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宗匠——王安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02
颗粒名称: 诗坛宗匠——王安石
分类号: I0
页数: 9
摘要: 王安石不仅集句为诗,而且集句为词。这首词最值得称道的是集诗句为词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作者学富才高的创作工力。集诗句为词,这是王安石的首创,同时的苏轼、黄庭坚,后来的辛弃疾等,皆相效法。这是王安石对宋词艺术形式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 政治抒情诗 诗歌

内容

王安石对文学的见解,和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的大致相同。王安石在《张刑部诗序》中说:“杨、刘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靡靡然穷日力以摹之,粉墨青朱,颠错丛庞,无文章黼敞之序,其属情藉事,不可考据也。”这是说:他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对西昆体必须进行有力的批判。他又在《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一诗中说:“平生志业无高论,末世篇章有逸才。”这是说:李白、杜牧生当乱世,只能以文辞逞才,而缺乏远大的志向。批评李白、杜牧,说明他对诗歌的思想性提出了比一般人更高的要求。王安石更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要求文学为变法革新服务,注意联系国计民生的实际,以期“有补于世”。他在《上人书》中说: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 ,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这段话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主次关系,即认为内容是主,形式是次,但并不否认应当讲求形式,肯定艺术技巧必须服从思想内容,但又不能只注重思想内容。这种文学主张,既继承又发展了欧、梅的文学理论,对于进一步推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起了良好的作用。
  王安石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在“以适用为本”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联系起来。王安石的诗和他的散文一样,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变法斗争服务的,但成就超过了散文。现存1531首王诗,大致可以罢相(1076)划界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以政治诗为主。王安石写的大量的政治诗,内容充实,政治倾向性非常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如:《感事》、《兼并》、《发廪》、《省兵》等诗揭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内政的腐败,指出兼并土地的危害,提出了“精兵择将”的建议。他在《兼并》诗中写道: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控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口台。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榷。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诗中揭露了兼并的危害,提出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的政治主张,为后来的革新变法准备了舆论。《感事》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吃人的血淋淋的画面:秋收不久的冬春两季之间,“老弱”就因饥寒而“僵仆”,“自谓民父母”的“州家”、“县吏”,不但见死不救,反而“闭仓庾”、“鞭租负”。农民的苦难,坚定了王安石在政治上要求采取革新措施的决心。又如:《收盐》、《河北民》等诗反映了人民群众受迫害、受压榨的悲惨遭遇,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思想。《河北民》是王安石的名篇,诗中写道: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傍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首诗描写黄河南北广大人民在民族和阶级双重压迫下所过的悲惨生活,并抨击了朝廷对内重敛于民、对外献媚事敌的腐败政策,末二句更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之情。又如:《阴山画虎图》、《同昌叔赋雁奴》、《白沟行》等诗,对北宋统治者在辽和西夏的侵略面前麻痹苟安深感不安,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深忧。他在《白沟行》诗中写道: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钮授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竦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白沟,即今河北省内的北拒马河,是北宋与辽的分界河。作者对当时边将所任非人以及普遍存在的武备废驰、轻敌麻痹现象深感忧虑,希望有李牧、廉颇那样的爱国良将来守卫边疆。
  王安石还写了不少咏史诗,其中出名的有:《商鞅》、《范增》、《张良》、《贾生》、《赐也》、《乌江亭》、《诸葛武侯》、《杜甫画像》、《明妃曲》等。这些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大都抒发了作者自己的远大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明妃曲二首》是王安石咏史诗中的名篇。郭沫苦在他的《王安石的《明妃》》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有《明妃曲二首》,这在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历代的诗、词、曲中应该是最上乘的作品。作为诗人的王安石,在我看来,这两首乐府也是最足以代表他的。”下面是《明妃曲二首》中的第一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首诗描写了历史人物王昭君(明妃)的不幸遭遇,就传统题材翻出了新意。南朝吴均的《西京杂记》说:昭君所以送去“和蕃”,是因为画工毛延寿贪污弄权,把她的图像画坏了,致使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汉元帝,终于被嫁到匈奴去。后来,汉元帝发现了昭君的美貌,但为时已晚,因而恼羞成怒,把画工毛延寿杀了。对这件事王安石却认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把批判的锋芒转到了皇帝身上,替毛延寿翻了案,而且更主要的是唱出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的不得志。此诗一出,当时名流如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曾巩等纷纷属和。
  王安石还写了不少咏物诗。这些咏物诗,大都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胸襟抱负。如:他在《孤桐》诗中写道: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通过描写梧桐那刚劲、挺拔的恣态,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同守旧派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
  王安石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亲、赠友的诗。这些诗歌充满着对家乡的绵绵思念,对亲友的真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大都写得一往情深,动人心曲。如他的《忆江南》诗: 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見沙。
  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这是作者宦游北方时所作。当诗人看到鲜花遍地、水清见沙的美景时,不禁回想起江南的春色比这儿更美,便梦里变作蝴蝶也要飞回家乡。诗人对家乡的感情多么深厚。又如他的《寄友人》诗: 飘然羁旅尚无涯,一望西南百叹嗟。
  江拥涕演流入海,风吹魂梦去还家。
  平生积惨应销骨,今日殊乡又见花。
  安得此身如草树,根株相守尽年华!离乡越久,思乡之情越加深切。这是王安石一首句句刻骨铭心、字字力透纸背的思乡名篇。又如他的《为裴使君赋拟岘台》诗: 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
  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
  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
  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拟岘台在临川城东盐步岭,下临抚河,为宋时登临胜地。这首诗描写拟岘台依山傍水的优美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他的《乌塘》诗: 乌塘渺渺渌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
  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乌塘,在江西金溪县西南三十里,为王安石外婆家所在地。这首诗描写的乌塘春景,恍如园扇小幅山水,清妍雅丽,是王安石描写家乡山水风光诗中的名篇。又如他的《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诗: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除却东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吴氏女子,即王安石长女,宝文阁待制吴安持之妻。这首诗写送六弟王安礼过江联想起送女儿渡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女儿的不尽思念之情。又如他的《赠曾子固》诗: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 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句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今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曾巩与王安石是好友,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同时对曾巩的文章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王安石前期诗歌中,还有一首《忆昨诗示诸外弟》诗。这首诗写他出仕前的经历和思想,是考察王安石早年生活的重要依据。诗中说: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短垣困困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乘闲弃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犹寒饥。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明年亲作建昌吏,四月挽船江上矶。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晖。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寥寞生伊威。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睛……诗中描绘了家乡春天的旖旎风光,记述了少年时代的有趣生活,表达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后期诗歌,则写于罢相隐居时期。由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大量的写景诗代替了前期的政治诗。如: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①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① 这两首诗都是王安石晚年所写七绝中的名篇。前篇湖阴先生即杨德逢。杨德逢是王安石在钟山的邻居兼好友,诗中极力称赞杨家环境的幽美、景物的秀丽,从而透露出作者对主人高雅人品的称赏。后篇北山即钟山,诗写山中之水,兼状闲游的乐趣,末两句尤为人们所称道。但是,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王安石,并不一味忘情于山水。他在《六年》诗中写道: 六年湖海老侵寻,千里归来一寸心。
  回望国门搔短发,九天宫阙五云深。这说明王安石罢相后仍惦记变法,仍关心国事,不甘寂寞的内心还时时在跳动。
  大抵说来,王安石前期诗歌长于说理,做到了以议论入诗,以文字为诗,诗风直露、雄奇、峭劲。如他的《众人》诗: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惟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这首诗以议论为主,多用虚字,是典型的宋诗风格。后期诗歌艺术表现臻于圆熟,不少名篇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做到了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贴自然,诗风深婉、华妙、清新。如他的《泊船瓜洲》诗: 京口瓜洲一水问,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写得景美而情深,反映了王安石晚年卓绝的艺术造诣。
  梁启超说:“荊公之诗,实遵西江派之先河,而开有宋一代之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中,其绩尤伟且大,是不可不尸祝也。…①这说明王安石是开一代风气的诗坛宗匠,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被人誉之为“王荆公体”。② 王安石的词,今存29首。③虽然,“荆公词不能名家,然亦有绝佳者。”①因为“半山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⑤如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作者在治平四年(1067)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旧称金陵)时所作。上片写登高远望所见金陵的壮丽景色;下片通过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寓有伤时之感。为当时传诵的名篇。据《草堂诗余·后集》卷上引《古今词话》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凡30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日:‘此老乃野狐精也!’” 此词雄浑、苍凉、遒劲,寄慨深远,是一首气豪境高、不同凡响的怀古词。但他的“艺术风格不同于晏、欧等词家,不妨说是苏轼开创豪放派的先驱和同调。”⑥又如他的《菩萨蛮》词: 数间茅屋闷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王安石不仅集句为诗,而且集句为词。这首词最值得称道的是集诗句为词这一艺术形式,体现了作者学富才高的创作工力。集诗句为词,这是王安石的首创,同时的苏轼、黄庭坚,后来的辛弃疾等,皆相效法。这是王安石对宋词艺术形式的一大贡献。

附注

① 《王文公文集》卷68《书湖阴先生壁》 ① 《王文公文集》卷71《北山》 ①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② 严羽《沧浪诗话·诗林》 ③ 据唐圭璋《全宋词》统计 ④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⑤ 刘熙载《艺概》卷4 ⑥ 程千帆等著《两宋文学史》第115页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人物

欧阳修
相关人物
梅尧臣
相关人物
郭沫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