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刋误【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994
颗粒名称: 孝经刋误【古今文有不同者别见考异】
其他题名: 杂著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0
摘要: 朱熹所作杂著《孝经刋误》
关键词: 杂著 宋代 朱熹

内容

仲尼闲居曾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
  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汝身
  体髪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
  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
  立身大雅云母念尔祖聿脩厥德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
  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
  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在上
  不骄髙而不危制节谨度蒲而不溢髙而不危所以长守
  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冨冨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
  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非先生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
  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
  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
  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爵禄而
  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母忝尔所生子曰
  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巳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
  也
  此一节夫子曾子问答之言而曾氏门人之所记也疑
  所谓孝经者其夲文止如此其下则或者杂引传记以
  释经文乃孝经之传也竊尝考之传文固多傅会而经
  文亦不免有离析增加之失顾自汉以来诸儒传诵莫
  覺其非至或以为孔子之所自著则又可笑之尤者盖
  经之首统论孝之终始中乃敷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庶人之孝而其末结之曰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孝
  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其首尾相应次第相承
  文势连属脉络通贯同是一时之言无可疑者而后人
  妄分以为六七章【今文作六章古文作七章】又增子曰及引诗书之
  文以杂乎其间使其文意分断间隔而读者不复得见
   圣言全体大义为害不细故今定此六七章者合为一
   章而删去子曰者二引书者一引诗者四凡六十一字
   以复经文之旧其传文之失又别论之如左右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
  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
  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此以下皆传文而此一节盖释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
   之三章而今失其次矣但自其章首以至因地之义皆
   是春秋左氏传所载子太叔为赵简子道子产之言唯
   易礼字为孝字而文势反不若彼之通贯条目反不若
   彼之完备明此袭彼非彼取此无疑也【子产曰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
   【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其下便陈天明地性之目与其所以则之因之之实然后】
   【简子赞之曰甚哉礼之大也首尾 通贯节目详备与此不同】其曰先王见教之可以
   化民又与上文不相属故温公改教为孝乃得粗通而
   下文所谓德义敬让礼乐好恶者𨚫不相应疑亦裂取
   他书之成文而强加装缀以为孔子曾子之问答但未
   见其所出耳然其前假文虽非是而理犹可通存之无
   害至于后假则文既可疑而谓圣人见孝可以化民而
   后以身先之于理又巳悖矣况先之以慱爱亦非立爱
   惟亲之序若之何而能使民不遗其亲耶其所引诗亦
   不亲切今定先王见教以下凡六十九字并删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
  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
  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
  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
  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
  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如此诗
  云有覺德行四国顺之
   此一节释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之意为传之四章其言
   虽善而亦非经文之正意盖经以孝而和此以和而孝
   也引诗亦无甚失且其下文语巳更端无所隔碍故今
   且得仍旧耳【后不言合删改者放此】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其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
  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
  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
  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軄来助祭夫圣
  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下膝以飬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
  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此一节释孝德之本之意传之五章也但严父配天本
   因论武王周公之事而赞羙其孝之词非谓凡为孝者
   皆欲如此也又况孝之所以为大者本自有亲切处而
   非此之谓乎若必如此而后为孝则是使为人臣子者
   皆有矜将之心而反䧟于大不孝矣作传者但见其论
   孝之大即以附此而不知其非所以为天下之通训读
   者详之不以文害意焉可也其曰故亲生之下膝以下
   意𨚫亲切但与上文不属而与下章相近故今文连下
   二章为一章但下章之首语巳更端意亦重复不当通
   为一章此语当依古文且附上章或自别为一章可也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
  临之厚莫重焉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
  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
  于善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斯
  可道行斯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进退可度
  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
  而行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此一节释教之所由生之意传之六章也古文析不爱
  其亲以下别为一章而各冠以子曰今文则合之而又
   通上章为一章无此二子曰字而于不爱其亲之上加
  故字今详此章之首语实更端当以古文为正不爱其
  亲语意正与上文相续当以今文为正至君臣之义之
   下则又当有脱简焉今不能知其为何字也悖礼以上
  皆格言但以顺则逆以下则又杂取左传所载季文子北
  宫文子之言与此上文既不相应而彼此得失又如前
  章所论子产之语今删去凡九十字【季文子曰以训则昏民无则焉不度】
  【于善而皆在于㓙德是以去之北宫文子曰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有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觀作事可】
  【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
  䘮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
  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
  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
  不孝也
   此一节释始于事亲及不敢毁伤之意乃传之七章亦
   格言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
  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此一节因上文不孝之云而系于此乃传之八章亦格
   言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巳矣故敬其父
  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
  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
   此一节释要道之意当为传之二章但经所谓要道当
   自巳而推之与此亦不同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
  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
  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太者乎
   此一节释至德以顺天下之意当为传之首章然所论
   至德语意亦踈如上章之失云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
  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
  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至敬不忘亲也修身慎
  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
  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一节释天子之孝有格言焉当为传之十章【或云冝为十二章】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
  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故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
  矣
   此一节释立身扬名及士之孝传之十一章也【或云冝为九章】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
  役也
   此一节因上章三可移而言传之十二章也严父孝也
   严兄弟也妻子臣妾官也【或云宜为十章】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从父之
  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
  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
  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
  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䧟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
  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此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冝为传之十三章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補过将顺其羙匡救其恶
  故上下能相亲诗曰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
  忘之
   此一节释忠于事君之意当为传之九章【或云宜为十一章】因
   上章争臣而误属于此耳进思尽忠退思補过亦左传
   所载士贞子语然于文理无害引诗亦足以发明移孝
   事君之意今并存之
  子曰孝子之䘮亲𡘜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羙不安闻乐
  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
  毁不㓕性此圣人之政䘮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为之棺椁
  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檘踊𡘜泣哀以送之卜
  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
  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
  子之事亲终矣
   传之十四章亦不解经而别发一义其语尤精约也
  熹旧见衡山胡侍郎论语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
  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
  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文程答
  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亦以为此书多岀后人傅会
  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巳及此又竊自幸
  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因欲掇取他
  书之言可发此经之旨者别为外传【如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類即】
  【附始于事亲之传】顾未敢耳淳熙丙午八月十二日记
   孔丛子亦伪书而多用左氏语者但孝经相传巳
   久盖出于汉初左氏未盛行之时不知何世何人
   为之也孔丛子叙事至东汉然其词气甚卑近亦
   非东汉人作所载孔臧兄弟往还书䟽正類西京
   杂记中伪造汉人文章【西京杂记之缪匡衡传注中颜氏巳辨之可考】皆
   甚可笑所言不肯为三公等事以前书考之亦无
   其实而通监皆误信之其他此類不一欲作一书
   论之而未暇也姑记于此云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