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世界文化的巨人汤显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45
颗粒名称: 第十章 世界文化的巨人汤显祖
分类号: K8
页数: 24
摘要: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岩士,一称若士,49岁时自署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江西临川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24日)卯时,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今抚州市桥东太平街)。
关键词: 文学艺术家 人物传记

内容

第一节坎坷的人生经历汤显祖,字义仍,号海岩士,一称若士,49岁时自署清远道人,晚年又号“茧翁”。江西临川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十四日(公历9月24日)卯时,生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今抚州市桥东太平街)。
  汤显祖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时期: 明嘲万历十一年(1583》 34岁中进士之前,为汤显祖求学、访友、参加科举考试时期。
  汤显祖的祖父汤懋昭,父亲汤尚贤都是临川有学问的人,家里藏书有四万卷,是一个书香之家,伯父汤尚质酷爱戏曲,还从事过戏曲生活。汤显祖幼年就很聪明,5岁就能做对子,1 2岁就会做诗,现今保存下来的第一首诗《乱后》,就是此时写的,可见他幼年时的才华。1 4岁就中了秀才,21岁中举人,从此文名播于海内。这时,他“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诸书”①。26岁时,他的第一部诗文集《红泉逸草》刊行于世。
  中举后,汤显祖曾四次参加考试,但都落第而归。万历五年(1577)汤显祖28岁到北京赶考,首相张居正想找两位名士同他儿子嗣修同场考试,以便显得自己儿子有真才实学,不是走后门来的。于是就派堂弟张居直去拉拢汤显祖和沈懋学,并暗许功名。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做官的捷径,但汤显祖一再加以拒绝 ,并坚决表示:“吾岂敢从处女子失身也。”由于汤显祖触犯了张居正,因而这次汤显祖就没有考取,沈懋学被拉走了,就中了状元,张的二儿子嗣修也高中了榜眼。汤显祖敢拒绝当朝宰相张居正的拉扰,这充分表现了他的不肯阿谀权势的正直精神,这是他仕途中第一次波折。汤显祖这次虽然没有被考取,但他的高洁的声誉却被传开了。他毫不垂头丧气,到处饮酒写诗,来看他的人比考了状元沈懋学的人还要多。汤显祖在一大批举人、进士和江西同乡欢送之下,离开北京,返回临川。抚卅知府古之贤亲自到码头迎接他,汤显祖一上岸就对古之贤说:“辜负了大人的栽培,没能考中。”古之贤拉着汤显祖的手说:“你这次没有考中,我觉得比考中头名状元更光彩,更荣耀。”汤显祖回到家里,潜心读书作文,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汤显祖34岁时,才考中了进士。
  万历十一年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为汤显祖官宦时期。
  汤显祖中了进士后,当朝宰相申时行和张四维想拉扰他做门生,他又拒绝了,他说:“余方木强,故无柔曼之骨”,甘愿放弃有利前途,他就是这样一副硬骨头。万历十二年(1584)八月初十日,汤显祖35岁时,才自请到南京做一名太常寺博士(祭祀)的闲职,以后又任詹事主簿(文书)、礼部祠祭司主事(礼仪的低级官)等职。他在南京6年,一面奋发读书,一面研究音律和戏曲,闲暇的时候,游览了南京的山川名胜,写了大量关心时政、同情人民和观游诗作,由于他十分关心国事,忧国优民,痛恨官场黑暗,在万历十九年(1591)三月二十五日,冒着生命危险,写了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大胆地揭发了时政的积弊,猛烈地抨击了朝政,弹劾了大臣,矛头直指当朝宰相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并严厉地指责了皇帝神宗。汤显祖的这份奏章,象一枚重型炸弹,震动了整个朝廷。神宗大怒,在五月十一五日下旨贬谪汤显祖到雷州斗岛最南端徐闻县挂一个小小的典史的官衔,这是他政治生活中一个转折点。
  汤显祖被贬后,于万历十九年(1591)九月初从临川出发赴徐闻,经江西赣州、大庾(南安府)、广东英德、峡山、广州、罗浮山、香山、澳门、恩平、阳江,入海过琼州峡,十二月底至徐闻。这次他走了近4个月,行程万里,漫游了广东名胜,开阔了胸怀,扩大了生活领域。特别是在肇庆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会晤,这在东西交通史上是值得一提的大事。这次游览为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素材。汤显祖在徐闻仅一年,但也极力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徐闻是一个荒蛮之地,人们不习礼义,动则轻生,这使汤显祖不免发生“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①的感叹。于是在县令熊敏(江西宜丰人)的赞助下,创办了贵生书院。这里所谓“贵生”,就是强调人人皆有“生”的权利,应珍视这种“生”的权利。汤显祖就以这种“贵生”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亲自登台讲学,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②,“君子学道则爱人”③,这和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一再表达的“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的论点不谋而合。汤显祖在徐闻讲学,好比在海上树起了一盏明灯,吸引了大批学士纷纷前来求学,开创了徐闻礼义之先。
  万历二十九年(1592)春天,汤显祖调到浙江遂昌县任知县。第二年三月十八日,汤显祖到达遂昌,四月初一开印视事。遂昌处于万山之中,田地少,树木多,最为僻瘠。但汤显祖在遂昌却按其思想进行一次“变革世界”的政治实践,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在遂昌5年,不曾打死一个囚犯,不曾拘捕一名妇女,在除夕时放囚犯回家过年,元宵时又放囚犯观灯,组织群众打虎,消灭了虎患,同当地土豪恶霸进行斗争,压抑豪强,“去其害马者”。为了培养人材,建立了相圃书院、藏经阁。重视农业发展,他下乡劝农“耕读”,兴利除害,政简讼清,深得士民爱戴,一时声冠两浙。汤显祖在遂昌的善政,一直给群众留下很深的影响。在他弃官归临川后,遂昌士民建立了“遗爱”生祠来纪念他。从隋朝到清朝1300年中,有姓名可考的遂昌县官,一共有315人,但却没有第二个象汤显祖这样被人怀念。直到现在遂昌人还尊称汤显祖为“汤公”。
  万历二十四年(1598)汤显祖弃官归里,一直到他去世,为汤显祖归隐从事戏剧创作时期。
  万历二十五年(1597)朝廷派“矿使”来遂昌到处开矿,骚扰人民,但更重要的是官场腐败。使汤显祖深感“世路之难,吏途殊迫”,于是下决心弃官归里。万历二十六年春天,汤显祖最后怀着满腔的愤慨退出了黑暗的官场,回到故乡临川。从此他就由政治舞台转到戏曲舞台,把歌场作战场,以笔代剑,鞭挞黑暗的晚明社会。汤显祖回临川后不久就在临川城内香楠峰下沙井巷,建筑了一座“玉茗堂”新居。这个玉茗堂是汤显祖后半生进行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活动中心。他在这里同外地戏曲家进行了创作上的广泛交流,并指导了宜黄伶人的排练和上演他的剧作。它是汤显祖住宅,也是演戏宴客的地方,形成了全国一个戏曲创作研究和演出的中心。清代丁宏海和李来泰就写有赞扬玉茗堂的诗篇:“起衰八代有文章,海内争推玉茗堂”,“北地琅琊方狎主,顿开大雅独斯堂。”汤显祖《牡丹亭》创作完成后,首先就在这里公开演出,临川城内,万人空巷,前来观看,盛况空前。滑代康熙三十三年(1693),抚州通判陆辂捐款重建了玉茗堂。当落成那一天,大宴郡僚文人,并在玉茗堂演出《牡丹亭》,连续二日。清代大文学家王士祯写诗道:“落花如梦草如茵,吊古临川正暮春。玉茗又闻风景地,丹青长忆绮罗人。瞿塘回棹三生石,迦叶闻筝累劫身。酒罢江亭帆已远,歌声犹绕画梁尘。”可见当时演出的动人情景。玉茗堂在我国戏曲史、文化史上是一座值得纪念的文化遗址。
  徐闻谪后愤无限,遂昌归来笔有神。汤显祖弃官归家后接连写了《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3部大型剧作,连同他的早期的《紫箫记》修改成的《紫钗记》,最后完成了他的世界不朽名剧《临川四梦》,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大师。当他写完《邯郸记》后,在1 0多年时期内,他又把他的主要精力用在戏曲演出和舞台艺术的创造上。他亲自参加宜黄戏的导演工作,组织宜黄剧团到省内外各地演出,宜黄戏演员发展到1 000多人,汤显祖当时不仅是文艺界的中心人物之一,也是全国进步戏曲运动的中坚人物。他在1602年前后,应宜黄戏剧团广大演员的要求,写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从表演艺术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地总结,这是我国戏曲史上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献,为我国导演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历四十二年以后,汤显祖父母相继去世,幼子夭折,长子病死,自己身体既衰且病,精神上物质上所受的折磨也是够多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六月十五日,汤显祖写了最后一首诗《忽忽吟》,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十六日(公历7月29日》亥时,这位伟大的戏剧家就离开了人世,一颗剧坛巨星殒落了,终年67岁。汤显祖逝世后,他的家人就把他安葬在文昌桥东灵芝山祖坟内(今文昌桥外太平街七号怡茂隆烟店屋后)。
  横溢才华谁若是,剧坛故旧哭斯人!汤显祖的逝世,引起了亲友们极大的哀伤。万历四十五年(1617)六月,黄汝亨由礼部郎中调升江西副使提督学政时,由南京动身到江西,听说汤显祖去世了,感到万分悲痛。他立即赶到临川哭祭。他流着滚滚的热泪,读着他写的祭文: 呜呼汤公!才高迹削。诗能穷人,文憎命达。昔在文人,才不尽同。汉魏代兴,异曲同工。我明作者,北地为雄。七子狎盟,时流趋风。濡沫拾况,其波如驰。畴无眉目,乃不自施。呜呼汤公!大方见笑。睥睨千秋,自辟堂奥。英灵郁秀,尊古得道。大雅擅坊,好词绝妙。单言霏霏,大言浩浩。名流寓宇,垂光分照。呜呼哀哉!余自孝廉,托君声气,已令钟陵,得交君臂。片言宣心,一脔知味。论古之人,谈天下事。高谈微言,每出人意。呜呼哀哉!余今之来,君乃骑箕。亦有山水,谁则牙期。万事一棺,空名尔为。呜呼世人,死亦其常。造物忌名,公名及当。惟三不朽,熟与文章。是物最神,存而不亡。日月经天,壹视彭殇。君去而仙,予亦何伤。荐菝陈些,我饔我将。①黄汝亨在这篇祭文里对汤显祖的一生进行了总结,对他的为人气骨,文学戏曲作了高度评价,沉痛地寄托了他的哀思。
  第二节进步的思想家汤显祖不仅是伟大的戏剧家,也是进步的思想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朝统治日趋崩溃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也是我国思想界激烈斗争的时代。汤显祖正是在这个风雷激荡的时代,站在时代思想斗争的前列,积极反对程朱理学思潮。新的时代,新的思潮,孕育了汤显祖具有个性解放意义的近代意识和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在思想上便逐渐从封建正统思想的营垒中挣脱、离异出来。他的启蒙老师徐良傅,江西东乡人,博学多才,是一位古文学家,为人耿直,敢于谏官。在徐良傅任吏科给事中期间,由于明世宗昏庸、纵欲、服丹求仙,大兴土木,修建道宫。当迎仙宫建成时,朝廷正欲大举庆贺,徐良傅却直言说:“异端充塞,不能匡救,忍从谀乎!”①因触犯权贵,险遭不测,结果被罢官归里,在临川拟岘台下设馆教学,汤显祖当即就读于其门下。3年学习,徐良傅的学识和品德给汤显祖很深的影响。并为他的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当汤显祖授业于徐良傅时,哲学大师罗汝芳由山东司主事任上回南城省亲,路经临川,即在临川讲学,汤显祖又拜罗汝芳为师。罗汝芳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三传子弟。泰州人王艮(1 483—154 1)本人当过煮盐的灶丁,后来从事商贩活动,家道日裕,便利用早年学过的知识诵读《孝经》、《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初步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曾到江西拜见王守仁,经过辩论,终于折服而师事之,但是他把王学理论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其基本思想命题是所谓“淮南格物”说和“百姓日用之道”。他把“百姓”日常生活视为“道”,否认“道”的神圣性和神秘性。“百姓日用”是检验“道”的标准,“圣人之道”以“百姓之道”为宗旨。由于泰州学派讲学,不问对象,举凡织奴耕夫、工匠商贾,都可以学习,因此这个学派的思想在下层社会传播很广,是一个具有平民色彩的学术团体。罗汝芳以“赤子之心”为学术宗旨,以人的自然生理本能解释人性,反对人性的先天不平等说,他用自己的观点解释儒家经典,提出了一些与理学相对抗的观点。罗汝芳的进步思想和敢于坚持真理的行为深深影响了汤显祖。汤显祖在《太平山房集选序》中,谈到罗汝芳对他的教育和影响。
  盖予童子时从明德夫子游,或穆然而咨嗟,或熏然而与言,或歌诗,或鼓琴。予天机冷如也。① 在泰州学派后学中,另一个突出人物李贽(1527—1602)对汤显祖的思想影响也非常大。李贽,字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李贽少年时受到儒家教育较少,中年时在北京读王守仁的书,还听过泰州学派学者赵贞吉讲学,他先后与泰州学派罗汝芳等人交往,并以王艮之子王襞为师。但他以“异端”自居,敢于嘲笑封建统治阶级的“圣人”和儒家经典,他批评触及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其思想具有封建叛逆者的特色。汤显祖在思想上对李贽更为向往。万历十八年,汤显祖在友人家里看到李贽的《焚书》时,深表赞赏。他在给苏州知府石昆玉信中说:“有李百先生者,见其《焚书》,畸人也。肯为我求其书寄我骀荡否!”②汤显祖罢官归临川第二年,曾和李贽在临川正觉寺相会。万历二十九年,李贽76岁时以“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于通州(今北京通县),不久即自杀于北京狱中。汤显祖在临川闻此噩耗,悲愤异常,立即写了《叹卓老》一诗,表示沉痛的哀悼: 自是精灵爱出家,钵头何必向京华? 知教笑舞临刀仗,烂醉诸天雨杂花。③他高度赞扬李贽临死前那种笑舞而临刀仗,不畏强暴的勇敢战斗精神。
  在汤湿祖交往中达观佛学大师给汤显祖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个。达观(1543—1604)本姓沈,名可真,晚号紫柏,江苏吴江人,他是一位奇僧,反对程朱理学,也是思想界的一个“异端”。
  汤显祖和达观遇合带有神秘色彩。汤显祖中举后拜会座师出来,恰巧他的发簪掉落在南昌西山云峰寺的莲池中,随即写了一首诗题在墙壁上。后来,达观看见了,认定诗人有出世思想,立意要使他出家。20年后,他们才在南京邹元标家初遇。汤显祖贬官徐闻,达观打算去看他。汤显祖出仕遂昌,达观登山涉水又到遂昌访问他。汤显祖罢官的那一年,达观又来临川。达观和汤显祖可说是终生挚友。达观既给汤显祖反理学思想影响,又给汤显祖佛学思想影响。万历二十八年,达观为了救憨山、止矿税,作明代《传灯录》之事来到北京进行政治活动时,正当李贽被捕入狱,因受到巡城御史康丕扬上疏弹劾,万历三十一年,神宗下诏将达观逮捕入狱,不久受刑死于狱中。汤显祖听达观死讯,悲痛欲绝,写了《西哭三首》以表哀痛。
  罗汝芳、李贽和达观是汤显祖一生中最钦佩的三个人,也是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他说:“如明德先生者,时在吾心眼中矣。见以可上之雄,听以李百泉之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①可见汤显祖深刻地接受了他们的思想。
  在政治上,汤显祖与东林党站在一边。东林党利用书院会讲的形式,从事具有政治色彩的集会结社活动。东林党的主要领导者顾宪成(1550—1612)、高攀龙(1562—1626)都是江苏无锡人,因为他们以“东林书院”作为讲学和发表政见的阵地,因此史称“东林党”。他们谴责朝政的腐败黑暗,特别反对阉党及其爪牙的专权乱政,反对矿税勒索搜刮,要求惠商鄙民,轻减赋税,重视工商的发展。汤显祖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结交甚密,站在反对明朝专制统治的斗争前列,始终坚持正义,不屑于依附权贵,不愿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秉性耿直,气节高尚。
  汤显祖的思想既吸收思想家的成分,但又经过消化,形成自己的思想特点,同时也必须看到汤显祖的思想随着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的思想是在同程朱理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汤显祖在传统哲学领域里,提出了“情至”思想作为理论武器来和当时的程朱理学相对抗,把时代的感受、深邃的哲理和飞腾的想象,融汇成奔涌的诗意,抒发对现实的愤懑和理想的憧憬。应该说,汤显祖在自己的作品中提供的超越前人的东西,要比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提供的多得多。
  他把哲理融铸在戏剧形象里面,使全部剧作为“情至说”的哲学思想所贯穿。他在《寄达观》信中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在《沈氏弋说序》中也说:“事固有理至而势违,势合情反,情在而理亡。”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15记汤显祖所说:“诸公所讲者性,仆所言者情也。”他在《青莲阁记》中又说: 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以阶升,殃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拭面,岂足道哉.① 汤显祖明确揭示了“情”与“理”、“情”与“法”的矛盾。汤显祖的“情至说”,实质上不仅是指男女之情,而且是指适合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人的正常的感情和物质需求,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是与官方的反对的程朱理学相对立的,与市民阶层新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四梦”中就充分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里人民对专制主义长期压迫的憎恨与厌恶的普遍情绪,并预示了摧毁这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时刻即将到来,因而它的思想力量是震撼人心的。
  汤显祖在他戏曲中广阔、深刻、真实地描绘了明末社会生活的场景,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倾注着巨大的激情,借梦境的描写把“情至”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心动魄。他上承关(汉卿)、王(实甫),下启洪(畀)、曹(雪芹),既发展了现实主义,也发展了浪漫主义,并把两者的结合提高到相当完美的高度,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开拓了广阔的道路。汤显祖代表了中国民族文化在前进中走向近代新倾向的进步思想家。
  第三节世界不朽的名剧—《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临川四梦》之中。在这种“情”的观念和“乌托邦”思想指导下,汤显祖以他才华四溢的艺术手笔,对晚明的黑暗政治现实作了典型的概括,有尖锐的揭露,有深刻的剖析,也有对理想的热烈讴歌。《临川四梦》所达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为我国戏曲戏史、文化史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也因此,汤显祖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位文化巨人。
  《紫箫记》是汤显祖一部未完成的处女作,现只有34出,创作时间大约在万历五年至七年(1577—1579)秋作于临川,当时汤显祖还不满30岁。
  《紫箫记》是根据唐人蒋防小说《霍小玉传》进行改作。《霍小玉传》写的是霍小玉和李益恋爱的一场悲剧。汤显祖写作的《紫箫记》并没有照搬《霍小玉传》的故事情节,只取原小说二三件事作骨架,人物增加了花卿、郭小候、尚子毗等,情节将李益负情改成志诚郎君,把因门阀制度而造成的悲剧结局改成喜剧结局。《紫箫记》第一出《开宗》[凤凰台上忆吹箫]曲词便是当初汤显祖要写的全剧戏剧情节: 李益才人,王孙爱女,诗媒十字相招。喜华清玉琯,暗脱元宵。殿试十郎荣耀,参军去七夕银桥。归来后,和亲出塞,苦战天骄。娇娆,汉春徐女,与十郎作小,同受飘摇。起无端贝锦,卖了琼箫。急相逢天涯好友,幸生还一品当朝。因缘好,从前痴妒,一笔勾销。① 但是他后来在写作中仅写到一半左右就搁笔了。尚有李十郎娶妾,尚子毗救友,唐公主出塞等情节都没有写。汤显祖当初为什么没按计划把这个戏写完呢?这是因为,汤显祖正写这个戏时,临川一班好友谢廷谅(谢九紫)、吴拾之(玉云生)、曾粤祥(灵昌子)常到他家里来玩。这些人都是戏曲爱好者,且能歌善舞,汤显祖每写完一出,就拿给他们演唱。一旦演出便引来“万人围观”,这样,演出以后,社会上一时“是非蜂起,讹言四方”,说他这个戏讥讽宰相。他的曲友们为此都担惊受怕。汤显祖只好中途搁下笔了。这件事汤显祖在《玉合记题词》和《紫钗记题词》中都谈到: 第予昔时一曲才就,辄为玉云生夜舞朝歌而去。生故修窈,其音若丝,辽彻青云,莫不言好。观者万人。乃至九紫君之酬对悍捷,灵昌子之供顿清饶,各极一时之致也。② 往余所游谢九紫、吴拾之、曾粤祥诸君,度新词与戏,未成,而是非蜂起,讹言四方。诸君子有危心,略取所草具词梓之,明无所与于时也,《记》初名《紫箫》,实未成。③ 从《紫箫记》现有部分来看,剧作主要内容是写风流才子的浪漫生活,对李益、霍小玉爱情的描写,格调也不高。从艺术上看,虽肯定了李、霍的爱情,却缺乏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主题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受骈绮派的影响。但它为后来《紫钗记》改写打下了基础,对《牡丹亭》创作也有直接影响。汤显祖的光彩夺目的戏曲创作是从《紫箫记》开始的。
  《紫钗记》是《 临川四梦》第一梦,共53出,约在万历十五年(1587)前后完成于南京。这部剧作是直接取材于蒋防的原作。当然,也作了重要的改动,如对李益写得就不像原小说那样负心,他之所以娶豪门卢氏女不是出于自已的贪富,而是出于权奸卢太尉的奸计。结尾也没有按小说那样,让霍小玉在责骂李益以后哀怨死去,而是由豪侠之士黄衫客从中帮助,解开了猜疑,消除了误会,谅解了李益,再庆团圆。从情节上,《紫钗记》还增加了《坠钗灯影》这样重要场面,这个情节一增加,为后来黄衫客出面拨刀相助更感到自然合理。《紫钗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反面人物卢大尉,这在《霍小玉传》和《紫箫记》中所没有的。作者塑造了这个人物,就使全剧有了坚实而尖锐的戏剧冲突,人物关系便清楚了,结构也紧凑了,主题也就突出了“情至”与强权的斗争。最后“情至”战胜了强权。《紫钗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李益和霍小玉,还有那位仗义行侠的黄衫客,比之蒋防的原作和《紫箫记》,形象更加鲜明丰富了,霍小玉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它标志着汤显祖创作思想的飞跃和艺术上的成熟。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牡丹亭还魂记》,共55出,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它的故事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但作者在旧有的轮廓上充实了很多新的富有近代气息的生活内容。剧情略谓:江西南安郡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梦中见到了一个少年书生柳梦梅。自此以后,她便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3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经过埋葬杜丽娘的地方,她的鬼魂又与柳梦梅相会,因得再生,二人遂结成为夫妇。可是,杜宝却非常反对他们的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再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杜宝才相认了女儿、女婿。《牡丹亭》与《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相比,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很大的改动。剧本把柳梦梅写成一个怀才不遇的穷书生,这样就和话本中柳衙门区别开来,而使这个人物形象获得了新的意义,塑造了陈最良这个典型的塾师形象,剥落了封建礼教的神圣外衣,对杜宝形象也作了新的处理。当然汤显祖巨大成就在于塑造了女主人公杜丽娘这个光辉的典型。剧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深入发掘她的内心世界,抒发她的美好感情,传达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呼声,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以及它对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毁。汤显祖在剧中充分表现自己“情以格理”的中心思想。他明白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①。把“情至”论作为全剧主旨,歌颂“情”,而否定“理”。“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②,这个千古绝唱的名篇佳句,使人吟诵,齿颊留香。它和英国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吸收了《紫箫记》和《 紫钗记》的经验,而另辟新境,在创作上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境地,为中国古典戏曲树立了丰碑。《牡丹亭》问世之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在明末清初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杜丽娘的悲剧命运引起了闺阁妇女的强烈共鸣:商小玲演唱《寻梦》出,悲恸气绝于舞台;娄江女子俞二娘伤此曲”惋愤而终”;冯小青姑娘更是写诗寄情:“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汤显祖闻“娄江女子读此曲致死,亦作诗自遣:“何自为情死,悲伤必有神。一时文字业,天下有心人。”①这些都证明《牡丹亭》具有难以估量的悲剧力量。
  《南柯记》共44出,作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五月,此剧取材于唐人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剧情略谓: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到了大槐安国,被召为驸马,任南柯太守,甚有政绩。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回朝后,拜为左丞相,拢络王亲贵戚,威势日盛,甚至骄横弄权。右丞相段功向国王奏明,淳于棼被遣回乡,于是梦醒。醒后经老僧契玄点明,才知大槐安国就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淳于棼也因此醒悟而皈佛。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爱情在剧中并不占突出的重要地位,比起以前的作品,爱情描写的份量大为减少。淳于棼的政治生活,他的成功和失败,才是剧中的中心。作者在这里不是以梦境写爱情,而是以梦写政治,它是借历史故事来评议现实政治的。这是汤显祖在创作上的新发展、新飞跃。汤显祖塑造的淳于棼是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而终于在官场中堕落的典型。汤显祖通过淳于棼的堕落,写出了淳于棼政治上所走的一条失败的道路。它寄托了汤显祖对明代黑暗现实的批判。剧中分析了淳于棼的堕落,是由于宦场就好像染缸一般,任你有多么高尚的情操,有多么好的理想,掉到里面,都要改变颜色,弄得不能自拔。作家在指责富贵利禄误人的同时,也宣扬了“浮世纷纷蚊子群”的思想,它是从看破世情方面来解释生活,因而带有消极色彩。
  《邯郸记》,共30出,作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它取材于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剧情略谓:卢生梦中娶了有财有势的妻子崔氏,中了状元,以河功与边功为朝廷建立了功勋。谗臣宇文融虽不断地算计他、陷害他,甚至使他一度被放逐海南,但后来谗臣终于被诛,卢生返朝做了20年宰相,备受皇帝的宠幸,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才知是一场黄梁美梦,因此而悟道。剧本中主人公卢生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书生而至权臣的典型形象。作家通过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对封建社会的诚信荣誉、高贵尊荣的虚伪和荒谬作了无情的揭露。它通过唐代的故事,实际上却借卢生、崔氏、高力士、宇文融、裴光庭、萧嵩,乃至开元天子的丑恶形象,对晚明黑暗的社会政治作了深刻的暴露和无情的鞭挞,批判了整个官僚阶层,意义是极其深刻的,它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痛恨和大官僚的厌恶。
  从《紫箫记》到《邯郸记》是作者20多年的创作道路。他的处女作《紫箫记》受到骈丽派的影响,《紫钗记》前进了一步,差不多脱出了骈丽派的羁绊,到了《牡丹亭》就独树一格,显出他的天才,发出了民主思想的光辉。《南柯记》和《邯郸记》,抨击了明代的黑暗政治。《临川四梦》是一个艺术整体,它从各个侧面,反映了汤显祖的时代和思想发展过程,鞭挞了晚明的黑暗政治,这正如戏曲理论家赵景深先生所总结的: 若士盛名垂宇宙,歌场绣阁伤还魂。
  记名仙佛刺时相,翻调箫钗叹半生。
  捐俸连厢建学府,纵囚元宵看花灯。
  行文可与莎翁比,新阁华采亮抚城。①对汤显祖的政绩,戏剧成就作了高度的评价。
  玉茗风流四百年。几百年来《临川四梦》独领风骚,一直盛演不衰,永葆艺术青春,人们称赞他的剧作是“乐苑明灯”。
  汤显祖的戏剧早在二十世纪初叶,他的《牡丹亭 》就不断地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广泛流传,争相上演,形成研究“汤显祖热”,在世界戏剧史上、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汤剧列于世界最伟大的剧作行列之中,亦毫无愧色。英国出了个莎士比亚,被认为英国的骄傲,我们中国也出了个汤显祖,更值得我们骄傲,世界剧坛两颗巨星,互相辉映,光照后人。汤显祖不仅是临川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巨人。汤显祖属于人民,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他留下的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第四节著名的诗文大家汤显祖不仅是伟大的戏曲家,也是著名的诗文大家。当时称他的制义、传奇、诗赋为“昭代三异”①。关于他的诗义创作,邹迪光胙《 临川汤先生传》称:“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汉魏《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据此似乎认为汤显祖诗文是师承七子一派的。但钱谦益又称他“凡序记志传之文,出于曾王者为多”,“义仍少熟《文选》,中攻声律。四十以后,诗变而之香山、眉山,文变而之南丰、临川。”②强调其得宋人之真髓。其实汤显祖所作诗文,“何必汉宋,亦何必不汉宋。”③他早年论文认为“学宋文不成,不失类骜;学汉文不成,不止不成虎也”,很明显是倾向于唐宋派由宋入汉的观点,但后来又认为,学汉文者与学宋文者“皆未有以极其趣”,“未能深论文心之一二”①,他的文学观点又有所变化。他才情超绝,于秦汉派、唐宋派都是既有所吸取,又有所超越,且率意师心,托之自然,得灵动飞妙之趣,故能有所独创,他极力反对当时文坛上掀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复古派,首开晚明文学创作之新风。他说“秀才之才何以秀也。秀者灵之所为。故天生人至灵也。”②“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趣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③又说:“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上下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则可以无所不如。”④汤显祖在这里给“灵”富予了新的含义。他所谓“灵气”,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俱不受传统的束缚的“灵气”,是指诗文艺术表现中一种飞动的富于生气的特点,是一种无所拘束于天地之间表现真我的创作主张。他反对摹拟,提倡灵气。正由于汤显祖有了这样创作主张,故他的诗文戏曲写得奇突调新,飞灵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明代屠隆在《玉茗堂文集序》中评论说:“其格有似凡而突奇,调有甚新而不诡,语有老苍不乏于姿,态有纤稳而不伤其骨。”汤显祖主张“灵气”对后来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启发甚大,对公安派性灵说的雏形可以说已基本完成了。
  汤显祖留下卷帙浩繁的诗文创作,包括2200首以上的诗和文、赋。在他的大量诗文中,对俺答部落的入扰,青海和西北防御的失利,地主豪绅横行不法,皇帝的昏愦,朝政的腐败,官场的险恶,科举的黑暗,水旱荒灾,瘟役流行,人民生活的痛苦,戏剧批评,诗文批评,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家庭的遭遇,自己的政治理想都得到反映,他的诗文是和他的戏剧相互配合,相互表里的,全面地反映了晚明社会的溃疡面,可以说是晚明社会的一面镜子。
  他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大事是一直关心的,就是到了晚年家居时还没有忘记天下事。他说:“天下忘我属易,吾忘天下难也。”①他出仕南京头几年,南方大闹饥荒,流行瘟疫,南京城内,更是家家患疫,满街尸首,他看到了人民悲惨的情景,写了不少控诉的诗篇: 山陵馀王气,户口入鬼宿。
  犹闻吴越间,积骨与城厚。②汤显祖清醒地看到,造成这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不仅是天灾, 还有人为的原因,就是那些官僚豪强对百姓尽情搜括,官府对救灾漠不关心所致。
  恩泽岂不洗,鼎鬲多旁漏。
  精华豪家取,害气疫民受。③这些诗篇表现了汤显祖同情人民痛苦,同时也深刻地揭露当时社会阶级矛盾。
  他在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一文中,指责时政,历数弊端,更是写得深刻有力,锋芒犀利,掷地有声。他指出辅臣申时行欺骗皇帝,潜移国柄,言官中并非没有“为皇上斥奸正洁者”,他们却被贬窜,以致充斥了“躐窃富贵”之徒。他举出吏部给事中杨文举奉诏办赈,大量收受地方官的贿赂,所过之处,搜刮殆尽,到了杭州,酣酒无度,朝夕西子湖上,乐而忘归;而地方官的进奉,“正是刻掠饥民之膏余,攒雕赈帑之派数。”他总结了神宗即位后的朝政,基本上给予否定:“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申)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这篇《论辅臣科臣疏》不啻一声春雷有“震聋发聩”的作用,是历代政论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万历二十四年十二月,被派到浙江开矿的宦官是曹金。因遂昌城郊64里的竹帘有个金矿,第二年曹金就要来遂昌了,汤显祖对这批凶神恶煞是十分痛恨的,称他们为“搜山使者”。当他得知曹金要来遂昌骚扰时,写有《感事》诗一首,进行露骨的讥讽。诗说: 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
  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①“中涓”就是指宦官。这首诗借用春秋燕王求贤的故事,讽刺当今皇上只知搜括民财, 而不重用人才。
  万历二十六年,这年天旱,明神宗效法历代帝王在宫中露天祈祷求雨,而当时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广大市民正纷起反对明王朝的苛捐杂税,正是这一背景下,汤显祖写了一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露御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②这首诗对神宗祷雨的行动进行了讽刺,皇帝应该明白,雨也害怕抽税,一面重税盘剥人民,一面又装模作样地为民求雨,这显得多么滑稽可笑。神宗祷雨的虚伪,至此被揭露无遗。热嘲冷讽,无所顾忌,在他自己和同时代作家的笔下都是罕见的。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性极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汤显祖的诗有的是在典雅中见出功力,时有独创的声调,七绝如《津西晚坐 》、《新林浦》等,特别是他写的一些小诗,清新可诵,很有艺术特色。如名篇《江宿》: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秋乌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① 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境界。这境界宁静、幽美,传给人的情绪是淡淡的微冷的,冷但不刺人,诗人写的寂历秋江景色冷清但不凄然。冷中透出着寂寞,也透着清丽。
  汤显祖官曾被罢斥,书曾遭禁,40多岁辞官拂袖而归,想也终是有几分无可奈何。此情与境相合,灵气不期而至,诗人只须落笔,无须多假思索,一首玲珑清丽的小诗便诞生了。
  汤显祖出生于临川,成长于临川,最后又终老于临川。临川和汤显祖的名字紧连在一起,故称为汤临川。。他对临川一往情深,写了大量赞美故乡的诗篇,读来令人神往。如在《二京归觉临川城小》中说: 旧京三四年,望乡心郁然。
  拜计东华门,归舟鸿雁天。
  远色入江湖,烟波在临川。
  凤闻贤府主,冠带相绵延。
  宾亲盈郡中,往反日夕旋。
  北窥青年洞,南上铜林阡。②在《浒湾春泛至北津》诗中描绘了家乡一带美丽景色,使人如入画境。
  芳草骀荡晓春时,幕雨晴添五色芝。
  玉马层峦高似丰,金鸡一水秀如眉。
  转花蝶影飘前路,嫩柳苔阴绿半池。
  好去长林嬉落照,莫言尘路可接迟。①汤显祖还有些诗写了家庭的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之情。在《却喜》 一诗中写道: 却喜家公似壮年,登山着屐快呜鞭。
  迟回阿母加餐少,早作休官侍药便。
  舞袖尚连金鹣补,歌笙时间《白华篇》。
  南游北望成何事?且及春光报眼前。②汤显祖多年来仕途生活的坎坷困顿,不仅使他的两鬓出现了丝丝白发,同时也使他的心头增添了无限的愤慨。当他回家时看到双亲健在,心情不觉又为之一快。71岁的父亲还能够“登山着屐快鸣鞭”,像壮年人一样健康,69岁的母亲虽衰老些,但精神尚好,现在能够和年老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舞袖歌笙,朝夕供养,他心理感到确是一种天伦的乐趣。
  当汤显祖迁居到沙井新居玉茗堂时,心情异常高兴,写了一首《移筑沙井》诗,描写了新居环境的美景: 亦自知津亦自迷,新归门径草凄凄。
  闲游水曲风回樊,梦醒山空月在脐。
  家近金堤田负郭,巷连沙井汲成泥。
  幽迁不到嘤鸣得,大向着来百乌啼。③ 他又在《寄嘉兴马乐二丈兼怀陆五台太宰》诗中写道: 沙井阑头初卜居,穿池散花引红鱼。
  春风入门好杨柳,夜月出水新芙蓉蕖。④ 沙井新居靠近金堤,巷连沙井,新池清水,红鱼游动,垂柳依依,荷花清香,春天到来,百乌啼鸣,真是一所环境幽美的住宅。
  在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汤显祖诗文集中有许多书信写得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嬉怒笑骂,痛快淋漓,有的表达了自己的诗文主张、理想报负和刚正不阿的高贵品德,内容丰富,生动流利,发人深思。现仅举两封书信,以见一斑。《寄李孺德》信中说: 闻孺德成进士,殊快。以孺德恂恂孝友,他日当不负此科名也。吾辈初入仕路,眼宜大,骨宜劲,心宜平。勿乘一时意兴,便轻落足,后费洗祓也,顾仆一生拙宦,而教人宦乎。然亦以拙教也。
  在《与无去上人》信中提出: 秋浮尚图借一臂装裟地,听龙门说法也。四香戒如教上。不乱财,手香;不淫色,体香;不诳讼,口香;不嫉害,心香。常奉四香戒,于世得安乐。
  汤显祖提倡的“三宜”和“四香戒”在举世恶浊的晚明时代,要做到“三宜”和“四香”诚非易事。没有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是万难做到的,汤显祖在这方面堪为表率,令人钦佩。
  他的诗文还包括他的戏曲和诗文批评,深刻地阐述了戏曲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我国戏曲理论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作出了重要建树。如在《复甘义簏》信中就表明了他的戏剧创作的基本观点。
  弟之爱宜伶学《二梦》,道学也。性无善无恶,情有之。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总于伶无与。怜因钱学《梦》耳。弟以为似道,怜之以付仁兄慧心者。① 这封信指出:情有善有恶,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有极善极恶。
  作者阐明了情、梦、戏之、间关系,而“情”在戏剧中占有中心位置。这正是汤显祖戏剧创作中富有特色的艺术表现方法。他在《答吕姜山》信中又强调戏剧创作要以内容为主,音律是次要的,不能因为宫调音律而使作品内容受到损害,这种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汤显祖这些书信都是戏剧史中珍贵的文献。
  他在著名曲论专文《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集中地生动地论述了表演艺术的几个极为重要问题。他认为情生诗歌,人们的思想感情是要通过歌舞表现出来的,戏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大力肯定了戏剧的崇高地位,并向演员提出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这篇《庙记》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对我国导演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戏剧理论遗产, 在我国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汤显祖的诗文早就闻名于世,但由于他的戏剧盛名掩盖着它,未能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宣传,以致使不少人只注意到他的戏剧,而忽略了他的诗文价值。其实汤显祖的诗文是他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好像一所美丽的大花园,其中有许多奇花异草,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钱谦益在《汤遂昌显祖传》中曾感叹地说:“义仍之通怀嗜学,不自以为能事如此。而世但赏其词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又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为三叹哉!”这个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居正
相关人物
张居直
相关人物
沈懋学
相关人物
申时行
相关人物
张四维
相关人物
黄汝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