山寨遗址。这些山寨遗址面积最大的有6千平方米,最小的400平方米,一般的1 500平方米,文化层较丰富。从遗址上采取到的不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如有石礴、石斧、石箭、器脚和各种形纹的陶片。从对这些暴露在地面上的零星散布的陶器、各种形纹陶和一些石质工具的鉴别,可知道是西周时期的遗址。特别是从乐家寨采集的丁字、鬼脸、羊角、凹面之角、鬲类器脚和部分遗物,与我省清江樊城堆筑卫城下层出土的器物大体一致,尤以带“丁”字形脚的陶质盆形鼎更是筑卫城类型遗物中最多见又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器物。又在河西遗址中发现部分陶器口沿刻划有“个”或“名”、“令”,及双孔马鞍陶刀上刻划的标记符号,这与清江吴城商周遗址出土的器物大体相似。我们从上面章舍和河西乐家寨遗址采集的标本分析比较,就足以证实临川县早在四千年前的奴隶制时代就是一个经济发达之地,当地远古人们已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史迹。
  还有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临川县城上顿渡西南约3华里的宜黄河西岸的罗家寨遗址。此处遗址除发现大量陶片和一些器物外,还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工具,如有铁斧14件(大部分保存完整),还有铁制的蹄形鼎足、铁釜、铁口锄、铁剑等残片。这些铁斧、铁口锄,其形制与广东始兴县白石平山战国遗址,以及辉县固围村战国墓中出土的铁斧、铁口锄相同,据此,可确定是战国时期的遗址。铁制工具的大批出土在我省是少见的,战国时代遗址在我省发现也还很少,这一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省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宝贵的文物资料。
  魏晋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跨进全国的先进行列。中国素以“瓷器之国”闻名于世,五代时,瓷器产品已达到“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精美水平。宋朝时社会经济更繁荣,各地瓷窑林立,名瓷竟出,江西省镜内著名的瓷窑除景德镇外,还有南丰的白舍窑,吉安的吉州窑,赣州的七里岗窑,金溪的小陂窑,宁都的璜陂窑等。抚州地区唐宋元明时瓷器业很发达,大部分县都有陶瓷窑场。“文革”后文化普查队在临川、南丰、南城、金溪、崇仁、临川等县发现几十处古瓷窑址、其中规模大、质量高当首推南丰的白舍窑,金溪的小陂窑和临川的白浒窑。
  白舍窑位于南丰县城南端25公里的白舍镇西南的红土山岗上。如今仍然可见的大小窑遗址有39座,保存完整的古窑有19座,广泛分布在洞阳观、赖家庵、程家园、瓦子山、百花庄等地带山包上,绵延2公里,形状象青龙,故民间俗称“龙窑”。山岗上遍布瓷片及窑具、垫饼、垫圈、匣罅、炭灰残渣等混合物。窑床的堆积高达三、四米至五、六米不等。瓦子山窑址左前方山脚下,有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坪,是当年的制瓷作坊,这是江西古代的大窑场之一。
  白舍窑生产白瓷和青白瓷。白瓷洁白坚滑,白色中略透路出浅淡黄色,比同时期著名的吉州窑的白瓷品质好得多。青白瓷又叫影青瓷,更为独特闻名。影青瓷不仅色泽温润如玉,白璧无暇,而且在造型上多仿金银器,形若花果芭蕾,多姿多态,制作工巧,兼有玉器和金银器的艺术效果,广受社会的欢迎,在宋代隆极一时,曾与景德镇窑瓷在瓷器市场上竟相争辉,远销国内外。
  白舍窑始建于隋唐,北宋时甚是兴旺。北宋政府设“御窑”,置官监造,集中了不少能工巧匠大规模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形制繁富,杯、盏、碗、碟、蚌、盘、壶、盒等日用器皿无不毕备。又有花瓶,香炉等陈设瓷;笔洗、水盂等文具用品;更有仙佛人像、动物瓷玩等。大多器形古雅,制作细巧,很有地方特色。白舍窑衰落于宋代晚期,元初终烧,晚清有一段短暂的复兴,民国前后又衰落了。解放后白舍窑遗址被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窑生产的宋代白瓷与影青瓷器,部分已由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及展出,在广州市博物馆越秀公园内陶瓷陈列室也展出了宋代白舍窑的影青瓷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的白舍窑的盘、碗、梅花盏影青产品,与“景德镇”“吉安吉州窑”的古瓷,1980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出土陶瓷展览会”展出,受到中外人士的珍视和称赞。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古陶瓷的深入研究,白舍窑愈益引起陶瓷界的重视。
  省内闻名的小陂窑座落在金溪县对桥乡潭溪徐家村正南3里许的小山上。窑群分为一号窑址和二号窑址。一号窑址有几十处,有烧具、烧钵,采集的标本有薄胎的白瓷、裂纹瓷、彤青瓷,并有散皈、碗、盏的残片。二号窑窑址较一号少,但采集的标本更多,有大量的影青瓷片、裂纹瓷片、黄釉、黑釉制品残片,并发现有篦纹刻花的黄釉瓷碗。这些瓷器很细嫩,釉质好,瓷片相击打,叮口当有声,技术精湛,很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和景德镇窑、白舍窑、吉州窑等的名瓷同样畅销,是江西省的名窑之一。
  还值得着重提出的是临川县的白浒窑和缺口张家村窑。白浒窑座落在距临川县城4公里的临水西沿河毛家村、一甲村、二甲村的后山上,现在尚可见窑址的残存部分13处。从破坏表面可以看出各窑堆积有约2米厚的文化层,暴露遗物有大小碗、罐、缸、罅、灯盏、壶等物。整个窑址、窑群分布很广,所出土的器皿无论是器形、釉色、质料、造型都很精良。当地流传的俗谚说:“先有白浒窑,后有景德镇”。此说虽未必可靠,但可说明该窑确实有悠久的历史,也可见白浒窑对我国陶器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窑址发现出土的陶瓷,经文化普查单位鉴别,窑址始建于隋末唐初,宋元时代继续存在并有所发展,是当时一处规模较大的窑场。缺口张家村宋代瓷窑址,位于临川县桐源乡缺口张家村附近。此地先后发现5号宋代瓷窑,大多窑址被破坏,但仍可看出窑址的残存部分,个别窑址原貌全存,可规模很少。从破坏了的窑址暴露表面的各种残破瓷片可知,一般堆积文化层达1.5米以上。从文化层暴露的遗物看,多为米黄色的瓷瓶口、敏脚、高脚碗、断壶咀、米黄花纹碗、赫等器物。这些瓷器瓷质较优,造形多样,在市场上很畅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规模很小,结构又非常简单的小窑洞里,却烧出了瓷质较优良的器物来,它使我们看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此处瓷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代瓷窑的丰富资料。
  本地区还有一处规模宏大、构造宏伟豪华,可资政治、经济、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多角度研究的文化遗址,这就是南城县明代益王府遗址。益王府遗址座落在南城县城西南隅,是明代益端王朱祐槟建造的第一代王府。朱祐槟是朱元璋六世孙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他17岁时受宪宗封为益端王,弘治五年(1492)就藩建昌。他在旧荆王府的基础上扩建益王府,至弘治八年(1495)才峻工。益王府呈长方形,今遗址仍可辨,东到今县粮食局、人武部,西接小校场,南至粮食局仓库后面,北达天一山,占地十余万平方米。“王城”城墙为巨石垒砌的,高二丈余,颇为坚固。设有四门,东曰体仁门,南曰端酒门,西曰遵义门,北曰广智门。“王城”内建有前、中、后三殿,前殿为承运殿,中殿为园殿,后殿为存心殿。前后殿周围建有三富,三宫两边设有沐浴更衣室,宗庙奉祠,书院仓库,游击守备等所署。“王城”外有玉带河和金水桥。正前方竖立“十柱坊”,高约6、7米,浮雕精美,花纹细致秀巧,是雕刻艺术的精品。1957年列为省重点保护文物,毁于“文革”动乱时。“王城”内外房屋达八百余间,绿瓦红楼,朱门映辉,雕梁画栋,飞檐玲角,绚丽灿烂,所耗巨资难以数计。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二月,益王府失火,烧房260余间。随后王朝更替,战争骚扰,时至今日,豪华的益王府只留下一些残墙断壁的遗迹。
  益王是封建世袭的,从弘治八年益王朱祐槟就藩建昌起,至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其间1 49年,世袭了八代益王。益王是皇室中仅次于皇帝一等的地位极高的藩王。每岁禄米数万石,锦缎千匹,金银玉器等不计其数。当地农民每年除了缴纳田粮税役外,还要缴纳茶叶、鸡兔、毛皮、药材等实物,以满足王府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豪华富丽的益王府建筑,充分表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高超水平,也真实地记录了历代益王掠夺劳动人民的残酷历史,是益王府奢侈生活的见证。
  各县(市)还发现不少各个时期的古城遗址、古战场遗址、古书院遗址、古采石场遗址、古冶炼场遗址、古寺院遗址等等。这些遗址有的较完整,可以从各个侧面透视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面貌,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有的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鉴定。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地名

抚州市
相关地名
乐安县
相关地名
鳌溪镇
相关地名
南村乡
相关地名
章舍
相关地名
乐家寨
相关地名
崇仁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傅家湾
相关地名
南城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
宁都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