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典象刑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3016
颗粒名称: 舜典象刑说
其他题名: 杂著
分类号: I269.6
页数: 5
摘要: 朱熹所作杂著《舜典象刑说》
关键词: 杂著 宋代 朱熹

内容

圣人之心未感于物其体广大而虚明绝无毫髪偏倚所
  谓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于物也则喜怒哀乐之用各
  随所感而应之无一不中节者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盖自
  本体而言如镜之未有所照则虚而巳矣如衡之未有所
  加则平而巳矣至语其用则以其至虚而好丑无所遁其
  形以其至平而轻重不能违其则此所以致其中和而天
  地位万物育虽以天下之大而举不出乎吾心造化之中
  也以此而论则知圣人之于天下其所以为庆赏威刑之
  具者莫不各有所由而舜典所论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
  服以庸与夫制刑明辟之意皆可得而言矣虽然喜而赏
  者阳也圣人之所欲也怒而刑者阴也圣人之所恶也是
  以圣人之心虽曰至虚至平无所偏倚而于此二者之间
  其所以处之者亦不能无小不同者故其言又曰罪疑惟
  轻功疑惟重此则圣人之㣲意也然其行之也虽曰好赏
  而不能赏无功之士虽曰恶刑而不敢纵有罪之人而功
  罪之实苟巳晓然而无疑则虽欲轻之重之而不可得是
  又未尝不虚不平而大本之立逹道之行固自若也故其
  赏也必察其言审其功而后加以车服之赐其刑也必曰
  象以典刑者画象而示民以墨劓剕宫大辟五等肉刑之
  常法也其曰流宥五刑者放之于远所以寛夫犯此肉刑
  而情轻之人也其曰鞭作官刑扑作教刑者官府学校之
  刑所以驭夫罪之小而未丽于五刑者也其曰金作赎刑
  使之入金而免其罪所以赎夫犯此鞭扑之刑而情之又
  轻者也此五者刑之法也其曰眚灾肆赦者言不幸而触
  罪者则肆而赦之其曰怙终贼刑者言有恃而不改者则
  贼而刑之此二者法外之意犹今律令之名例也其曰钦
  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者此则圣人畏刑之心闵夫死者之
  不可复生刑者之不可复续惟恐察之有不审施之有不
  当又虽巳得其情而犹必矜其不教无知而抵冒至此也
  呜呼详此数言则圣人制刑之意可见而其于轻重浅深
  出入取舍之际亦巳审矣虽其重者或至于诛斩斷割而
  不少贷然本其所以至此则其所以施于人者亦必当有
  如是之酷矣是以圣人不忍其被酷者之衘𡨚负痛而为
  是以报之虽若甚惨而语其实则为适得其冝虽以不忍
  之心畏刑之甚而不得赦也唯其情之轻者圣人于此乃
  得以施其不忍畏刑之意而有以宥之然亦必投之远方
  以御魑魅盖以此等所犯非杀伤人则亦或淫或盗其情
  虽轻而罪实重若使既免于刑而又得便还郷里复为平
  民则彼之被其害者寡妻孤子将何面目以见之而此幸
  免之人髪肤支体了无所伤又将得以遂其前日之恶而
  不知悔此所以必曰流以宥之而又有五流有宅五宅三
  居之文也若夫鞭扑之刑则虽刑之至小而其情之轻者
  亦必许其入金以赎而不忍辄以真刑加之是亦仁矣然
  而流专以宥肉刑而不下及于鞭扑赎专以待鞭扑而不
  上及于肉刑则其轻重之间又未尝不致详也至于过误
  必赦故犯必诛之法则又权衡乎五者之内钦哉钦哉惟
  刑之恤之旨则常通贯乎七者之中此圣人制刑明辟之
  意所以虽或至于杀人而其反复表里至精至密之妙一
  一皆从广大虗明心中流出而非私智之所为也而或者
  之论乃谓上古惟有肉刑舜之为流为赎为鞭为朴乃不
  忍民之斩戮而始为轻刑者则是自尧以上虽犯鞭朴之
  刑者亦必使从墨劓之坐而舜之心乃独不忍于杀伤淫
  盗之凶贼而反忍于见杀见伤为所侵犯之良民也圣人
  之心其不如是之残贼偏倚而失其正亦巳明矣又谓周
  之穆王五刑皆赎为能复舜之旧者则固不察乎舜之赎
  初不上及于五刑又不察乎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后赎也
  且以汉宣之世张敞以讨羌之役兵食不继建为入糓赎
  罪之法初亦未尝及夫杀人及盗之品也而萧望之等犹
  以为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恐开利路以伤治曾
  谓三代之隆而以是为得哉呜呼世衰学绝士不闻道是
  以虽有粹羙之资而不免一偏之弊其于圣人公平正大
  之心有所不识而徒知切切焉饰其偏见之私以为羙谈
  若此多矣可胜辨哉若夫穆王之事以予料之殆必由其
  巡逰无度财匮民劳至其末年无以为计乃特为此一切
  權宜之术以自丰而又托于轻刑之说以违道而干誉耳
  夫子存之盖以示戒而程子䇿试尝发问焉其意亦可见
  矣或者又谓四㐫之罪不轻于少正卯舜乃不诛而流之
  以为轻刑之验殊不知共兜朋党鲧功不就其罪本不至
  死三苗拒命虽若可诛而蛮夷之国圣人本以荒忽不常
  待之虽有负犯不为畔臣则姑窜之远方亦正得其冝耳
  非故为是以轻之也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竊疑之盖论
  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
  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是必齐鲁陋儒愤圣人
  之失軄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吾又安敢轻信其言而遽
  稽以为决乎聊并记之以俟来者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