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知言疑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101
颗粒名称: 胡子知言疑义
其他题名: 读余隐之尊孟辨
分类号: I269.6
页数: 9
摘要: 朱熹所作读余隐之尊孟辨《胡子知言疑义》
关键词: 读余隐之尊孟辨 宋代 朱熹

内容

知言曰天命之谓性性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汤文王
  仲尼六君子先后相诏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
  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六君子尽心者也故能
  立天下之大本人至于今赖焉不然异端并作物从其
  類而瓜分孰能一之
  熹谓以成性者也此句可疑欲作而统性情也如何栻
  曰统字亦恐未安欲作而主性情如何
  熹谓所改主字极有功然凡言删改者亦且是私窃讲贯
  议论以为当如此耳未可遽涂其本编也如何
  熹按孟子尽心之意正谓私意脱落众理贯通尽得此心
  无尽之体而自是扩充则可以即事即物而无不尽其全
  体之用焉尔但人虽能尽得此体然存飬不熟而于事物
  之间一有所蔽则或有不得尽其用者故孟子既言尽心
  知性又言存心飬性盖欲此体常存而即事即物各用其
  极无有不尽云尔大学之序言之则尽心知性者致知格
  物之事存心飬性者诚意正心之事而夭寿不贰脩身以
  俟之者脩身以下之事也此其次序甚明皆学者之事也
  然程子尽心知性不假存飬其唯圣人乎者盖惟圣人则
  合下尽得此体而用处自然无所不尽中间更不須下存
  飬充扩节次功夫然程子之意亦指夫始条理者而为言
  非便以尽心二字就功用上说也今观此书之言尽心大
  抵皆就功用上说又便以为圣人之事窃疑未安【旧说未明今别】
  【改定如此】○祖谦曰成性固可疑然今所改定乃兼性情而言
  则与本文设问不相应来谕以尽心为集大成者之始条
  理则非不可以为圣人事但胡子下者也两字却似斷定
  尔若言六君子由尽其心而能立天下之大本如此〇熹
  谓论心必兼性情然后语意完备若疑与所设问不相应
  而者也二字亦有未安则熹欲别下语云性固天下之大
  本而情亦天下之逹道也二者不能相无而心也者知天
  地宰万物而主性情者也六君子惟尽其心故能立天下
  之大本行天下之逹道人至于今赖焉【云云】不知更有病
  否若所谓由尽其心者则词恐太狭不见程子所谓不假
  存飬之意
  知言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进脩君
  子宜深别焉
  熹按此章亦性无善恶之意与好恶性也一章相類似恐
  未安盖天理莫知其所始其在人则生而有之矣人欲者
  梏于形杂于气狃于习乱于情而后有者也然既有而人
  莫之辨也于是乎有同事而异行者焉有同行而异情者
  焉君子不可以不察也然非有以立乎其本则二者之㡬
  微暧万变夫孰能别之今以天理人欲混为一区恐未允
  当〇祖谦曰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者却似未失盖降衷
  秉彝固纯乎天理及为物所诱人欲滋炽天理泯㓕而实
  未尝相离也同体异用同行异情在人识之尔○熹再详
  此论胡子之言盖欲人于天理中㨂别得人欲又于人欲
  中便见得天理其意甚切然不免有病者盖既谓之同体
  则上面便著人欲两字不得此是义理本原极精微处不
  可少差试更子细玩索当见本体实然只一天理更无人
  欲故圣人只说克巳复礼教人实下功夫去却人欲便是
  天理未尝教人求识天理于人欲泊没之中也若不能实
  下功夫去却人欲则虽就此识得未尝离之天理亦安所
  用乎
  知言曰好恶性也小人好恶以巳君子好恶以道察乎
  此则天理人欲可知
  熹按此章即性无善恶之意若果如此则性但有好恶而
  无善恶之则矣君子好恶以道是性外有道也察乎此则
  天理人欲可知是天理人欲同时并有无先后宾主之别
  也然则所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者
  果何谓乎龟山杨子曰天命之谓性人欲非性也却是此
  语直截而胡子非之误矣〇栻曰好恶性也此一语无害
  但著下数语则为病矣今欲作好悪性也天理之公也君
  子者循其性者也小人则以人欲乱之而失其则矣〇熹
  谓好恶固性之所有然直谓之性则不可盖好恶物也好
  善而恶恶物之则也有物必有则是所谓形色天性也今
  欲语性乃举物而遗则恐未得为无害也
  知言曰心无不在本天道变化为世俗酬酢参天地备
  万物人之为道至大也至善也放而不知求耳闻目见
  为巳蔽父子夫妇为巳累衣裘饮食为巳欲既失其本
  矣犹皆曰我有知论事之是非方人之短长终不知其
  䧟溺者悲夫故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巳
  矣
  熹按人之为道至善也至大也此说甚善若性果无善恶
  则何以能若是耶〇栻曰论性而曰善不足以名之诚为
  未当如元晦之论也夫其精微纯粹正当以至善名之龟
  山谓人欲非性也亦是见得分明故立言直截耳遗书中
  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则如之何譬之水
  澄清者其本然者也而或浑焉则以夫泥滓之杂也方其
  浑也亦不可不谓之水也夫专善而无恶者性也而其动
  则为情情之发有正有不正焉其正者性之常也而其不
  正者物欲乱之也于是而有恶焉是岂性之本哉其曰恶
  亦不可不谓之性者盖言其流如此而性之本然者亦未
  尝不在也故善学者化其滓以澄其初而巳〇熹详此论
  性甚善但明道所谓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是说气禀之性
  观上下文可见〇熹又看此章云本天道变化为世俗酬
  酢疑世俗字有病犹释子之谓父母家为俗家也改作日
  用字如何〇熹又细看虽改此字亦为未安盖此两句大
  意自有病圣人下学而上逹尽日用酬酢之理而天道变
  化行乎其中耳若有心要本天道以应人事则胸次先横
  了一物临事之际着意将来把持作弄而天人之际终不
  合矣大抵自谢子以来虽说以洒扫应对为学然实有不
  屑卑近之意故才说洒扫应对便須急作精义入神意思
  想像主张惟恐其滞于小也如为朱子发说论语乃云圣
  门学者敢以天自处皆是此个意思恐不免有病也【又云以其】
  【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正是打成两戴也】
  知言曰或问性曰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然则孟轲
  氏荀卿氏杨雄氏之以善恶言性也非欤曰性也者天
  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哉或又曰何谓
  也曰宏闻之先君子曰孟子所以独出诸儒之表者以
  其知性也宏请曰何谓也先君子曰孟子道性善云者
  叹美之词不与恶对或问心有死生乎曰无生死曰然
  则人死其心安在曰子既知其死矣而问安在耶或曰
  何谓也曰夫惟不死是以知之又何问焉或者未逹胡
  子笑曰甚哉子之蔽也子无以形观心而以心观心则
  其知之矣
  熹按性无善恶心无死生两章似皆有病性无善恶前此
  论之巳详心无死生则㡬于释氏轮回之说矣天地生物
  人得其秀而最灵所谓心者乃夫虗灵知觉之性犹耳目
  之有见闻耳在天地则通古今而无成坏在人物则随形
  气而有始终知其理一而分殊则亦何必为是心无死生
  之说以骇学者之聴乎○栻曰心无死生章亦当删去
  知言曰凡天命所有而众人有之者圣人皆有之人以
  情为有累也圣人不去情人以才为有害也圣人不病
  才人以欲为不善也圣人不绝欲人以术为伤德也圣
  人不弃术人以忧为非逹也圣人不忘忧人以怨为非
  弘也圣人不释怨然则何以别于众人乎圣人发而中
  节而众人不中节也中节者为是不中节者为非挟是
  而行则为正挟非而行则为邪正者为善邪者为恶而
  世儒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
  熹按圣人发而中节故为善众人发不中节故为恶世儒
  乃以善恶言性邈乎辽哉此亦性无善恶之意然不知所
  中之节圣人所自为耶将性有之耶谓圣人所自为则必
  无是理谓性所固有则性之本善也明矣〇栻曰所谓世
  儒殆指荀杨荀杨盖未知孟子所谓善也此一假大抵意
  偏而词杂当悉删去〇熹详此假不可尽删但自圣人发
  而中节以下删去而以一言斷之云亦曰天理人欲之不
  同尔〇栻曰所谓轻诋世儒之过而不自知其非恐气未
  和而语伤易析理当极精微毫釐不可放过至于尊让前
  辈之意亦不可不存也〇熹观此论切中浅陋之病谨巳
  删去讫
  知言曰彪居正问心无穷者也孟子何以言尽其心曰
  惟仁者能尽其心居正问为仁曰欲为仁必先识仁之
  体曰其体如何曰仁之道弘大而亲切知者可以一言
  尽不知者虽设千万言亦不知也能者可以一事举不
  能者虽指千万事亦不能也曰万物与我为一可以为
  仁之体乎曰子以六尺之躯若何而能与万物为一曰
  身不能与万物为一心则能矣曰人心有百病一死天
  下之物有一变万生子若何而能与之为一居正竦然
  而去他日某问曰人之所以不仁者以放其良心也以
  放心求心可乎曰齐王见牛而不忍杀此良心之苗裔
  因利欲之间而见者也一有见焉操而存之存而飬之
  飬而充之以至于大大而不巳与天同矣此心在人其
  发见之端不同要识之而巳
  熹按欲为仁必先识仁之体此语大可疑观孔子答门人
  问为仁者多矣不过以求仁之方告之使之从事于此而
  自得焉尔初不必使先仁体也又以放心求心之问甚
  切而所答者反若支离夫心操存舍亡间不容息知其放
  而求之则心在是矣今于巳放之心不可操而复存者置
  不复问乃俟异时见其发于他处而后从而操之则夫未
  见之间此心遂成间斷无复有用功处及其见而操之则
  所操者亦发用之一端耳于其本源全体未尝有一日㴠
  飬之功便欲扩而充之与天同大愚窃恐其无是理也〇
  栻曰必待识仁之体而后可以为仁不知如何而可以识
  也学者致为仁之功则仁之体可得而见识其体矣则其
  为益有所施而亡穷矣然则答为仁之问宜莫若敬而巳
  矣〇祖谦曰仁体诚不可遽语至于答放心求心之问却
  自是一说盖所谓心操存舍亡间不容息知其放而求之
  则心在是矣者平时持飬之功也所谓良心之苗裔因利
  欲而见一有见焉操而存之者随事体察之功也二者要
  不可偏废苟以此章欠说㴠飬一假未见之间此心遂成
  间断无复用功处矣是若曰于巳放之心置不复问乃俟
  其发见于他处而后从而操之语却似太过盖见牛而不
  忍杀乃此心之发见非发见于他处也又谓所操者亦发
  用之一端胡子固曰此良心之苗裔固欲人因苗裔而识
  本根非徒认此发用之一端而巳〇熹谓二者诚不可偏
  废然圣门之教详于持飬而略于体察与此章之意正相
  反学者审之则其得失可见矣孟子指齐王爱牛之心乃
  是因其所明而导之非以为必如此然后可以求仁也夫
  必欲因苗裔而识本根孰若培其本根而聴其枝叶之自
  茂耶
  知言曰天地圣人之父母圣人天地之子也有父母则
  有子矣有子则有父母矣此万物之所以著见道之所
  以名也非圣人能名道也有是道则有是名也圣人指
  明其体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动动则心矣圣
  人传心教天下以仁也
  熹按心性体用之云恐自上蔡谢子失之此云性不能不
  动动则心矣语尤未安凡此心字皆欲作情字如何○栻
  曰心性分体用诚为有病此若改作性不能不动动则情
  矣一语亦未安不若伊川云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
  之有动者谓之情语意精密也此一假似亦不必存○熹
  详此假诚不必存然性不能不动此语却安但下句却有
  未当尔今欲存此以下而颇改其语云性不能不动动则
  情矣心主性情故圣人教人以仁所以传是心而妙性情
  之德又按伊川有数语说心字皆分明此一假却难晓不
  知有形二字合如何说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