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091
颗粒名称: 传统文化
分类号: G0
页数: 4
摘要: 临川庐陵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唐宋八大家中,临川庐陵竟占三家,像晏殊是临川文化的奠基人一样,欧阳修是庐陵文化的奠基人。两地文化在相互促进中发展。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比较文化 文化学

内容

第一,临川庐陵都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唐宋八大家中,临川庐陵竟占三家,像晏殊是临川文化的奠基人一样,欧阳修是庐陵文化的奠基人。两地文化在相互促进中发展。
  说起庐陵和临川,首先要提到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因不依附权贵元载,由刑部尚书贬峡州别驾,永泰元年(765),改吉州司马。“以兴斯文为已任,益广学舍,聘贤士以淑我吉人,自此庐陵声名文物卓为江表冠。②由于颜真卿在庐陵广兴学舍,传播文化,给庐陵人民带来福泽,所以庐陵人建颜鲁公祠纪念这位文化伟人。而颜真卿离开庐陵不久,即任抚州刺史,同样在抚州广施仁政,传播文化。抚州在宋至和二年由郡守聂厚载在郡圃建颜鲁公祠。曾巩作《抚州颜鲁公祠堂记》盛赞颜公“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由此可见,颜真卿的道德文章和高风亮节对庐陵和临川人民都有深刻的影响。庐陵旧郡志甚至曰:“唐颜真卿从事吉州,铿訇大节,诵慕无穷,至欧阳修一代大儒开宋文章之盛,士相继起。”可见颜公在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当然,真正开始联系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的,是晏殊和欧阳修这两位文化伟人。北宋人才辈出,与各臣宰辅荐人之风盛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晏殊是首开北宋荐人风气的主要人物。天圣八年(1030),晏殊主持礼部贡举,选拔欧阳修为进士第一,表现了晏殊不以出身论人,不以相貌取人,唯才是举的优秀品格。当时,欧阳修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欧出身没落小官吏家庭,父亲早死,寡母郑氏以沙为纸,以荻为笔,教他读书。由于从小营养不良,加上豆灯熬夜,欧阳修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但在考场上,唯有他见解独到,寓意深刻,“翰林学士晏公(殊)知贡举,公复为第一”。①使北宋文坛升腾起一颗耀眼的新星,并逐渐成为北宋中古文坛领袖。欧阳修入主文坛后,继承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唐代中叶“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扫荡五代颓弱文风,在文坛上产生震聋发聩的影响。而在孩提时代就闻知欧阳修大名的南丰秀才曾巩,拜读欧阳修大作后,更为他的学识所折服,决心以欧阳修为自己的楷模。公元1041年,曾巩携10万雄文入京游太学,写了一篇《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并附上杂文、时务策两篇,谨献欧阳修。欧阳修称为“其文奇之”,认为曾文气势澎湃,虽有滥用辞藻之不足,但只要稍加疏导,将会更有成就。同年,曾巩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仍未能中第,次年落第南归,欧阳修作著名的《送曾巩秀才书》,充分肯定了曾的才学,同时抨击当时的科举制度,惋惜抱屈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劝勉曾巩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公元1054年,因庆历党争而被贬知滁州的欧阳修被召回京师,官迁翰林学士。3年后,被委以主持礼部大试重任。他力排众议,对科举考试进行局部变革,他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词藻华丽者概不录取。这次,曾巩和弟弟曾牟、曾布及妹夫共6人参加考试,一同登科,传为佳话。欧阳修十分器重曾巩,鼎力向宋仁宗推荐。不久,当曾巩又推荐当时名气还不大的王安石给欧阳修时,欧阳修就十分重视王安石,特地写了“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两百年”的诗句,称赞他的才学。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在北宋社会变革与文学变革风云会际的时候,卓尔不群,超然而出,显示了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雄厚的历史根基和哲学深度,也说明两个区域文化在宋代的高度成熟和正在深刻的社会矛盾运动和多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走向博大精深。崇尚儒雅,重视教育,是庐陵与临川文化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吉邑山水明秀,……自宋以来,老成名宿,多掇巍科,立志通显,老而退林下,率后进讲学子里,以是书院相望,弦诵相闻,故士多兴起。”①又云“文者,天地之精华也……吉郡前贤经述之深醇,理学之邃密,文章宏肆,递发奇葩,相为辉映,总之根抵忠者,率由节义。溯至欧阳文忠公,兴于宋、历元、明迄昭代。前影后继,虎炳豹蔚,可谓乾坤之清气也。”②庐陵地区自欧阳修鼎立文坛后,文章昌盛,经久不衰,真所谓“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临川地区自晏殊出,“其俗风流儒雅,喜事而尚气,有晏文献,王文公为之乡人,故其人乐读书而好文辞。”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很少地区能像庐陵、临川文化区域一样,人才的涌现呈如此密集性,爆发性、高档次的特点。同处于南方文化圈的庐陵、、临川区域,经过隋唐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积累、在北宋初期,开始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竟以群体形式在江西成双峰并峙。临川区域人才爆发,像南丰曾氏家族在宋朝取士者竟达30多人;乐安流坑村董氏家族,从宋真宗至明穆宗500多年,秀才数百人,进士52人,知县40多人,人才密度之大,品位之高,他邑罕见。而庐陵地区也是进士云集,英才辈出。清·道光《吉水县志》云:“吉水科名之盛,自宋历明,或一门而父子兄弟同登进士者五人,或一榜而及第,或一科中贰乡试者四十八人。呜呼盛矣。”《全宋词》作者1397人,江西籍有174 人,占12.4%,居全国第二位,在江西籍中,庐陵作者50人,抚州作者33人,两地合计共83人,将近全省作者半数。可见抚州、吉安是人文荟萃之地。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成为构成豫章文化光辉乐章的重要音符。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