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097
颗粒名称: 开拓者
分类号: K8
页数: 8
摘要: 宋代临川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宋代临川文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晏殊的缔造之功分不开的。
关键词: 人物 作品集 临川

内容

宋代临川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宋代临川文化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晏殊的缔造之功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之一,又是临川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在晏殊之前,南城虽然出了曾任丞相的元德昭,但他只是小国吴越的丞相,政绩不显,影响不大。五代时期的临川文化,仍处在它的发展准备阶段。到了宋代则不同。晏殊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上,在艺术各个领域里,在收集和整理古籍、大办教育、荐举人才等方面,都为临川文化形成高潮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切说明晏殊是临川文化史上功勋卓著的奠基人、开拓者。
  在唐宋词发展史上,晏殊是将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领袖人物,起了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冯熙说:“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又说:“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①这说明晏殊既是北宋词家初祖,又是北宋江西词派的领袖。晏殊对宋词的主要贡献有四点。一是扩大了词的内容:由晚唐五代的浓妆艳抹的《花间》词, 过渡到表现生活真情实感的北宋前期小令;二是创造了新的词牌:《钦定词谱》收录了晏殊发展和创造的词牌二十调;三是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突出地运用“婉”字法,含蓄而细腻地描写心中的情思;四是掀开了宋词风格流派的序幕:以晏殊为代表的前期小令,可说是北宋词坛的第一批报春花,开婉约词派的先声。宋代的临川才子为家乡出了晏殊这样的词坛领袖而自豪。他们纷纷挥毫填词,为宋代江西临川词坛增添光采。史载:两宋词家江西籍1 53人中就有出自临川区域的词人44人,王安石、晏几道、 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谢茳、魏夫人、曾纡、赵长卿和杨泽民等为其中的佼佼者。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词“能一洗五代旧习”②,为北宋豪放词派开了先河;晏几道是晏殊的传人,他的200余首小令,更是词中珍品,“工于言情,出元献之右”③;谢逸、谢茳兄弟既是江西诗派的中坚分子,又是江西词派的重要成员,世称“二谢”;魏夫人是巾帼词人,其词可同大词人李清照相颉颃,人称“魏李”。
  晏殊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但是后人的许多诗话、词话对他的诗学主张多有记载。《诗学规范》云:“尝览李庆《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字书,木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若曰:‘楼台侧畔杨花过 ,帘幕中间燕子飞。’又云:‘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故公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此景致也无?’” 这里所说的“气象”,意近后世所说的“意境”。不重“金玉”重“气象”是晏殊诗学主张之一。《画墁录》云:“晏公日:‘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绦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晏殊自诩华贵高雅,而鄙薄柳永的浅语俚词。追求高雅,反对浅露是晏殊的诗学主张之二。《复斋漫录》云:“晏公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晏殊写诗填词,对语句要求极严,绝不马虎了事、草率成篇。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名联,就是几经修改而对上的。写诗填词须苦吟精改是晏殊的诗学主张之三。《青箱杂记》云:“每读韦应物诗,爱之曰:‘全没有脂粉气。’”又云:“集梁《文选》以后迄于唐别为《集选》五卷,而诗之选尤精,凡格调猥俗而脂腻者皆不载也。”提倡清新自然,反对浓艳雕琢是晏殊的诗学主张之四。可见,晏殊是宋代诗话词话的先驱,他的诗学主张实开欧阳修《六一诗话》的先河,在丰富多采的宋代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家乡也有一批后学才子继承晏殊诗学理论的传统,撰写了一批诗话词话专著。如临川的蔡居厚撰写了《蔡宽夫诗话》、李公彦撰写了《漫叟诗话》;南丰的曾季貍撰写了《艇斋诗话》;崇仁的吴沆撰写了《环溪诗话》等。
  作为一代文化名人的晏殊,不但精通诗、词、散文,而且对各种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韵语阳秋》载:“晏元献公尝为《傀儡赋》云‘外眩刻雕,内牵缠索,朱紫坌并,银黄煜炳,生杀自口,荣枯在握’者,可谓曲尽其态。”中国戏剧萌芽于唐代,宋代开始趋于定型,而傀儡戏在宋初已达到繁荣的高潮。晏殊对这种傀儡戏很有研究,所以写出了“曲尽其态”的《傀儡赋》。《书史会要》载:“元献擅毫翰,其迹杂见《群玉堂贴》中。”《群玉堂贴》初名《阅古堂贴》,系宋韩佗胄从家藏名迹中命其门客向若水所摹刻,纸墨均妙。宋代士大夫多崇尚书学,晏殊的书法以“率真”见长,在当时很有名气。《宋史·志》第80载:景祐五年(1038),右司谏韩琦看了《景祐广记》后,请仁宗将李照所造乐器换成太常寺原来的乐器,仁宗便“诏资政殿大学士宋绶、三司使晏殊同两制官详定以闻。”晏殊等人经过仔细评定后指出:“钟磬不经镌磨者三县奇七虚,郊庙、殿庭可以更用。”仁宗听信了晏殊等人的审定意见,下诏不再施用李照的乐器。“镌”和“磨”都是钟和磬调音的方法,审定钟、磬音准确与否,一定要有精深的音乐造诣。由于晏殊精于音乐,所以多次参与审定音律的活动。《宋史》本传和欧阳修《神道碑铭》载:晏殊从小勤奋好学,直至“晚岁笃学不倦”。他一生所撰写的大量的著作和参与各项艺术实践活动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宋代文化全面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大大地影响了临川乡里的风气。以“率真”为特色的晏体书法艺术,培养了南城的陈景元、南丰的赵崇蟠和乐安的邬克诚等一大批临川才子成为名重书坛的书法家;“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①的发愤读书的精神,开创了临川“乐读书而好文辞”、“民秀而能文”②的一代学风。
  晏殊在文化各个领域都有着广博的知识,对古籍的收集和整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其一,编撰史集。晏殊奉旨和李维一起撰修了《真宗实录》150卷,并从《册府元龟》中摘撰出《天和殿御览》;缮写了大量的秘藏供御典籍图书,并分门别类编成《类要》100卷;还“删次梁陈以后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③其二,修订典籍。晏殊组织人员校勘了大量的古籍,并亲自校订了《世说新语》。陈振孙指出:《世说新语》“此本董全升刻之严州,以为晏元献手自校订,删去重复者。”④其三,捐献书籍。晏殊积极、主动献书朝廷,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四库全书提要》说:“《柳宗元文集》在宋时已有四本,其一为晏元献家本。”《柳宗元文集》是晏殊家藏的珍本,“《子厚文集》因晏公乃大奋”①。其四,撰写域志。天禧二年(1018),晏殊利用馆阁丰富的史料,撰写了《天圣十八路图》,《方岳志》和《舆地图》等史志,为宋代的地理学、方志学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其五,替人写序。晏殊替徐铉的《徐骑省集》、宋行古的《崇天历》和宋祁的《出麾集》等写过书序,热情宣传介绍新人新作,使之扬名而广为流传。晏殊大力收集和整理古籍,既进一步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又深深感染了有志于斯的一大批临川才子。曾巩除从事诗文创作外,还对古籍的整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每完一书,都亲自为之序,如《战国策目录序》、《李白诗集后序》等,并写了史学专著《隆平集》。王安石在政事和文学创作之余,还为诗经、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和老子等书作了注解,并编辑了《唐百家诗选》,还创作了《字说》24卷。此外,南丰的曾肇、南城的吕南公和金溪的陆九韶受了晏殊《十八路州军图》的启示,分别先后编绘了《元丰九域志》、《十八路地势图》和《 州郡图》,为宋代地理地图学的繁荣作出了大的贡献。
  宋代“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②其时学生总数之多确是“自昔未有”。③晏殊则是宋代振兴教育的第一功臣。天圣五年(1027),晏殊从刑部侍郎知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大办教育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原为睢阳戚同文讲学之所。晏殊到任后,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即奏上其事,帝诏赐院额曰“应天府书院。”宋朝“天下州府有学自此始。”①从此应天府书院日益扩大,加上后起的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第二,尽力延聘得力人才主管学校。《宋史》本传载:晏殊“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范仲淹为母守丧住应天府,受聘后果然不负重望,常住府学中,“观书肄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②,”亲自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世称赞说:“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③。”第三,极力支持庆历兴学。庆历三年(10443)范仲淹向宋仁宗奏列十事,其中之三即为倡导州县立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运动。晏殊赞同并支持范仲淹倡导州县立学。他一方面写《答枢密范给事书》鼓励、支持范仲淹兴学,一方面奏请皇帝赞成范仲淹的兴学主张。庆历兴学运动获得成功,晏殊起了关键作用。晏殊大力办学的精神,给临川才子的启示、鼓舞更大。一大批热心教育的临川才子,纷纷仿效晏殊办应天府书院的模式,在家乡办起了书院。李觏首先在南城创办了盱江书院,前来求学的一时就有1000多人。《盱江旧志》载:“曾舍人巩、邓左丞伯温,皆先生高弟。”乡村教育家杜子野在宜黄办起了鹿冈书院,“王荆公从子野受学于此。”④随后,曾现在临川办起了兴鲁书院,亲自制订学规并任教 ,还聘请欧阳修、王安石等名人来书院教授生徒,由是名声大振。从此以后,书院教育便在临川各地先后办了起来,出现了一个办学的高潮。这对临川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史·太祖纪》载:“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北宋人才辈出,与名臣宰辅荐人之风盛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晏殊是首开北宋荐人风气的第一人。正如叶梦得《石林燕语》所云:“晏元献喜推引士类,于前世诸公为第一。”荐贤举能,知人善任,是晏殊突出政绩和最大的贡献。《宋史·晏殊传》说:“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才以更治,而小人权悻皆不便。”朝中人才云集,以致皇上都想有所作为,可见其影响之大。晏殊引荐人才有四个特点:一是重才不重身世。欧阳修在当时是个出身寒微而名不见经传的人,但晏殊发现了欧阳修的答卷寓意深邃,即选拔欧阳修为进士第一。二是重事实不重个人恩怨。范仲淹是因晏殊的引荐而进入朝廷为官的,一次晏、范之间因事发生了尖锐冲突,但事后晏殊并不记恨在心。当范仲淹被人诬陷时,晏殊则上书极力保护范仲淹,使之免罪。三是重本事不拘小节。王棋、张亢是被晏殊认为有司马相如和枚乘之才的座上宾,不但其貌不扬,还不顾场合,互相讥诮,出言不逊, 甚至开晏殊的玩笑。但晏殊毫不介意,特请于朝,举王棋为应天府签判,并延张亢为幕府。四是对同乡才子尤为看重并寄以厚望。庆历三年( 10443),王安石和十多个同榜进士去拜见枢密使晏殊。待众人退后,晏殊独留下同乡才子王安石,相约饭会,破格款待,并为嘱其胸怀宽广而赠言曰:“能容于物,物亦容矣”①。年轻气盛的王安石当时对赠言的深意尚不理解,但这次会见却给王安石以极大鼓舞。后来,王安石为相,进行熙宁变法,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终因政敌太多而失败。王安石罢相后,才真正领会了晏殊赠言的真谛。“功名干载下,不负汉廷臣。”王安石在晏殊挽词中给这位前贤以崇高的评价。晏殊之后,宋代举荐贤材的风气更加盛行,被晏殊荐举的范仲淹、欧阳修荐人尤多。如范仲淹之荐孙复、石介、胡瑷、张载、李觏、苏舜钦、周尧卿等;欧阳修之荐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刘般、司马光等,这些声名赫赫、彪炳千古的名士,对宋代文化的繁荣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①北宋学者范镇为晏殊所作的这两句挽诗,是晏殊一生人格和功绩的最好写照。晏殊荐贤举能的高风亮节,已成了一代又一代临川才子的优良传统。曾巩出名早于王安石,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向欧阳修推荐同乡好友王安石,称誉王安石“此人古今不常有,”要欧阳修重用“不可失”。在这封信里,还提到了不是同乡的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可见,曾巩和晏殊一样,荐人不囿于乡土观念,而是把所荐人的才能放在第一位来考察。
  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晏殊是宋代文化名人,是临川文化的开拓者。晏殊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又一个文化高峰的到来,更标志着临川文化第一个高潮的到来。晏殊永远可以引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骄傲!更永远可以引为广大临川人民的骄傲!

附注

① 冯熙《宋六十家词选·例言》 ② 刘熙载《艺概》第4卷 ③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① 欧阳修《神道碑铭》 ② 同治版《临川县志》 ③ 《宋史·晏殊传》 ④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① 晁说之《极通叟同年兄示柳侯庙诗》注释 ② 《宋史·选举志》 ③ 《吴郡志·学校》 ① 洪迈《容斋二笔·州郡书院》 ② 《范文正公集》后附《年谱》 ③ 《范文正公集》后附《言行拾遗事录》 ④ 清同治版《宣黄县志》 ① 王 铚《默记》 ①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1引范镇《晏元献挽词》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