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发达的农业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041
颗粒名称: 临川发达的农业经济
分类号: F0
页数: 8
摘要: 临川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形成了临川文化的中心;临川自然环境优越,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提供了临川文化对外交流的条件; 临川经济长期的发达,物质基础较雄厚,为临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上述诸因素的综合,因而形成了临川文化独特的特性。
关键词: 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 文化交流

内容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对其家乡抚州地大人众有一段描述:“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②抚州地区经济开发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南城县龙湖乡龙湖村发现的遗址,有100多处,专家鉴定认为是新石器晚期遗址,填补了赣东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考古空白。汉代立南城、临汝县,三国孙吴建临川郡,这就表明这里已经是农业比较发达的中心区。东晋时临川区域已能烧制青瓷,其技术水平和其他先进地区是一致的。正因为临川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所以宋武帝刘裕的弟弟道规封为临川王,食邑五千户,元嘉九年封其孙子朗为南丰县王。 唐朝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江南各地,生产水平超过了北方,江西一跃成为重要的经济基地,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这时期临川区域的繁盛状况,张保和在《抚州罗城记》描述说:“临川古为奥壤,号曰名区,翳野农桑,俯津阌阅,北接江湖之脉,贾货骈肩;南冲岭峤之支,豪华接袂。”①南城县苍翠秀丽,“无童山,无浊水”,“管十三乡,周巡六百里,林奇谷秀,则鹤岭牛山无以加;水绕川环,则洞庭陂泽不足比;人繁土沃,桑耕有秋。”②由此可见当时农桑事业兴旺景象。据《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书记载,临川县四十里外的峨峰山出铜,因号铜山。金溪县上幕镇东二里出银,设有银监,后周时立为金溪场;置炉烹银。临川还出产金,制造“滑薄纸”等。每年由抚州送往长安的贡品,有葛布、金丝布、朱桔、红珠稻米等项。 两宋时代是全国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时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对此作过高度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③。临川区域的经济也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了许多,不少山坡变成了梯田。王安石所说的“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即是水稻田不仅遍布江河沿岸平坦地区,也扩及到丘陵山地。由于在袁州、信州、抚州等处,山坡水田很多,所以南宋有人指出“江西良田,多占山冈”。临川区域有15%的丘陵地,50%的低岗地,正是适宜农耕而容易垦种的地面。加上有较多的农业劳动力,于是耕地面积大大增加。陆九渊说:“江东西无旷土”,是符合当时实情的。水稻品种方面,当时推广种占城稻,这是早熟耐旱的品种,适宜在丘陵山坡地区种植。发展到南来,各地便普遍种早、晚稻了。“田分早晚,早田者种占早禾,晚田种晚大禾。”①百姓多以早谷米充食,晚谷米纳官租。宋朝政府一般也不要早米,绍兴元年(1131)曾经权行许纳,但“不得充上供米斛。”朝廷的显贵们是绝不吃早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从金溪县陆九渊家里的情况来看是很高的。他家里“治田每用长大锂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半许外,方容秧一头。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以他处禾穗数之,每穗谷多不过八九十粒,少者三五十粒而已。以此中禾穗数之,每穗少者尚百二十粒,多者至二百余粒。每一亩所收,比他处一宋朝政府每年从东南地区得到的漕粮六百万石,其中120万至200万石是由江南西路(相当今天江西省的大部分)提供的。在江南西路中,临川区域的份额不是少数。李觏说:南城县“赋米之以斛入者,岁且数万。”③《正德建昌府志》记载绍兴年间建昌军秋粮为82,600余石。南城原产红珠稻,这时又有一种银珠稻,米色白而香,是每年必备的贡品。当时纺织业也相当发达。《正德建昌府志》即载有绍兴年间建昌军夏科绸绢34,000余匹,丝绵28,000余两。《元丰九域志》所列各地贡品中,江南西路贡葛布的两处:洪州、抚州,每年各30匹,超过其他纺织品的上贡量,可见其质量好, 受到官府显贵们的珍重。栽苎麻,织苎布是临川区域的传统产品,所产的莲花纱,是朝野一致喜爱的夏季衣料,因得夏布之名。 南丰白舍窑烧制的青瓷器,胎薄洁白,釉质晶莹,润泽光亮,在市场与景德镇的青白瓷器相竞争。南城南丰出土的青白釉温酒注碗,是省内宋瓷中的上乘。其他如南城窑,临川白浒窑以及金溪窑,也都是宋代江西重要的陶瓷产地。金溪的陶瓷工人多般是在农闲时烧制,“大抵皆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烧窑。借制陶瓷之收入以补“农业利薄”之不足。 绍兴年间临川区域产的青胆矾每百斤价120文,低于铅山胆矾30文。抚州城里有许多铜匠,他们就地取材,打造黄铜器(输器)出卖,名声颇大,与隆兴(南昌)、桂林并列,是全国铜匠最多的三个地方。金矿、铁矿也在开采。南丰银矿大量开采,设有看都、马茨湖、蒙地、太平四场, 岁额9,179两。元丰元年(1078)实收5,116两。此外,临川、崇仁还有石炭(煤)。临川区域出产的捭纸是纸中上品,适宜印刷书籍,宋人以捭纸书为珍贵。崇仁、宜黄以稻草为原料,制成一种很好的牛舌纸。茶杉纸、金溪的清江纸也是出名的纸品。茶叶产量: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三二之三三所录南宋后期修的《抚州志》的片断内容,熙宁十年(1077)抚州的茶棵为103,054斤。同时建昌军为7,082斤,这表明丘陵山区除开垦梯田种水稻之外,还普遍栽培茶叶。 有比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作基础,兼之地理位置上的便利,各种交易活动比较频繁,宋政府每年从这里征得大量的商税。前述南宋《抚州志》称:“是邦亦舟车之会,征税之入非不足也,大率皆蚕食于贱夫,其归于府藏者寡矣。傥尽其入,则为患益深,宁薄其责,庶商旅皆愿行于途。在临川、金溪二务1 1,606贯,熙宁时临川、崇仁、宜黄、金溪四务20,1 30贯有奇,绍兴时置乐安共五务41,4 01贯有奇。”另据《宋会要辑稿》所记,建昌军商税旧额为9,924贯,熙宁十年为1 4,772贯。据《抚州志》载,这笔以万贯计的商税,只是官府得到的很少一部分,可见商旅交易之盛。 临川区域的生产事业,到明清时期继续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明政府长期从这里征得了大量的粮食。洪武、弘治、嘉靖3次的秋粮数额,都超过了它原所拥有的土地面积的比重。 清代以后,抚州的苎麻夏布有很大的发展,是全省夏布的主要产区之一。宜黄、崇仁、乐安、临川、广昌、李家渡等县镇都出产夏布,而以宜黄尤为突出,与万载齐名,为全省首要的夏布产地。 种植烟草,制作贡烟,是近代新兴的经济作物和手工业。黎川、广昌是主要的烟产地。种植烟草的这些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了,有的是“专靠赁田栽烟”,有的家庭劳动人手不够,雇工莳烟,有的客商预付资金,承包烟农的产品,这些都已经初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了。 临川、东乡等县甘蔗很多,蔗糖生产仅次于赣县、宁都,居全省第二位。 临川区域的森林面积也很可观,已于第二节详述了,是省内重要的木材产地。每年砍伐运销外地的木材,长木二百万余根,筒木一百万余根,仅次于赣南、吉安,居第3位。 临川区域地大人多,农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品种多样,特产很多,外销量大,加之交通方便,更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临川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几经兴衰,但发展时期占多数。三国到隋统一,经济遭到破坏,呈现衰落趋势。从唐至宋,经济又持续上升,到北宋进入发展高峰。最近在南城县建昌镇发现了一批在我省尚属稀有的钱币共有15种26枚,北宋时期占多数,可见当时经济发展盛况。宋之更替时期,战争屠杀,人口大减,经济又趋下降。明清时期,经济又保持着向上发展的趋势,并超过了宋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民国初年,有些行业已使用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方式。临川区域的经济稳步较长时期的发展,这就为临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总之,经过上面3节的叙述,我们可以说明下列之问题。临川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形成了临川文化的中心;临川自然环境优越,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提供了临川文化对外交流的条件; 临川经济长期的发达,物质基础较雄厚,为临川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由于上述诸因素的综合,因而形成了临川文化独特的特性。

附注

② 《王文公文集》第34卷《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② 《全唐文》卷819 ③ 《金明馆丛稿二编》 ① 《陆象山集》卷16《与章德茂》 ② 《陆象山集》卷34《语录》上 ③ 《李觏集》卷27 《上孙寺丞书》。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