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叶味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678
颗粒名称: 答叶味道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5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叶味道》
关键词: 叶味道 朱熹

内容

省闱想甚得意奏名必在前列但尚未见后场题目不知
  主司意郷如何要之得失巳有定分人徒自为扰扰耳改
  字不若只就旧名之为安
  揜如何要去天理中見得人欲人欲中見得天理二者
  敻然判別恐說同體不可亦恐無同行之理若曰心本
  為利却假以行與那真於為義者其迹相似如此說同
  行猶可今下天理人欲字似少分别未审是然否
  顷与钦夫商量此两句谓同行异情者是谓同体异用者
  非请更详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一章集注之说备矣寓看来一
  节密似一节志于道则心心念念惟在人伦日用之所
  当行者决不向利欲邉去其志定矣据于德如孝亲悌
  长等事皆吾所自得而行之者虑有照管不到时节当
  据守之而勿失则吾之所得者实矣依于仁则全其本
  心之德而不间于人欲之私生生之体自流行不息工
  夫至此亦云熟矣此三节自立脚大纲以至工夫精察
  如此志道即夫子志学处以等级次第言耳据德大略
  如贫而无謟富而无骄之類谓其能守也依仁如贫而
  乐富而好礼谓其不违仁也游于艺是行有馀力则以
  文未知此说通否
  此假看得好但所引贫富者不相似
  孝弟为仁之本章注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颜渊问仁
   章又谓仁者心之全德合二处推明其说未审当否心
   德则生道也盖天地以生物为心故人得之以为心者
   谓之仁其体则同天地而贯万物其理则綂万善而包
   四端论其名状则冲和温粹浑庞涵蓄常生生不死乃
   得谓之仁焉此即干之元在四时而为春者也以仁而
   主四者则随其地分发为羞恶为辞逊为是非莫不各
   当其所若不以仁为主而以别个为主则但见不相对
   副但见垂隔不顺且天地失其所以为主而人亦不得
   其所以生者矣此所以言仁专一心之德者岂不以其
   维纲管摄之妙乎敬爱之理只从孝弟上发明自孝弟
   而推原其本则惟有此理耳所谓以仁为孝弟之夲是
   也孝弟而广充其用则为仁民爱物之事所谓为仁以
   孝弟为本是也竊恐心之德以专言爱之理以偏言专
   言之夲则发为偏言之用偏言之用则合于专言之本
   不可以小大本末二之也自仁道之不明也人惟拘于
   气禀蔽于私欲则生道有息而天理不行否隔壅塞不
   能贯通如人疾病血气不运于四支则手足顽麻不知
   痛痒而医者亦谓之不仁人能有以体乎仁必其无一
   毫之私得以间其生生之体使之流行贯注无有不逹
   无有不遍然后为能全其心之德爱之理也此颜子之
   克巳仲弓之敬恕与圣人居处恭执事敬博3
   问近思等处正欲使工夫缜密也必磨洗荡涤其私使
   无一毫之留所以唤此仁使之充长条逹无不周遍则
   心德自全而仁斯在我矣伏乞严喻
  此假大意得之但爱之理未可以用言耳更味之久当浃
  洽自见得失也
  敬之一字初看似有两体一是主一无适心体常存无
   所走作之意一是遇事小心谨畏不敢慢易之意近看
  得遇事小心谨畏是心心念念常在这一事上无多岐
   之惑便有心广体胖之气象此非主一无适而何动而
   无二三之杂者主此一也静而无邪妄之念者亦主此
   一也主一盖兼动静而言静而无事惟主于往来岀入
   之息耳未审然否
  谓主一兼动静而言是也岀入之息此句不可晓
   寓一日访蕃叟先生因说孟子尽心知性处陈先生云
   人须是知得始得若不知得就事上做得些小济得甚
   事寓以为此说甚然陈先生问尽其心者作如何说寓
   对言心统性情会众理而妙万物者也心最难尽惟是
   知得性方能尽得心能尽其心者以知其性故也盖性
   者理之得于天而自然者也如君之仁父之慈子之孝
   以至于日用之所当为者皆有个根原来历处惟知之
   无一毫之不尽无一节之不极然后吾心之体至通至
   明无所蔽惑斯为尽其心矣陈先生以为不然乃言甚
   事不从心生只要尽得此心凡所存主凡所动作起居
   使合于理便是尽得此心此心既尽则自能知性如耳
   之聴正声目之视正色手足举动合礼皆是性寓云向
   所闻于先生长者与此不同耳目手足只是形耳目手
   足之所以能如此者方是性陈先生曰某之所以与朱
   丈不同者正以此耳公下稍自知某说为是某之用意
   不同恐难猝合寓所闻如此未得其精但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一句尽上一个者字下应一个也字不知语脉
   当如何说寓之所对不畔尊旨否
  此假论得甚好但恐下稍不长进则反见彼说为是耳今
  日正好着力也
   寓向在道院问亲迎礼先生言亲迎以来从温公妇入
   门以后从伊川云庙见不必候三月只迟之半月亦可
   盖少存古人重配着代之义今妇人入门即庙见盖举
   丗行之近见郷里诸贤颇信左氏先配后祖之说岂后
   丗纷纷之言不足据莫若从古为正否
  永嘉有仪礼之学合见得此事是非左氏固难尽信然其
  后说亲迎处亦有布几筵告庙而来之说恐所谓后祖者
  讥其失此礼耳
  礼支子不祭祭必告宗子然诸子之嫡子有是袭爵其
   次子始立宗大夫士以嫡子为宗所以上承祖宗之重
   下垂百代之传而不敢少慢者后丗礼教不明人家多
   以异姓为后寓所见郷里有一人家兄弟二人其兄早
   亡无后遂立异姓为后后来弟却有子及举行祭礼异
   姓子既为嫡主与凡题主及祝版皆用其名若论宗法
   祭惟宗子主之其他支子但得预其祭而巳今异姓为
   后者既非祖宗气血所传乃欲以为宗子而专主其祭
   乎寓意欲以从弟之长者共主其祭事亦同著名行礼
   庶几祖先之灵或歆享之不知可以义起否伏乞裁教
  立异姓为后此固今人之失今亦难以追正但预祭之时
  尽吾孝敬之诚心可也
   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此古人因变而变常为得情性
   之正然先王制礼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必情与文称乃
   为得宜寓恐吊䘮之日不饮酒食肉可以施于有服之
   亲或情分之厚者若吊泛常之人只当于行吊之时不
   饮酒食肉吊毕则复常既与死者平时分踈但则少变
   平日以存古意可也未审尊意以为然否
  有服则不但吊日不饮酒食肉矣其他则视情分之厚薄
  可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叶味道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