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李敬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892
颗粒名称: 答李敬子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9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李敬子》
关键词: 李敬子 朱熹

内容

燔气质躁迫每于先生强探力取之戒积渐㴠泳之训
  玩味用功但临事时终覺为害今只靠定视聽言动常
  于此四事上着力又以义理融液之颇觉得力然后是
  病根常在
  不须如此做伎俩但才觉时便克将去莫更计较功效迟
  速也后假放此
  燔竊谓颜子四勿今人非不𣣔如此只为不知其孰为
  礼孰为非礼颜子所以才闻克复之语便知请问其目
  才闻四勿之语便承当去虽是资质绝人亦必是素于
  慱文约礼上用功今之学者且先以博约为先而四勿
  之戒随其所知施之应酬渐渐望其贴近庶有实效
  既知如此何不用力然博文约礼亦非二事而异时之深
  纯亦不外乎今日之勉强也
  燔竊妄谓性之者多由内以逹诸外而自不废夫在外
  之功反之者多资外以养乎内而始有契夫内之理如
  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与夫博文约礼动容正颜之
  事皆资外养内之事也今之学者唯当悉意于此
  勿之省之亦由内要之内外不是判然两件事也
  燔竊谓先生教人只是欲人持敬致知克巳以复其性
  其间条目却自多端
  自做功夫看即自见得不須如此泛问也
  燔谓敬斋箴后面似少从容意思欲先生更着数语使
  学者遵守庶几无持之太甚转不安乐之弊
  前巳言之矣
  燔祖妣捐弃朋友以刘辉嫡孙承重事见告遂申州以
  请于朝续凖报许后见范蜀公亦尝论及乃知辉非苟
  然者而舜弼始终以为此事只当从众今事巳无及但
  朋友间不幸而值此不知当如何
  若父是祖之嫡长子巳是父之嫡长子即合承重无疑如
  其不然则前日之举为过于厚亦不必以为悔也朋友之
  问则但当以礼律告之不可使人从巳之误也当言循理
  守法不当言从众
  燔尝疑伊川平日断不肯与人作墓志不知其意何在
  至太中及明道又却用之而其叔父侄女之類亦复自
  作何也
  伊川先生初无斷不作志之说疑以不能甚工于文又或
  未必得其事实故少作耳集中亦有叔父墓志者施之于
  家可无前二者之虑也
  燔家中旧有祖产今欲禀家叔诸房各以人口多少备
  办经用储之堂前以为久远团栾之计然众志难谐未
  有所处
  诸位各办岁计其力不能辨者如之何此須熟虑博访其
  宜不可草草也
  燔免䘮之后亲戚朋友勸以赴部以病不能行或以为
  教官可以请祠燔欲姑守前志且为养病读书计
  未知不仕之意有何义理只可自以大义裁之不須问人
  亦非它人所能决也若无正定义理则为贫而仕古人有
  之不须如此前郤也
  燔尝谓欲君德之羙当重保傅之选欲士风之羙当正
  教取之法欲吏道之良当久其任欲民俗厚当兴礼乐
  欲强甲兵当仿寓兵之意欲足财用当急农桑之务
  大概是如此然须更读书穷理博觀古今圣贤所处之方
  始有实用不为空言也
  燔谓后世人才不振士风不羙在于科举之法然使便
  用明道宾兴之论伊川看详之制则今之任学校者皆
  由科举而出亦岂能遽变而至道哉
  明道所言始终本末次序甚明伊川立法姑以为之兆耳
  然欲变今而从古亦不过从此规模以渐为之其初不能
  不费力矫揉久之成熟则自然丕变矣
  燔谓释老之学所以舛谬只縁未能致知但据偏见直
  情径行所以与吾道背驰使其能求通于圣人则其所
  至岂小小哉又尝求二氏之学所以盛衰之故释氏主
  于心縁其就根本上用力故久而愈炽老氏主于身縁
  其所执亦浅狭故久而微削
  且熟觀义理久之自然精密未須如此桩定死法也
  燔外家司姓外祖早丗外曾祖复子一戴姓者戴死无
  子只一女舅氏为之服三年䘮且合葬祖茔祠之家庙
  屡禀之舅氏迁戴氏葬之它所改外祖合葬外【不是】祖
  母之侧除戴氏之享使其女主之量分产业使之备礼
  事今虽未行而朋旧多以为然续又思之【云云】
  初说甚善然亦有一句未是以河广之义推之可见又思
  以下则又过矣不共戴天谓父母见杀而其人不死者耳
  移之于此似非其伦若果如此则礼经何为而制服邪夫
  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则为
  之制礼以处其子而母不得与其祭焉其贬之亦明矣
  燔见朋友间多有増亲年以希恩霈者且悔之又恐兄
  弟间有坚欲陈乞者燔以为不若作一状子刺破乞备
  申省部照会方为坚决
  兄弟若𣣔陈乞但委曲为陈不可诬亲以欺其君之意足
  矣何必作此痕迹邪
  燔因与朋友论及冒贯赴试事以为岂可不攻独国秀
  以为不須攻幸一言以定众志
  不知要如何攻若只经官陈状乞泛行约束即不妨若指
  名告示聚众殴击则非所宜矣
  燔竊谓明德新民不是自巳一切事都做了后方去新
  民随所及所值而为之耳
  两语有病
  至善乃万理尽明各造其极然后为至
  至善是自然底道理如此说不得
  为善如尧舜文王之为圣汤武之为征伐周公之为臣
  孔子之为师伊尹之为志颜子之为学又谓至善在巳
  则为天命之性在事则为率性之道推之天下则为脩
  道之教此圣人之事也若学者则就教上寻求向上去
  到得极处皆只一般元无加损
  说得未是亦不須如此闲说
  知止能得燔尝谓洞然无蔽之谓知确然有实之谓得
  明则诚矣
  近之但语未莹
  知善之明也得身之诚也
  近之
  虑谓知之尤精而心思所值无不周悉
  是
  燔谓知止则志不惑乱而有定向志定则此心无扰而
  静心静则此身无适而不安心静身安则用自利事物
  之来不特能即事见埋又能先事为防如后甲三日后
  庚三日之云其于事之终始先后已至未然皆无遗鉴
  皆无失举矣如是而后为得其所止则可以谓之诚有
  是善而诚极是矣
  此假得之
  燔谓知则知其所当然虑则并极其未然
  知是闲时知得虑是到手后须要处置得是
  燔谓知止有明而未诚处得止则一一皆诚矣到得至
  诚田地上面更有变化不测在
  未须如此闲思想看文字且理会当处义理渐觉意味深
  长乃佳如此支离不济事也
  燔谓大学之意当持敬以养其所知之本格物以广其
  所知之端使吾心虚明洞彻举无不烛则是非当否各
  以呈露而至善所在自不容有所蔽矣周舜㢸以谓知
  止者非万理并皆昭彻然后谓之知止一事便有一理
  即其所知而求得其所止所谓能得者非是动容周旋
  各当其则一事得其所止如仁敬孝慈之類皆为至善
  若必以动容周旋当则言之则将使学者没世穷年无
  复可以知止而得其所止矣
  经之所言是学之等级然知有浅深得有大小存乎其人
  难以一概论也
  物有本末本末燔谓先后之中更有轻重本末之先后
  重始终之先后轻
  不须如此分别枉费心思道理又不如此无益而有害也
  燔谓注文于明明德于天下者之下似少自巳推之之
  意
  经文次序巳自详悉何用更说
  或问扵明明德于天下处只言诚意正心脩身而不及
  致知又益以亲亲长长而不及齐家治国平天下愿闻
  其指
  致知所以明之亲亲长长即齐家之大者
  平天下之事盖新民之极功则用益广而法宜益详今
  考传文则皆感发维持之意而不及乎它似未免乎略
  平天下章以絜矩推之而详言同货利公好恶之事其法
  可谓详矣何谓略耶
  大学传九章其家不可教竊疑可字当为能字
  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也可之与能彼此之词也若
  作家不能教则不词矣
  不周尽吾儒静以养其所知之本动以广其所知之端
  两者互进精密无遗故所见周尽而有以全其天然自
  有之中
  大概近之然亦未尽
  或问所谓诣其极而无馀随所诣无不尽燔谓诣其极
  犹渠成随所诣犹水随渠至
  譬喻未精然亦不須如此模冩
  程先生说学者之知道必如知虎者燔谓不待势法迫
  驱而自不能巳无所为而乐于为之者真知者也然知
  而习习而熟又精思而后浸得其真非一知即能洞彻
  也
  此亦以中人言之前巳略论之
  宋杰读书遇晓不得处即掉下再三读之竟不晓即置
  不复问不知其病何在
  其病在是
  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宋杰】
  人之过恶岂可轻论但黙观之而反诸巳或有未明则密
  以资于师友而勿暴于外可也
  论天地之所以高深【燔】
  天之外无穷而其中央空处有限天左旋而星拱极仰观
  可见四游之说则未可知然暦家之说乃以算数得之非
  凿空而言也若果有之亦与左旋拱北之说不相妨如虚
  空中一圆球自内而观之其坐向不动而常左旋自外而
  观之则又一面四游以薄四表而止也
  康节天地自相依附之说燔以为此说与周子太极图
  程子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之义一致非历家所能窥测
  康节之言大体固如是矣然暦家之说亦須考之方见其
  细密处如礼记月令䟽及晋天文志皆不可不读也【近见一书】
  【名天经只是近世人所作然類集古今言天者极为该备不知曾见之否】
  鬼神之所以幽𩔰上蔡云动而不已其神乎滞而有迹
  其鬼乎燔谓鬼虽为屈久而必散似无滞留于迹之理
  【云云】
  神显而鬼幽上蔡滞而有迹之语诚如所论其它大概亦
  是如此然夫子所以答季路之问者又所当思也
  小学注子事父母孙事祖父母同燔谓诸父诸母亲同
  服同而不及之者何哉
  诸父异宫非可以遍诣而定省之且若如此则将不得专
  乎事父母矣此爱敬之等差也
  程先生齐不容有思之说燔尝以为齐其不齐求与鬼
  神接一意所祭之亲乃所以致齐也祭义之言似未为
  失不知其意果如何
  祭义之言大概然尔伊川先生之言乃极至之论须就事
  上验之乃见其实
  程先生云致知之要当知至善之所在如父止于慈子
  止于孝之類燔谓物之大旨各有精要若泛求之殆亦
  徒为纷纷无所底止
  伊川先生所论格物功夫数条須通作一义看方见互相
  发明处如此一条須与求其所以奉养温清之法通看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李敬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