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大斈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93
颗粒名称: 吕氏大斈解
其他题名: 杂学辨
分类号: I269.6
页数: 6
摘要: 朱熹所作杂学辨《吕氏大斈解》
关键词: 杂学辨 宋代 朱熹

内容

吕氏之先与二程夫子游故其家学最为近正然未
  能不惑于浮屠老子之说故其末流不能无出入之
   弊【按正献公神道碑载公进读上语及释老虚寂之旨公曰尧舜虽知此乃以知人安民为急此其所】
  【差之端也尧舜之道精粗本末一以贯之其所知者似与释老不相似也以为所知在此而所急在彼是】
   【二本也本原如此则其末流之弊岂可胜道哉】今论其一二以補其阙盖其
   他说之近正者则君子犹有取焉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吕氏曰异端之学皆不知所先后考索勤苦虽切而终
  不近故有终始为一道本未为两端者
   愚谓此言似为释氏发然吕氏终身学焉不知以谁
   为异端而为是说以诋之耶盖其心未必不以为有
   先后者世间之粗学而无先后者出世间之妙道两
  者初不相为谋虽并行而不相悖也方其言此故不
  得不是此而非彼及其为彼则又安知其不是彼而
  非此哉彼其阳离阴合自以为左右采获而集儒佛
  之大成矣曾不悟夫言行不類出入支离之为心害
  而莠乱苗紫夺朱之患又将无所不至也此盖原于
  所知在此所急在彼之意而其失又甚焉近世之言
  道者盖多如此其误后学深矣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吕氏曰致知格物脩身之本也知者良知也与尧舜同
  者也理既穷则知自至与尧舜同者忽然自见黙而识
  之
   愚谓致知格物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
  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
  而意诚心正矣然则所致之知固有浅深岂遽以为
  与尧舜同者一旦忽然而见之也哉此殆释氏一闻
  千误一超直入之虚谈非圣门明善诚身之实务也
  其与前章所斥异端之学不知所先后者又何以异
  哉
   吕氏曰草木之微器用之别皆物之理也求其所以为
   草木器用之理则为格物草木器用之理吾心存焉忽
   然识之此为物格
  愚按伊川先生尝言凡一物上有一理物之微者亦
  有理又曰大而天地之所以髙厚小而一物之所以
  然学者皆当理会吕氏盖推此以为说而失之者程
  子之为是言也特以明夫理之所在无间于大小精
  粗而巳若夫学者之所以用功则必有先后缓急之
  序区别体验之方然后积习贯通驯致其极岂以为
  直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与尧舜同者无故忽
  然自识之哉此又释氏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之说殊
  非孔氏遗经程氏发明之本意也向以吕氏之慱闻
  强识而不为是说所迷则其用力于此事半而功必
  倍矣今乃以其习熟见闻者为馀事而不复精察其
  理之所自来顾欲置心草木器用之间以伺其忽然
  而一悟此其所以始终本末判为两途而不自知其
  非也旧见吕氏晚年尺牍数语有足以证成此义者
  因系之于后并为之说云
   吕氏曰闻见未彻正当以悟为则所谓致知格物正此
   事也比来权去文字专务体究尚患杂事纷扰无专一
   工夫若如伊川之说物各付物便能役物却恐失渉〓
   顸尔【吕自注云其意以为物不可去事不可无正当各任之耳】
  愚谓以悟为则乃释氏之法而吾儒所无有吕氏顾
  以为致知格物之事此其所以误为前说而不知其
  非也若然则又安得独以不知所先后者为异端之
  病哉若由吾儒之说则读书而原其得失应事而察
  其是非乃所以为致知格物之事盖无适而非此理
  者今乃去文字而专体究犹患杂事纷扰不能专一
  则是理与事为二必事尽屏而后理可穷也终始二
  道本末两端孰甚于此则未知吕氏所体所究果何
  理哉伊川之说正谓物各有理事至物来随其理而
  应之则事事物物无不各得其理之所当然者如舜
  之举十六相去四凶也此其所以不为物之所役而
  能役物岂曰各任之而巳哉如曰任之而巳则是漫
  然不察其是非可否而一切听其所为也如此则能
  不为物之所役者鲜矣顾舍其颟顸而谓人颟顸岂
  不惑哉
   先王之世一道德同风俗故天下之大人无异言
   家无异学岂复知有异端之害哉及周之衰正道
   陵迟礼坏乐崩夫子忧之乃绪正六经以明先王
   之教当是时异端虽不能无犹未有以名家者也
   及夫子没世道益衰狂僭之士见圣人之有作也
   遂各逞其聪明竞立异说以自名于世顾与正道
   并驰而争胜于是天下之人耳目眩瞆而莫知适
   从矣然诸子百家虽各主其说而其为害则有浅
   深如老庄之虚浮人固知其无著申韩之刑名人
   固知其少恩皆不足以惑人也惟杨墨之学假仁
   义以为名而实为仁义之害惑人之尤甚者也故
   孟子起而闲先圣之道舍诸子而独辟杨墨以正
   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使天下若醉而醒梦
   而觉然后正道廓如也噫孟子以来千有馀载儒
   者溺于词采实不见道徒辨杨墨之非至身为杨
   墨则不自觉徒恶杨墨之害至躬蹈杨墨则不自
   知况敢冀其有孟氏之功乎夫浮屠出于夷狄流
   入中华其始也言语不通人固未之惑也晋宋而
   下士大夫好奇嗜怪取其侏离之言而文餙之而
   人始大惑矣非浮屠之能惑人也导之者之罪也
   今有人于此诡衣冠而谈空无众必止而诟之一
   旦有贵显名誉之士亦从而效尤则人皆眙愕改
   观未论其事之是非且以其人而信之矣㡬何其
   不胥而为夷狄哉此有识之所甚忧而永叹也二
   苏张吕岂非近世所谓贵显名誉之士乎而其学
   乃不知道德性命之根原反引老荘浮屠不
   而紊乱先王之典著为成书以后生既
   未有所闻必以其人而渐染既深将如锢
   疾可不哀乎元晦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
   吾道明也弗顾流俗之讥议尝即其书破其
   疵缪针其膏肓使读者晓然知异端为非而圣言
   之为正也学者苟能因而求至当之归则诸
   家之失不逃目之间非特足以悟疑辨惑亦
   由可以造道焉故余三复而乐为之书干
   道丙戌孟冬晦日台溪何镐谨跋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