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欧阳文忠公事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82
颗粒名称: 考欧阳文忠公事迹
其他题名: 杂著
分类号: I269.6
页数: 9
摘要: 朱熹所作杂著《考欧阳文忠公事迹》
关键词: 杂著 宋代 朱熹

内容

余读庐陵欧文新本观其附录所载行状谥议二刻四传
  皆以先后为次而此事迹者独居其后岂以公诸子之所
  为而不敢以先于韩吳诸公及一二史臣之作耶此其用
  意巳精而为法亦严矣然综其实则事迹云者正行状之
  底本而碑志四传所繇出也向使直指先后之次而以冠
  于附录之篇则彼数书者皆可见其因革损益之次第矣
  是亦岂不可耶间又从郷人李氏得书一编凡十六条皆
  记公事大略与此篇相出入疑即其初定之草藁顾其标
  题乃谓公所自记而凡公字皆以丹笔围之此则虽未必
  然然于此本亦有可相发明者因略考其异同有无之互
  见者具列于左方
  经术
   李本云公尝谓世之学者好以新意传注诸经而常力
   诋先儒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其所得者固多矣正其
   失可也力诋之不可也其语在诗谱后序又谓前儒注
   诸经唯莫所得之多故能独出诸家而行于后世而后之
  学者各持好胜之心务欲掩人而扬巳故不止正其所
  失虽其是者一切易以巳说欲尽废前人而自成一家
  于是至于以是为非牵强为说多所乖缪则并其书不
  为人所取此学者之大患也故公作诗本义止百馀篇
  而巳其馀二百篇无所改易曰毛郑之说是也复何云乎
  又其作易童子问正王弼之失者才数十事耳其极论
  繋辞非圣人之书然亦多使学者择取其是而舍其非
  可也便以为圣人之作不敢取舍而尽信之则不可也
  其公心通论常如此【此与定本大旨不异但书先后详略有不同者繋辞之说则疑其诸】
   【子不敢力主而复自删之也】
   醉翁亭记
   李本未有此体下有醉翁亭在琅琊山寺侧记成刻石
   远近争传疲于模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
   僧堂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供施者亦多求其本僧问作
   何用皆云所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乃属于公作
   集古录目序之上【此条疑以其不急而删去】
   修五代史
   李本乱世之书也下有吾用春秋之法师其意不袭其
   文十三字又其事备下有议者以谓公不下司马迁又
   谓笔力驰骋相上下而无驳杂之说至于本纪立法精
   密则又迁所不及也亦尝自谓我作伶官传岂下滑稽
   也【议者以下疑以不欲凌跨古人而删之】
  平心无怨恶
  李本云公自言学道三十年所得者平心无怨恶尔初
  以范希文事得罪于吕公坐党人远贬三峡流落累年
  比吕公罢相公始被进擢及后为范公作神道碑言西
  事时吕公擢用希文盛称二公之贤能释私憾而共力
  于国家希文子纯仁大以为不然刻石时辄削去此一
  节云我父至死未尝解仇公叹曰我亦得罪于吕丞相
  者惟其言公所以信于后世也吾尝闻范公平生自言
  无怨恶于一人兼其与吕公解仇书见在赘集中岂有父
  自言无怨恶于一人而其子不使解仇于地下乎父子
  之性相远如此信乎尧朱善恶异也公为颖州时吕公
  之子公著为通判为人有贤行而深自晦黙时人未甚
  知公后还朝力荐之【奏䟽具集中】由是渐见擢用陈恭公执
  中素不善公其知陈州时公自颖移南京过陈陈拒而
  不见公后还朝作学士陈为首相公遂不造其门巳而
  陈出知亳州寻还使相换观文公当草制陈自谓必不
  得好词及制出词甚羙至云杜门𨚫扫善避权勢以远
  嫌处事执心不为毁誉而更守陈大惊喜曰使与我相
  知深者不能道此此得我之实也手录一本寄其门下
  客李中师曰吾恨不早识此人【此假疑避吕范二家子弟因并陈恭公事而去】
   【之窃谓于此尤可以见欧范之存心与吕陈之悔过恐皆不可遗也】
  惟称苏梅
   李本自以为不及下有二人因此名重天下公惟尝因
   醉戏亲客曰庐山高它人作不得唯韩退之作得琵琶
   前引退之作不得唯杜子羙作得后引子羙作不得唯
   太白作得公诗播人口者甚多唯此三篇其尤自喜者
   也【此假恐嫌于夸而去之】
  修唐书
   李本此假不同者三一则首云公于脩唐书最后至局
   专修纪志而巳列传则宋尚书祁所修也朝廷以一书
   出于两手体不能一遂诏公看详列传令删修为一体
   二则列官最髙者一人下有姓名云某等奉敕撰而九
   字三则书宋名下有此例皆前所未有自公为始也十
   一字乃属于宋相闻之之上【此但差详疑定本𣣔删以从简耳】
  不从范公之辟
   李本大同小异今不复著
  议不废麟州及许耕桑地
   李本大同而文差略今亦不著
  不诛保州胁从之兵
   李本首著为政仁恕之语大抵与定本别假旨意略同
   其末乃云其为河北转运使时所活二千馀人先是保
   州屯兵闭城叛命田况李昭亮等讨之不克卒招降之
   既开城况等推究反者杀二千馀人投于八井又其次
   二千馀人不杀者分𨽾河北州军诸事巳定而冨相出
   为宣抚使惧其复为患谋欲密委诸州守将同日悉诛
   之计议巳定方作文书会公奉朝旨权知镇府与富公
   相遇于内黄夜半屏人以其事告公公大以为不可曰
   祸莫大于杀巳降昨保州叛卒朝廷巳降敕榜许以不
   死而招之八井之戮巳不胜其怨况此二千人者本以
   胁从故得不死柰何一旦无辜就戮争之不能止因曰
   今无朝旨而公以便冝处置若诸郡有不逹事机者以
   公擅杀不肯从命事既参差则必生事是𣣔除患于未
   萌而反趣其为乱也且某至镇州必不从命富公不得已
  遂止是时小人譛言巳入富范勢已难安既而富公大
   阅河北之兵将卒多所升黜譛者献言富某擅命专权
  自作威福已收却河北军情北兵不复知有朝廷矣于
  是京师禁军亟亦大阅多所升擢而富公归至国门不
  得入遂罢枢密知郓州向若遂擅杀二千人其祸何可
  测也然则公之一言不独活二千人之命亦免富公于
  大祸也【此比定本为详足以尽见事之曲折又譛言巳入之下所系更重尤不可阙疑后以不欲形迹】
   【当时聽䜛之失而删去之也】
  春帖子
   李本云内臣梁寔尝言在内中祗候见仁宗【云云】末【云】
   【云】是欧阳某必索文书自覧是它人当直则否也
  知开封府
   李本末后有韩子华谓公曰外议云馀材可以更知一
   个开封府【似亦嫌太夸而删之】
  连典大郡
   李本曰公尝鮮明曰治民如治病彼富医之至人家也
  也仆马鲜明进退有礼为人诊脉按医书述病证口辩
  如倾聴之可爱然病児服药云无效则不如贫医矣贫
  医无仆马举止生踈为人诊脉口讷不能应对病儿服
  药云疾巳愈矣则便是良医凡治人者不问吏材能否
  施设何如但民称便即是良吏故公为数郡不见治迹
  不求声誉以寛简不扰为意故所至民便既去民思如
  扬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公至三五日间事巳十减五六
  一两月后官府閴然如僧舍或问公为政寛简而事不
  废弛者何也曰以纵为寛以略为简则弛废而民受其
  弊矣吾之所谓寛者不为苛急尔所谓简者不为繁碎
  尔识者以为知言【此比定本语意尤详备】
  濮议初不出于公及台諌有言公独力辨于朝
  故议者指公为主议之人公未尝自辨唯曰今人以濮
  议为非使我独当其罪则韩曾二公宜有愧于我后丗
  以濮议为是而独称我善则我冝愧于二公公又撰濮
  议四卷悉记当时论议本末甚详又于五代史记书晋
  出帝父敬儒周丗宗父柴守礼事及李彦询传发明人
  伦父子之道尤为详悉【李本有之而此本无疑公诸子后巳不敢力主其父之论而删】
  【之也】
  蔡州妖尼于惠普托佛言人祸福朝中士大夫
  多往问之所言时有验于是翕然共称为神尼公既
  自少力排释氏故独以为妖尝有一名公于广座中称
  尼灵异云尝有牵牛过尼前者指示人曰二牛前丗皆
  人也前者是一官人后者是一医人官人尝失入人死
  罪医人药误杀人故皆罚为牛因各呼其前丗姓名二
  牛皆应一座闻之皆叹其异公独折之曰谓尼有灵能
  【此有阙文】万物之最灵其尤者为聦明圣智皆不能自知其
  前丗而有罪被罚之牛乃能自知乎于是座人皆屈服
  【李本有之所谓名公者疑指富公此本无者盖谓贤者讳也】
  公尝为杜祁公墓志云簿书出纳为之条目甚密必使吏
   不得为奸及其施于民者则简而易行公曰我之为政
   亦如此也【李本在连典大郡之后此本无】
  梅龙图挚知杭州作有羙堂最得登临佳处公为之作记
   人谓公未尝至杭而所记如目覧坐堂上者使之为记
   未必能如是之详也【李本在醉翁亭记之前此本无】
  右凡十六条其十二条定本有之而详略先后或不
  同其四条则定本所无而李本有之其平心保州妖
  尼三事尤非小補盖公平生学问根源出处大致言
  行本末皆巳略见于此而无遗矣【平心保州唐书三事亦见于张邦基】
  【墨庄漫录云得之公孙建丗望之者则其出于公子叔弼之徒所记而学道以下尧朱以上必是着手书】
  【本语无疑矣但张误于陈恭公以下别为一事耳】独晚年守青州时论执青
  苗一事尤足以见其刚毅大节始终一致不以既老
  而少衰而公之诸子乃有所避而不敢书吴丞相作
  行状因亦不载至韩魏公作墓志乃始见其尝有乞
  不收息及罢提举官之奏与其辞太原有守拙循常
  之语元祐之为裕录者又不载志语于附传至叶致
  远朱本之书出乃反著其不俟报可擅止散钱而有
  特与放罪之诏又至近歳洪景卢作四朝史传乃尽
  见其以是深为王安石所诋而遂决归老之计盖此
  一事凡更六人之手而三书阙焉幸其有肯书者然
  犹历三手越百馀年而后首末得以粗备然则士之
  制行不苟合于当时而有待于后丗者岂不难哉抑
   公之言曰后丗苟不公至今无圣贤盖俗情之爱恶
   虽有短长而公论之光明终不泯𣳚此古之君子所
  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欤因并记其语以補此篇之
  阙以为有志之士必将有感于斯焉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