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疑孟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97
颗粒名称: 温公疑孟下
其他题名: 读余隐之尊孟辨
分类号: I269.6
页数: 9
摘要: 朱熹所作读余隐之尊孟辨《温公疑孟下》
关键词: 读余隐之尊孟辨 宋代 朱熹

内容

疑曰孟子云白羽之白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
  白告子当应之云色则同矣性则殊矣羽性轻雪性弱玉
  性坚而告子亦皆然之此所以来犬牛人之难也孟子亦
  可谓以辨胜人矣
   辨曰孟子白羽之白与白雪白玉之同异者盖以难告
   子生之谓性之说也告子徒知生之谓性言人之为人
   有生而善生而恶者殊不知惟民生厚因物有迁所习
   不愼流浪生死而其所禀受亦从以异故有犬牛人性
   之不同而其本性未始不善也犹之水也其本未尝不
   清所以浊者土汨之耳澄其土则水复清矣谓水之性
   自有清浊可乎孟子非以辨胜人也惧人不知性而贼
   仁害义㓕其天理不得巳而为之辨孝经曰天地之性
   人为贵以言万物之性均惟人为贵耳性之学不明人
   岂知自贵哉此孟子所以不惮谆谆也
  此二章熹未甚晓恐隱之之辨亦有未明处
  疑曰礼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嫌其逼也为卿者
  无贵戚异姓皆人臣也人臣之义諌于君而不听去之可
  也死之可也若之何以其贵戚之故敢易位而处也孟子
  之言过矣君有大过无若纣纣之卿士莫若王子比干箕
  子㣲子之亲且贵也㣲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諌而死
  孔子曰商有三仁焉夫以纣之过大而三子之贤犹且不
  敢易位也况过不及纣而贤不及三子者乎必也使后世
  有贵戚之臣諌其君而不听遂废而代之曰吾用孟子之
  言也非篡也义也其可乎或曰孟子之志欲以惧齐王也
  是又不然齐王若闻孟子之言而惧则将愈忌恶其贵戚
  闻諌而诛之贵戚闻孟子之言又将起而蹈之则孟子之
  言不足以格骄君之非而适足以为篡乱之资也其可乎
  辨曰道之在天下有正有变尧舜之譲汤武之伐皆变
  也或谓尧舜不慈汤武不义是皆圣人之不幸而处其
  变也禅逊之事尧舜行之则尽善之哙行之则不善矣
  征伐之事汤武行之则尽羙魏晋行之则不羙矣伊尹
  之放太甲霍光之易昌邑岂得巳哉为人臣者非不知
  正之为羙或曰从正则天下危从变则天下安然则孰
  可苟以安天下为大则必曰从变可唯此最难处非通
  儒莫能知也尹光异姓之卿擅自废立后世犹不得而
  非之况贵戚之卿乎纣为无道贵戚如微子箕子比干
  不忍坐视商之亡而覆宗绝祀反复諌之不听易其君
  之位孰有非之者或去或奴或諌而死孔子称之曰商
  有三仁焉以仁许之者疑于大义犹有所阙也三仁固
  仁矣其如商祚之绝何季札辞国而生乱孔子因其来
  聘贬而书名所以示法春秋明大义书法甚严可以监
  矣君有大过贵戚之卿反复諌而不听则易其位此乃
  为宗庙社稷计有所不得巳也若进退废立出于群小
  阍寺而当国大臣不与焉用彼卿哉是故公子光使专
  诸弑其君僚春秋书吴以弑不称其人而称其国者归
  罪于大臣也其经世之虑深矣此孟子之言亦得夫春
  秋之遗意欤
   隐之云三仁于大义有阙此恐未然盖三仁之事不
   期于同自靖以献于先王而巳以三仁之心行孟子
   之言孰曰不可然以其不期同也故不可以一方论
   之况圣人之言仁义未尝备举言仁则义在其中矣
   今徒见其目之以仁而不及义遂以为三子犹有偏
   焉恐失之蔽也此篇大意巳正只此数句未安
  疑曰君子之仕行其道也非为礼貌与饮食也昔伊尹去
  汤就桀岂能迎之以礼哉孔子栖栖皇皇周游天下佛肸
  召欲往公山弗扰召欲往彼岂为礼貌与饮食哉急于行
  道也今孟子之言曰虽未行其言也迎之有礼则就之礼
  貌衰则去之是为礼貌而仕也又曰朝不食夕不食君曰
  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
  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是为饮食而仕也必如是是不免
  于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也古之君子之仕也殆不如此
   辩曰孔子之于鲁卫始接之以礼则仕及不见恱于其
   君则去岂可谓不为礼貌而仕欤为鲁司冦不用从而
   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岂可谓不为饮食而仕欤进
   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孰谓孔子栖栖皇皇不
   为礼貌与饮食哉孟子曰迎之有礼则就礼貌衰则去
   又曰朝不食夕不食周之亦可受者则是言也未尝或
   戾于吾孔子之所行如曰不为饮食则当慕夷齐可也
   又何仕为圣贤固不专为饮食其所以为饮食云者为
   礼貌耳而谓古之君子能辟榖者耶不顾廉耻而苟容
   者耶诵孟子之言而不量其轻重之可否何说而不可
   疑
  孟子言所就三所去三其上以言之行不行为去就
  此仕之正也其次以礼貌衰未衰为去就又其次至
  于不得巳而受其赐则岂君子之本心哉盖当是时
  举天下莫能行吾言矣则有能接我以礼貌而周我
  之困穷者岂不善于彼哉是以君子以为犹可就也
  然孟子盖通上下言之若君子之自处则在所择矣
  孟子于其受赐之节又尝究言之曰饥饿不能出门
  戸则周之亦可受也【明未至于如是之贫则不可受】免死而巳矣【言受】
  【之有限不求嬴馀明不多受】以是而观则温公可以无疑于孟子
  矣而隐之所辨引孔子事为证恐未然也
  疑曰所谓性之者天与之也身之者亲行之也假之者外
  有之而内实亡也尧舜汤武之于仁义也皆性得而身行
  之也五霸则强焉而巳夫仁所以治国家而服诸侯也皇
  帝王霸皆用之顾其所以殊者大小髙下远近多寡之间
  耳假者文具而实不从之谓也文具而实不从其国家且
  不可保况于霸乎虽久假而不归犹非其有也
   辩曰仁之为道有生者皆具有性者同得顾所行如何
   耳尧舜之于仁生而知之率性而行也汤武之于仁学
   而知之体仁而行也五伯之于仁困而知之意谓非仁
   则不足以治国家服诸侯于是假而行之其实非仁也
   而谓皇帝王霸皆用之顾其所以殊者大小髙卑远近
   多寡之间耳何所见之异也孟子之言曰尧舜性之汤
   武身之五伯假之假之而不归乌知其非有正合中庸
   所谓或安而行或利而行或勉强而行及其成功一也
   孟子之意以勉其君为仁耳惜乎五伯假之而不能久
   也
  隐之以五伯为困知勉行者愚谓此七十子之事非
  五伯所及也假之之情与勉行固异而彼于仁义亦
  习闻其号云尔岂真知之者哉温公云假者文具而
  实不从之谓也文具而实不从其国家且不可保况
  于霸乎虽久假而不归犹非其有也愚谓当时诸侯
  之于仁义文实俱丧惟五伯能具其文耳亦彼善于
  此之谓也又有大国资强辅因窃仁义之号以令诸
  侯则孰敢不从之也哉使其有王者作而以仁义之
  实施焉则爝火之光其息久矣孟子谓久假不归乌
  知其非有止谓当时之人不能察其假之之情而遂
  以为真有之耳此正温公所惑而反以病孟子不亦
  误哉
  疑曰虞书称舜之德曰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
  不格奸所贵乎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使之进进以
  善自治而不至于恶也如是则舜为子瞽瞍必不杀人矣
  若不能止其未然使至于杀人执于有司乃弃天下窃之
  以逃狂夫且犹不为而谓舜为之乎是特委巷之言也殆
  非孟子之言也且瞽瞍既执于皋陶矣舜乌得而窃之虽
  负而逃于海濵皋陶外虽执之以正其法而内实纵之以
  予舜是君臣相予为伪以欺天下也恶得为舜与皋陶哉
  又舜既为天子矣天下之民戴之如父母虽欲遵海濵而
  处民岂聴之哉是皋陶之执瞽瞍得法而亡舜也所亡益
  多矣故曰是特委巷之言殆非孟子之言也
   辩曰桃应之问乃设事耳非谓巳有是事也桃应之意
   盖谓法者天下之大公舜制法者也皋陶守法者也脱
   或舜之父杀人则如之何孟子答之曰执之者士之职
   所当然也舜不敢禁者不以私恩废天下之公法也夫
   有所受云者正如为将阃外之權则专之君命有所不
   受士之守法亦然盖以法者先王之制与天下公共为
   之士者受法于先王非可为一人而私之舜既不得私
   其父将寘之于法则失为人子之道将寘而不问则废
   天下之法宁并弃天下愿得窃负而逃处于海濵乐以
   终其身焉更忘其为天子之贵也当时固无是事彼既
   设为问目使孟子不答则其理不明孟子之意谓天下
   之富天子之贵不能易事父之孝遂答之以天下可志
   而父不可暂舍所以明父子之道也其于名教岂曰小
   補之哉
  龟山先生尝言固无是事此只是论舜心耳愚谓执
  之而巳矣非洞见皋陶之心者不能言也此一章之
  义见圣贤所处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止于至善者也
  隐之之辩专以父子之道为言郤似实有此事于义
   未莹
  史剡曰尧以二女妻舜百官牛羊事舜于𤱶𤱔之中瞽瞍
  与象犹欲杀之使舜涂廪而纵火舜以两笠自捍而下又
  使舜穿井而实以舜为匿空出他人井剡曰顽嚚之人
  不入德义则有之矣其好利而畏害则与众不殊也或者
  舜未为尧知而瞽瞍欲杀之则可矣尧巳知之四岳举之
  妻以二女飬以百官方且试以百揆而禅天下焉则瞽瞍
  岂不欲利其子而为天子而尚欲杀之乎虽欲杀之亦不
  可得巳藉使得杀之瞽瞍与象将随踵而诛虽甚愚人必
  不为也此特闾父里妪之言而孟子信之过矣后世又承
  以为实岂不过甚矣哉【史剡又一篇疑舜与益无避之之事辨在后常语中】
   辩曰万章问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
   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
   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
   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臣庶汝其予于
   治继曰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巳欤孟子答曰奚而不
   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又问曰然则舜伪喜者欤答
   曰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且夫舜未
   为尧知瞽瞍与象杀之可也尧既知之象焉得而杀之
   温公云闾父里妪之言固然矣万章既以为诚有是事
   如谓其必无而不答则兄弟之道孰与明之乎孟子答
   之云云者以见圣人之心不藏怒不宿怨唯知有兄弟
   之爱而巳使天下后世明兄弟之道者孟子之功大矣
   读孟子者不求其明教之意而谓其信之过是亦不思
   之甚也
  则兄弟之道孰与明之乎以下至终篇愚欲易之曰
  然因其所问而告之亦可以见仁人之于兄弟之心
  矣盖仁人之于兄弟不藏怒不宿怨惟知有兄弟之
  爱而巳今不求孟子之意而以信之太过疑之是以
  筋骨形容之不善而弃天下马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