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易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90
颗粒名称: 苏氏易解
其他题名: 杂著
分类号: I269.6
页数: 9
摘要: 朱熹所作杂著《苏氏易解》
关键词: 杂著 宋代 朱熹

内容

干之彖辞发明性命之理与诗【烝民维天之命】书【汤诰大誓】中庸
   孟子相表里而大传之言亦若符契苏氏不知其说
   而欲以其所臆度者言之又畏人之指其失也故每
   为不可言不可见之说以先后之务为闪倏滉漾不
   可捕捉之形使读者茫然虽欲攻之而无所措其辨
  殊不知性命之理甚明而其为说至简今将言之而
  先曰不可言既指之而又曰不可见足以眩夫未尝
  学问之庸人矣由学者观之岂不适所以为未尝见
   未尝知之验哉然道衰学绝世颇惑之故为之辨以
  待后之君子而其它言死生鬼神之不合者亦并附
  焉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苏曰此论元也元之为德不可见也所可见者万物资
   始而巳天之德不可胜言也惟是为能统之
  愚谓四德之元犹四时之春五常之仁乃天地造化
  发育之端万物之所从出故曰万物资始言取其始
  于是也存而察之心目之间躰假昭然未尝不可见
  也然惟知道者乃能识之是以苏氏未之见耳不知
  病此顾以巳之不见为当然而谓真无可见之理不
  亦惑之甚与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苏曰此所以为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苏曰此所以为利也
  愚谓此言圣人体元亨之用非言利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
   苏曰此所以为贞也
  愚谓此兼言利贞而下句结之也
  乃利贞
   苏曰并言之也
  愚谓此结上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之文与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不相蒙苏氏
  之说亦误矣
   苏曰正直也方其变化各之于情无所不至反而循之
   各直其性以至于命此所以为贞也
  愚谓品物流形莫非乾道之变化而于其中物各正
  其性命以保合其大和焉此干之所以为利且贞也
  此乃天地化育之源不知更欲反之于何地而又何
  性之可直何命之可至乎若如其说则保合大和一
  句无所用矣
   苏曰古之君子患性之难见也故以可见者言性以可
   见者言性皆性之似也
  愚谓古之君子尽其心则知其性矣未尝患其难见
  也其言性也亦未尝不指而言之非但言其似而巳
  也且夫性者又岂有一物似之而可取此以况彼耶
  然则苏氏所见殆徒见其似者而未知夫性之未尝
  有所似也
   苏曰君子日修其善以消其不善不善者日消有不可
   得而消者焉小人日修其不善以消其善善者日消有
   不可得而消者焉夫不可得而消者尧舜不能加焉桀
   纣不能逃焉是则性之所在也又曰性之所在庶㡬知
   之而性卒不可得而言也
  愚谓苏氏此言最近于理前章所谓性之所似殆谓
  是耶夫谓不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消者则疑若谓
  夫本然之至善矣谓善日消而有不可得而消者则
  疑若谓夫良心之萌蘖矣以是为性之所在则似矣
  而苏氏初不知性之所自来善之所从立则其意似
  不谓是也特假于浮屠非幻不㓕得无所还者而为
  是说以幸其万一之或中耳是将不察乎继善成性
  之所由梏亡反复之所害而谓人与犬牛之性无以
  异也而可乎夫其所以重叹性之不可言盖未尝见
  所谓性者是以不得而言之也
   苏曰圣人以为犹有性者存乎吾心则是犹有是心也
   有是心也伪之始也于是又推其至者而假之曰命命
   令也君之命曰令天之令曰命性之至者非命也无以
   名之而寄之命耳
  愚谓苏氏以性存于吾心则为伪之始是不知性之
  真也以性之至者非命而假名之是不知命之实也
  如此则是人生而无故有此大伪之本圣人又为之
  计度隐讳伪立名字以弥缝之此何理哉此盖未尝
  深考夫大传诗书中庸孟子之说以明此章之义而
  溺于释氏未有天地巳有此性之言欲语性于天地
  生物之前而患夫命者之无所寄于是为此说以处
  之使两不相病焉耳使其诚知性命之说矣而欲语
  之于天地生物之前盖亦有道必不为是支离淫若若遁
  之辞也
   苏曰死生寿夭无非命者未尝去我也而我未尝觉知
   焉圣人之于性也至焉则亦不自觉知而巳矣此以为
   命也又曰命之与性非有天人之辨也于其不自觉知
   则谓之命
  愚谓如苏氏之说则命无所容命无所容则圣人所
  谓至命者益无地以处之故为是说以自迷罔又以
  罔夫世之不知者而巳岂有命在我而不自觉知而
  可谓之圣人哉苏氏又引文言利贞性情之文傳会
  其说皆非经之本旨今不复辨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苏氏云云
  愚谓此言圣人体利贞之德也苏氏说无病然其于
  章句有未尽其说者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苏曰阴阳果何物哉虽有娄旷之聦明未有能得其仿
  佛者也阴阳交然后生物物生然后有象象立而阴阳
  隐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然谓阴阳为无有可乎
  虽至愚知其不然也物何自生哉是故指生物而谓之
  阴阳与不见阴阳之仿佛而谓之无有皆惑也
   愚谓阴阳盈天地之间其消息阖辟终始万物触目
   之间有形无形无非是也而苏氏以为象立而阴阳
   隐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失其理矣逹阴阳之
   本者固不指生物而谓之阴阳亦不别求阴阳于物
   象见闻之外也
  苏曰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
   阳之谓道一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也喻
   道之似莫密于此者矣阴阳一交而生物其始为水水
   者无有之际也始离于无而入于有矣老子识之故其
   言曰上善若水又曰水㡬于道圣人之德虽可以名而
   不囿于一物若水之无常形此善之上者㡬于道矣而
   非道也若夫水之未生阴阳之未交廓然无一物而不
   可谓之无有此真道之似也
  愚谓一阴一阳往来不息举道之全体而言莫著于
  此者矣而以为借阴阳以喻道之似则是道与阴阳
  各为一物借此而况彼也阴阳之端动静之机而巳
  动极而静静极而动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未有独
  立而孤居者此一阴一阳所以为道也今曰一阴一
  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廓然无一物不可谓之无
  有者道之似也然则道果何物乎此皆不知道之所
  以为道而欲以虚无寂㓕之学揣摸而言之故其说
  如此
   苏曰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
   善立而道不见矣故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道而谓之仁智者见道而谓之智夫仁智圣人之所
   谓善也善者道之继而指以为道则不可今不识其人
   而识其子因之以见其人则可以谓其人则不可故曰
   继之者善也学道而自其继者始则道不全
  愚谓继之者善言道之所出无非善也所谓元也物
  得是而成之则各正其性命矣而所谓道者固自若
  也故率性而行则无往而非道此所以天人无二道
  幽明无二理而一以贯之也而曰阴阳交而生物道
  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立而道不见善者
  道之继而巳学道而自其继者始则道不全何其言
  之缪耶且道外无物物外无道今曰道与物接则是
  道与物为二截然各据一方至是而始相接也不亦
  缪乎
   苏曰昔者孟子以为性善以为至矣读易而后知其未
   至也孟子之于性盖见其继者而巳矣夫善性之效也
   孟子未及见性而见其性之效因以所见者为性犹火
   之能熟物也吾未见火而指天下之熟物以为火夫熟
   物则火之效也
  愚谓孟子道性善盖探其本而言之与易之旨未始
  有毫髪之异非但言性之效而巳也苏氏急于立说
  非特不察于易又不及详于孟子故其言之悖如此
   苏曰敢问性与道之辨曰难言也可言其似道之似则
   声也性之似则闻也有声而后闻耶有闻而后声耶是
   二者果一乎果二乎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又曰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性者所以为人者也非是无以成
   道矣
  愚谓子思子曰率性之谓道邵子曰性者道之形体
  也与大传此章之旨相为终始言性与道未有若此
   言之著者也苏氏之言曲譬巧喻欲言其似而不可
  得岂若圣贤之言直示而无隐耶昔孔子顺谓公孙
  龙之辨㡬能令臧三耳矣然谓两耳者甚易而实是
  也谓三耳者甚难而实非也将从其易而是者乎将
  从其难而非者乎此言似之矣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
  君子之道鲜矣
  苏曰属目于无形者或见其意之所存故仁者以道为
   仁意存乎仁也知者以道为智意存乎智也贤者存意
   而妄见愚者日用而不知是以君子之道成之以性者
   鲜矣
   愚谓苏氏不知仁智之根于性顾以仁智为妄见乃
  释老之说圣人之言岂尝有是哉谓之不见其全则
  或可矣又曰君子之道成之以性者鲜矣文义亦非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苏曰人所以不知死生之说者骇之耳原始反终使之
   了然而不骇也
   愚谓人不穷理故不知死生之说不知死生之说故
  不能不骇于死生之变苏氏反谓由骇之而不知其
  说失其指矣穷理者原其始之所自出则知其所以
  生反其终之所于归则知其所以死夫如是凡所以
  顺生而安死者盖有道矣岂徒以了然不骇为奇哉
  苏氏于原始反终言之甚略无以知其所谓然以不
  骇云者验之知其溺于坐亡立化去来自在之说以
  为奇而于圣人之意则昧矣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苏曰物鬼也变神也鬼常与体魄俱故谓之物神无适
   而不可故谓之变精气为魄魄为鬼志气为魂魂为神
   故礼曰体魄则降志气在上郑子产曰其用物也弘矣
   其取精也多矣古之逹者巳知此矣一人而有二知无
   是道也然而有魄者有魂者何也众人之志不出于饮
   食男女之间与凡飬生之资其资厚者其气强其资约
   者其气㣲故气胜志而为魄圣贤则不然以志一气清
   明在躬志气如神虽禄之天下穷至匹夫无所损益也
   故志胜气而为魂众人之死为鬼而圣人为神非有二
   致也志之所在者异也
  愚谓精聚则魄聚气聚则魂聚是以为人物之体至
  于精竭魄降则气散魂逰而无不之矣降者屈而无
  形故谓之鬼若若若游者伸而不测故谓之神人物皆然非
  有圣愚之异也孔子答宰我之问言之详矣苏氏盖
  不考诸此而失之子产之言是或一道而非此之谓
  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