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山明水秀、自然风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085
颗粒名称: 临川山明水秀、自然风光
分类号: K9
页数: 3
摘要: 临川文化区域和吴越地区都有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乐观平和的生活主导心境,有利形成两地人民偏爱秀美的审美心态。吴越文学艺术家王羲之、陆游等与临川有密切的关系,南唐文化对临川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

内容

第二,临川文化区域和吴越地区都有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和乐观平和的生活主导心境,有利形成两地人民偏爱秀美的审美心态。吴越文学艺术家王羲之、陆游等与临川有密切的关系,南唐文化对临川文化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吴越地区地势平坦,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大自然赐给一派水乡泽国的旖旎风光。江南之水,清澈温柔,给人留下清丽柔软的印象,给吴越人民牛活带来了无穷的福泽与欢乐,对吴越人民的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乃至传统观念都产生了不可低付的影响。如色彩淡雅优美的吴越服饰、刺绣,造型玲珑的苏州园林和山温水软的杭州西湖,节奏舒缓的苏州评弹和江南越剧,都浸透了吴越人民独特的智慧和特殊的审美意味。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实际上,吴越几千年前就开始崇尚歌舞音乐,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所著的《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论》中说,“南方气候温暖,土地低湿,草木繁茂,山水明媚……远思冥索,耽于联想,偏于情感,很容易倾向于逸乐、华美的生活。”在贵溪崖墓出土的13弦木琴以及吴越地区大量出土的钟、磬、锌于、钩镭、铃、鼓等乐器,都表明吴越人对音乐的崇尚与爱好,甚至轻灵、温婉、鞠软的吴越方言,也曾一向被认为是最优美的方言之一。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吴舞,也是吴越地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艺术。吴越地区的舞蹈艺术早在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和陶埙就是为舞蹈而伴奏的器具。《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说明这首歌是咏歌弹弓的,当是原始人在使用这种新工具而增多了狩猎物后,欢欣鼓舞而创作出来的。1986年在余杭反山出土的玉琮神人兽面纹饰则是吴越人原始巫舞的充分反映。而汉代以来,临川区域南丰、乐安等地傩舞盛行。它本是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由巫师头戴面具手持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而在南丰、乐安等地的傩舞,已经渗入了娱乐的成分。融审美意识与宗教信仰于一炉,突出反映了临川古典艺术的独特风格,以及古代临川人民各个不同的生活层面和古老心态。
  吴越文化与临川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在艺术审美情趣上的某些共同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有一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将吴越优秀文化带到临川,这对临川文化影响甚大。
  南唐文化是吴越文化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南唐是一个重视艺术的小邦,对江西文艺,包括临川文艺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唐君臣雅爱词章,词坛中心人物,除李臻、李煜二主外,还有重臣冯延已。冯延巳曾在抚州任职3年(948—951),这位著名的花间词人,把词的种子播在临川的土壤里,而晏殊可以说是承接了冯延已的流响。夏敬观在评论晏几道的《小山词》时说:“晏氏父子嗣响南唐二主,才力相敌,盖不特词胜,尤有过人之情。”可以说,晏殊、晏几道是在南唐花间词的直接影响下,推陈出新,把宋词推向一个新阶段的。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于淳熙六年(117 9)冬在抚州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职。诗人极爱临川秀美的山川风物和淳朴的民风乡情。在抚州写下了有名的《闻雁》、《登拟岘台》、《庚子正月十八日送梅》、《雨后独登拟岘台》、《冒雨登拟岘台江涨》、《楚庭草》、《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思雨,喜而有作》等诗篇,诗人特别对抚州名胜拟岘台有特殊感情,有诗云:“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给予极高的评价。吴越艺术家在抚州的业绩和文学活动,给临川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