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氏纪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63
颗粒名称: 读苏氏纪年
其他题名: 杂著
分类号: I269.6
页数: 6
摘要: 朱熹所作杂著《读苏氏纪年》
关键词: 杂著 宋代 朱熹

内容

程弟久夫雅好苏学盖尝以讲于余而终不能无异同之
  论故其为此书也用心甚苦而独不以见视比其既没乃
  得见之则有甚陋而可愧者恨不及与之反复其说也姑
  掇其尤者一二论之以为死者有知尚当有以识余之意
  尔
   苏黄门言吾暮年于义理无所不通盖悟孔子一以贯
   之之旨又曰夫子之道一以贯之惟一为能万变而不
   穷故诸弟子之问或仁或孝或从政或事君所问不同而
  夫子答之亦无穷者一以贯之故也然夫子不以一贯
  者告人何哉夫子中道而立彼由此而悟如颜子者其
  所得亦不过于问仁问为邦尔而终与圣人交臂其它
  虽未大有所得苟日从事于仁孝从政事君之间亦不
  失为士君子故曰下学而上逹盖其所学者此而其所
  达者亦此非有二也众人未逹疑夫学之外别有形而
  上者故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
  子之道岂果若豋天之难哉又曰君子之教人不可以
  同科也譬诸草木大者使之遂其大小者使之成其小
  区别使各极其分量斯足矣故中人以下姑使之从事
  于洒扫应对进退可也苟比其大小而同乎一科使学
  者躐等以为进相诬以为高岂善教者哉若乃圣人则
  其开端便自远大及其至也亦不过是而巳故曰有始
  有卒者其唯圣人乎有始有卒非自始以至终言唯圣
  人然后能始终一致也古史曰善乎子夏之教人也始
  于洒扫应对进退而不急于道使其来者自尽于学日
  引月长而道自至故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
  致其道譬如农夫之殖草木既为之区漑种而时耨之
  风雨既至大小甘苦莫不咸得其性而农夫无所用巧
  也孔子曰君子上逹小人下逹逹之有上下出乎其人
  而非教者之力也异哉今世之教者闻道不明而急于
  夸世非性命道德不出于口虽礼乐政刑有所不言矣
  而况于洒扫应对进退也哉教者未必知而学者未必
  信务为大言以相欺天下之伪自是而起此子夏所谓
  诬也又曰公言每夜熟寐至五鼓初即攬衣起坐此即
  所谓天下何思何虑之时也盖天下本自无思虑但人
  不具此眼目不能识之尔太史曰道有不可以名言者
  古之圣人命之曰一寄之曰中舜之禅禹曰人心
  惟危道心惟㣲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人之欲以道相
  诏者至于一与中尽矣昔者孔子与诸弟子言无所不
  至然而未尝及此也盖尝与子贡言之矣曰赐也汝以
  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虽与子贡言之而孔子之言之也难而子贡之受之也
  未信至于曾子不然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
  曰唯曾子出门人问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盖
  孔子之告之也不疑而曾子之受之也不惑则与子贡
  异矣然曾子以一为忠恕则知门人之不足告也夫及
  孔子既没曾子传之子思子思因其说而广之曰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天下之
  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逹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子思之说既出而天下始知一之与中在是矣然子
  思以授孟子孟子又推之以为性善之论性善之论出
  而一与中始枝矣乌乎孔子之所以不告诸弟子者盖
  为是欤【前两假纪年所载皆其门人所记语意阙略恐于苏公之言有不能无失者不足以极余之辨】
   【故考诸古史以足之如此云】
  圣人之所谓道者天而巳矣天大无外造化发育皆在其
  间运转流行无少间息虽其形象变化有万不同然其为
  理一而巳矣圣人生知安行与天同德其于天下之理幽
  明巨细固无一物之不知而日用之间应事接物动容周
  旋又无一理之不当然非物物而思之事事而勉之也故
  曰吾道一以贯之固非块然以守一物于象罔之间如所
  谓五鼓振衣何思何虑者遂指以为妙道之极而阴秘藏
  之不以告人而时岀其馀以愚学者之未逹使姑为善人
  君子而已也然夫子之告子贡盖以知而言其告曾子则
  以行而论至于夫子言之之难易二子闻之之得失则古
  史之言虽若近之然谓曾子以门人不足告而姑以忠恕
  为言则是不知忠恕之相为体用正所以明夫一贯之实
  矣至于㳺夏之论洒扫应对之云云者乃谓小子之学所
  当由此而渐进非谓一告以此而遂一聽其所为终身无
  复有所告语也观夫子之与颜渊言至于终日而渊叹之
  以为善诱循循博文约礼则圣人之所以教人有始有卒
  盖亦可见但不躐等而巳今曰教不可以同科姑使之从
  事于此而教者遂不复有所与则固昧于教学之序又谓
  颜子平生所问止于论语所记为仁为邦之二条则其考
  之又可谓不详矣夫子之言下学而上逹正谓下学于人
  事之卑近而上逹于天理之精㣲尔今曰所学者此而其
  所达者亦此则是终身下学而未尝上逹也又以子贡为
  未达而疑夫学之外别有形而上者以病其犹天不可阶
  之言则夫形而上下者虽不可以二物言然谓学之外别
  无形而上者则是但有事而无理但有下学而无可上逹
  也虽曰人皆可以为尧舜然谓其必可至而无难则是颜
  子末由也巳之叹孟子大而化之之语皆为未达也其言
  不急于道而待其自至如农夫区种而无所用巧皆非是
  独其讥当世言道之失盖指王氏而言则为近之然所谓
  道者巳亦莫之识而未免于诬也盖王氏之诬人以其言
  者诬之也苏氏之诬人以其不言者诬之也二者虽殊其
  失则均矣凡此皆其学之所不及而妄言之故其失如此
  至于天下何思何虑正谓虽万变之纷纭而所以应之各
  有定理不假思虑而知也今以中夜起坐斯須之顷当之
  则是日出事生之后此何思何虑者遂为闲废之物而无
  所用矣彼所谓得一贯之旨者殆不过此岂不陋哉古史
  所引舜禹授受之言亦非本义盖惟精惟一久执厥中亦
  言精一别于人心道心之间而守其道心始终不贰则其
  所行自无过不及而合中道耳非以一名道而寄之于中
  也又谓孟子为性善之论而一与中始枝尤为谬妄今未
  暇辨后章详之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