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林德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826
颗粒名称: 答林德久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0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林德久》
关键词: 林德久 朱熹

内容

所示疑义各附鄙说于其后近觉向来所论于本原上甚
  欠工夫间为福州学官作一说發此意欲写奉寄以斯远
  亟欲附家报未能办俟后便也中庸章句巳刻成尚欲脩
  一两处以或问未罢亦未欲出次第更一两月可了大抵
  日困应接不得专一工夫今又目盲尤费力尔不知天意
  如何且留得一隻眼了些文字以遗后来亦是一事今左
  目巳不可治而又颇侵右目矣
   伊川曰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而巳尝有孝悌来事
   亲从兄虽人之良能论性之体则仁义礼智所谓孝悌
   乃仁之发见者未知是否伊川所以谓仁主于爱爱莫
   大于爱亲
  伊川先生固曰仁性也孝悌用也此可见矣
   夫子温良恭俭逊伊川以为盛德光辉接见于人者也
  学圣人者其德性当如何涵养恐是持敬为先否
  持敬固是本原然亦须随事省察去其不如此者
   因不失其亲二程先生谓信恭因不失亲近于义礼横
   渠先生谓不失亲于可贱之人当从何说
  横渠得之但全章文意却微有病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伊川以为且为学者立下一
  法所以勉进后人横渠以为行着习察则皆圣人进德
  次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今读集注是其日用之间必
  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因其近似以自名所谓近
   似之说未能尽晓
  此三说未须理会只且就自巳分上㸃检
   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中庸皆以为诚之事初无节次以
   耳顺为不思而得不逾矩为不勉而中所谓不思不勉
   有十年工夫未知如何
  同上
   欲是圣人作用处否妄意圣人所谓从心所欲盖自志
  学至此则纯是义理心之所欲即道体流行自不逾乎
   天则庄老猖狂妄行蹈乎大方立脚处义理皆差彼所
   谓大方岂真法度也未知是否
  欲字分明圣人作用处却难晓如此解经转见迷昧矣猖
  狂妄行便是不依本分了
   上蔡曰圣人未尝无思故有所欲未尝放故不逾矩圣
   人之心澹如止水体用未尝相离竊意无思收与放恐
   是学者分上事
  上蔡语无病
   四十而不惑伊川曰明善之彻又曰言不惑则自诚敢
   问不惑巳至诚之地位否若横渠言不惑则于功用上
   见二说如何
  二先生之言未尝有异更宜玩索
   由诲汝知之乎窃意子路勇于进其于学问恐欠深濳
   密察之功故夫子诲之者如此上蔡谓死生之说鬼神
   之情状为学者当知千歳之远六合之外为学者所不
   必知死生鬼神之所以然非穷神知化者不足以与此
   夫子尝告之以未知生未能事人正子路从事于功用
   之间岂强其所未易知者恐非诲其务实之意
  不必如此说上蔡之说且以文意论之巳自不是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诸儒皆以为其心未必不仁志在于
   善而失其所习与若实之以君子之德虽巧令未为过
   竊意巧令者务恱于人失其本心甚矣若如诸说恐离
   心迹于二而容恱于外者曰吾心不如是也可乎
  诸说盖为鲜字所惑又为词欲巧令仪令色所牵皆以词
  害意之失故伊川先生直截说破云谓非仁也知巧言令
  色之非仁则知仁矣此足以破千载之谬矣
   伊川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处便是天德处未能尽何
   縁知性知天观诸先生议论皆谓尽心而后知性知天
   而先生尽心第一章以谓知性而后能尽心与诸先生
   议论不同如孟子教人皆从心上用功不知先自知性
   始当从何处实下工夫敢告指教
  以文势观之尽其心者知其性也言人之所以能尽其心
  者以其知其性故也盖尽心与存心不同存心即操存求
  放之事是学者初用力处尽心则穷理之至廓然贯通之
  谓所谓知性即穷理之事也须是穷理方能知性性之尽
  则能尽其心矣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若直字绝句则直仍论气之
  体若刚字绝句则直是养气矣二者未知孰是如杨遵
  道录伊川语与龟山语录嫌将一物养一物之说则直
  为绝句至常思之人心平气定不为私欲所诱气之本
  体觉广大不可屈一为私意所挠则便有歉所谓直养
   而无害者是全义理去私欲否
  以直养而无害即上文自反而缩之意人能集义则无不
  直而气浩然矣
   配义与道伊川谓以义理养成此气合义与道又云既
   生得此气语其体则与道合语其用则莫不是理义配
   义与道自养气者而言或自养而既成者也龟山谓气
   无声之可名故难言之也而以道义配之所以著名也
   一似气道义各为一物姑借此以明彼尔尹和靖谓其
  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其体则名曰道其用则名曰义
  学者能识之然后能养之则三者皆一事而气为之主
  两说未知如何集注谓合而有助之词亦未能尽晓并
  告开发
  集注说得分明更冝深考当见不敢曲从杨尹之意
   必有事焉而勿正二程多主于敬一说须当集义是承
   上文是集义所生者而言所谓必有事则积集众善工
  夫否
  孟子上下文无敬字只有义字程子是移将去敬字上说
  非孟子本意也集注亦可细玩
   有子以孝悌为仁之本孟子分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
   义主敬或主于事之宜也
  以宜为主而敬在其中
   故者以利为本故者谓其本如是也或是巳然之故也
  谓其本如是则自其禀受之初者观之若巳然之故则
   必待端绪著见而后可也伊川谓必求其故者只是欲
   顺而不害之谓所谓顺利者得非中庸率性之道而人
  为不得叅于其间耶又曰凡性之初未尝不以顺利为
  主则是性本顺利不待矫揉成就也此只就性之本而
  言也至觀顺𣏌柳之性与夫水无有不下两章则性本
  善凡所谓不善皆拂其本也伊川二说恐参合看而后
  全也如龟山以故为气质之性竊類庄子去智与故之
  言苏黄门亦有此说不知如何
  故者巳然之迹也如性之有仁义礼智不可得而见而恻
  隐羞恶恭敬是非则有巳然之迹矣然四者之发非有所
  矫揉而后成也非以利为本耶【杨苏之说皆非是苏之失尤甚此類须痛与辨析方】
  【见工夫】
   孟子论三圣独伊尹不言闻其风者亦不言其流弊如
   夷惠者何也岂以其乐尧舜之道于𤱶畒之中必待汤
   往聘之乃幡然而起行止近于圣之时也
  此恐亦偶然耳如所论者恐或亦有之也
   智圣一章自集大成也者以下旧见郷人陈先生说孟
   子教学者集大成门户故分智圣始终之事以示人谓
   其知有偏全则行亦有偏全必自致知而入也竊觀此
   章前言圣人之时后方兼明智圣始终之义独言孔子
   者恐为智圣功用而言也三子者或不足于知或知有
   所偏也如横渠谓圣者不勉而中不思而至似不特智
   之事也岂所谓智亦生而知之者否
  孟子此言固专为孔子而发然亦可见三子欠阙处及学
  者功夫次第不少说教学者以集大成门戸及圣人之功
  用而言也集大成乃圣贤地位极至处岂有门户之可言
  然其所谓知有偏全则行亦有偏全必自致知处而入则
  得之矣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程氏谓善亦性也恶
   亦不可不谓之性也若指上文气禀而言则如子越椒
   之生丗偶有之不应禀气赋形有善恶存焉若指下文
   水就下而言则若有可使为不善之意然浊水沙石非
   水本然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此语未晓所指
  此章性字说得最杂有是说本性者有是说气禀者其言
  水之下与水之清亦是两意须细分别耳
  生之谓性一章集注以知觉运动者言也仁义礼智性
  也尝观释氏之说止以知觉运动者为性今其徒之说
  亦有以是灵灵昭昭者为非者前此常被其惑今析性
   与气而言性之大本虽巳分晓更有疑处人赋气成形
   之后便有知觉所有知觉者自何而发端又死之后所
   谓知觉运动者随当与形气俱亡性之理则与天地古
   今周流而无间横渠所谓非有我之得私者而有形聚
   成物形溃反原之说如何释氏以谓觉性常存不受沉
   坠如其说诚有一物在造化之外老氏亦谓死而不亡
   至于圣人之于丧祭求诸幽漠如此其至者果有物无
   物耶
  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与形器查滓正作对也魂㳺魄降
  则亦随以亡矣横渠反原之说程子盖尝非之今东见录
  中不可以既反之气复为方伸之气此類有数条皆为此
  论发也䘮祭之礼是因其遗体之在此而致其爱敬以存
  之意思又别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谓人之才无有不善伊
   川谓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
   则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其说似与孟子相反或四端
  著见处是才或所以能充拓者为才也
  性既本善则才只可为善为气有不善故才有不善耳然
  孟子不论气之病集注言之详矣请更详之
   君子不谓性命一章上言不谓性也下言有性焉上下
   言性不同恐上是气质之性下是天地之性否横渠所
   谓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
   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本此意否
  以口之于味之属为性非专指气质盖以理之属于血气
  者而言如书之言人心也中庸章句序中巳详之可考
   大而化之之谓圣横渠谓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
   巳矣此则与易之拟议以成其变化同或说大犹有迹
   化无迹谓充实光辉者使泯然无形迹之可见竊疑与
  释氏销碍入空之说相似不知如何
  孟子说化字与易之变化不同后说得之然非销碍入空
  之谓更分别之自可见矣
  横渠曰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
  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横渠所谓性者恐兼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而言否所谓心者并人心道心言
  否
  非气无形无形则性善无所赋故凡言性者皆因气质而
  言但其中自有所赋之理尔人心道心亦非有两物也
   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用则谓之神其
  命于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脩道则谓之教孟子
  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
   上如在其左右大小大事而只曰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
   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巳与人至
   竊谓此假论至理彻上彻下本自完具初无天人㣲𩔰
   之间诚敬者所以体当是理者也一不诚敬则㡬扵无
   物矣其能贯通而无间此终始专在诚敬上着力是否
  此是因解干字干字即是天字遂推言许多名字只是一
  理而各有分别虽各有分别又𨚫只是一个实理诚者实
  理之谓也非论人当以诚敬体当是理也
   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
   理出则不是唯敬而无失最尽至竊谓此假论中之体
   直上直下无所偏倚发而中节虽谓之和而中之体固
   存所论出则不是者出谓发而不中节者否敬而无失
   持养于未发之前否
  出则不是盖谓发即便不可谓之中也且如喜而中节虽
  是中节便是倚于喜矣但在喜之中无过不及故谓之和
  耳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林德久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