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673
颗粒名称: 答陈器之【问玉山讲义】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3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陈器之》
关键词: 陈器之 朱熹

内容

性是太极浑然之体本不可以名字言但其中含具万理
  而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孔门未尝备言
  至孟子而始备言之者盖孔子时性善之理素明虽不详
  著其条而说自具至孟子时异端蜂起往往以性为不善
  孟子惧是理之不明而思有以明之苟但曰浑然全体则
  恐其如无星之秤无寸之尺终不足以晓天下于是别而
  言之界为四破而四端之说于是而立盖四端之未发也
  虽寂然不动而其中自有条理自有间架不是儱侗都无
  一物所以外边才感中间便应如赤子入井之事感则仁
  之理便应而恻隱之心于是乎形如过庙过朝之事感则
  礼之理便应而恭敬之心于是乎形盖由其中间众理浑
  具各各分明故外邉所遇随感而应所以四端之发各有
  面貌之不同是以孟子析而为四以示学者使知浑然全
  体之中而粲然有条若此则性之善可知矣然四端之未
  发也所谓浑然全体无声臭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何以
  知其粲然有条如此盖是理之可验乃依然就他发处验
  得凡物必有本根性之理虽无形而端的之发最可验故
  由其恻隐所以必知其有仁由其羞恶所以必知其有义
  由其恭敬所以必知其有礼由其是非所以必知其有智
  使其本无是理于内则何以有是端于外由其有是端于
  外所以必知有是理于内而不可诬也故孟子言乃若其
  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是则孟子之言性善盖亦
  溯其情而逆知之耳仁义礼智既知得界限分晓又须知
  四者之中仁义是个对立底關键盖仁仁也而礼则仁之
  著义义也而智则义之藏犹春夏秋冬虽为四时然春夏
  皆阳之属也秋冬皆阴之属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知天地之道
  不两则不能以立故端虽有四而立之者则两耳仁义虽
  对立而成两然仁实贯通乎四者之中盖偏言则一事专
  言则包四者故仁者仁之本体礼者仁之节文义者仁之
  断制智者仁之分别犹春夏秋冬虽不同而同出乎春春
  则春之生也夏则春之长也秋则春之成也冬则春之藏
  也自四而两自两而一则綂之有宗会之有元矣故曰五
  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是天地之理固然也仁包四端而
  智居四端之末者盖冬者藏也所以始万物而终万物者
  也智有藏之义焉有终始之义焉则恻隱羞恶恭敬是三
  者皆有可为之事而智则无事可为但分别其为是为非
  尔是以谓之藏也又恻隱羞恶恭敬皆是一面底道理而
  是非则有两面既别其所是又别其所非是终始万物之
  象故仁为四端之首而智则能成始能成终犹元气虽四
  德之长然元不生于元而生于贞盖由天地之化不翕聚
  则不能发散理固然也仁智交际之间乃万化之机轴此
  理循环不穷吻合无间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者
  比也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陈器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