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陈安卿【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630
颗粒名称: 答陈安卿【淳】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10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陈安卿》
关键词: 陈安卿 朱熹

内容

仁字近看未审认得意是否请质诸明训之下夫仁者
  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生所得以为心者其体则通天地
  而贯万物其理则包四端而统万善盖专一心之全德
  而为性情之主即所谓乾坤之元者也故于此语其名
  义则以其冲融㴠育温粹浑厚常生生而不死因谓之
  仁人惟巳私蔽之是以生道息而天理隔遂顽然不识
  痛痒而为忍人人之所以体乎仁者必此身私欲净尽
  廓然无以蔽其所得天地生物之体其中真诚恳恻蔼
  然万物之春意常存彻表彻里彻巨彻细彻终彻始浑
  是天理流行无一处不匝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贯如
  一元之气流行无间断乃可以当浑然之全体而无愧
  若一处稍有病痛一㣲细事照管不到一顷刻稍有间
  断则此意便私私意行而生道息理便不流通便是顽
  麻绝爱处乌得浑全是仁如人之一身浑是血气周流
  便是纯无病人才一指血脉不到便是顽麻不仁处颜
  子三月不违仁三月之后则㣲有少违然当下便觉融
  化依然复不见其违焉竊意三月之内浑是中心安仁
  底气象三月之后便是勉而中否
  中后又不须勉但久则又不免于有违耳
  志学是于斯道方识得大纲大体其心一直向乎此以
  求之视聽寝食讲论思索无时不念念在此更不参差
  挿杂转虑却顾迟回于天理人欲之间而不决此即格
  物致知用工处也立是于大纲大体巳把得定确然有
  主于中持之坚守之固而不为外物所迁夺此即诚意
  正心脩身用工处也不惑是于大纲大体中又极节目
  纎悉皆昭晰明彻灼然真知其蕴而无一理之或疑矣
  此即物格处也知天命是又緫其精粗大小根原所自
  来处全体郭然洞明而会万理于一本矣此即知至处
  也耳顺是我与理一彻表彻里无间隔违逆声才入心
  便通不待吾有以聽于彼凡入吾闻者无非至理精义
  此又物格知至之熟处也从心则心体浑沦是义理如
  一团光润良玉如百錬明莹精金至是则非由我矣凡
  有动皆随心之所之行便行止便止喜便喜怒便怒恻
  隐便恻隱羞恶便羞恶无不从容大道上行而莫非凖
  绳规矩之至绝不容一毫有我于其间此又意诚心正
  身修之熟处也不审如此分别得否
  立是物格知至而意诚心正之效不止是用工处不惑知
  命是意诚心正而所知日进不巳之验以至耳顺则所知
  又至极而精熟矣馀则来说得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据其妻太叔事亦大节目处悖理
  伤义如此其他更不足道矣孔子却不没其善而许以
  好学下问何也恐此句直就问谥处说当时人作此谥
  其本意所取者在此故特因其说而言之亦姑语其大
  概而已非羙其有是善而许之否
  此章固因论谥而发然人有一善之可称圣人亦必取之
  此天地之量也
  陈文子弃马十乘章集注云去之它国不能审度轻重
  而卒反于齐焉轻重字何所指而言之恐重只是去他
  国不能请方伯连帅以讨崔子之罪而轻又不能终守
  其自㓗之节乃恋恋复反其故居云
  陈文子以崔子弑君而去齐可也它邦未有是事乃以为
  犹崔子而去之所谓不审轻重者此也
  再斯可矣只是就季文子身上行事处说在学者穷索
  理义则思之思之而又思之愈精而愈精岂可以数限
  而君子物格知至者万事透彻事物之来定则则
  从以应之亦岂待临时方致其思不审此语只是文
  子事抑众人通法皆当以再为可耶不容有越思耶而
  程子又何故只就为恶一邉说也
  物格知至者应物虽从容然临事岂可不思况未至此又
  岂可不熟思耶故以再思为众人之通法盖至此则思巳
  熟而事可决过则惑矣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有人实无憾朋友之心但于日
  间合用之物贫无财置之也艰故或敝则阙其用亦不
  能恝然忘情于是物而不为之叹惜不审此于无憾意
  有妨否
  虽无憾于朋友而眷眷不能忘情于已敝之物亦非贤逹
  之心也
  可也简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上句可使南面亦
  有可字此可字乃实许之与下可字意不同不审以何
  别
  可字单称与下文有所指者不同
  不如乐之者此乐字与颜子之乐意思差异否
  较其大㮣亦不争多但此乐之者之字是指物而言是有
  得乎此道从而乐之也犹乐斯二者之乐乐循理之乐如
  颜子之乐又较深是安其所得后与万物为一㤗然无所
  窒碍非有物可玩而乐之也
  发愤忘食是始者着力去求之时乐以忘忧是后来有
  得而安之时二者先后自不同而气象亦自不相并按
  集注意是二者齐着力到老如何是二者之辩处恐在
  学者于此有先后之截而圣人生知安行彻始彻终浑
  是如此将那个截做先将那个截做后但以其序而言
  则且如是分别否抑尝玩味此章三句固是谦已勉人
  如此然亦可见圣人之心别无它从生至死全浑沦在
  义理中相与周流不少离而身世事物之念皆洒然不
  凝于胸次也不审是否
  忘食忘忧是逐事上说一愤一乐循环代至非谓终身只
  此一愤一乐也逐事上说故可遂言不知老之将至而为
  圣人之谦辞若作终身说则愤短乐长不可并连下句而
  亦不见圣人自贬之意矣来喻未然而集注亦未尽也
  子食于有䘮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盖
  胷中和乐然后于食能甘羙而饫饱临乎哀戚之地此
  心为之感动而吾之哀乐亦兴然于食盖不下咽矣岂
  能甘羙而饫饱也哭者哀之至吊死而至于哭必其情
  之厚者非寻常行吊比也其思感伤悴中情之所形必
  不能顿然遽释于一哭之退而便歌乐此二者皆天理
  自然而然真情自有所不忍处而非人所强为者圣人
  但由天理行顺之而不逆耳是谓情性之正本中而逹
  和而仁之所以流行者也然质之日用间则此事更有
  曲折如临乎有丧者之侧主人固留饮或辞之不得或
  与长者同行长者留则少者有不得而辞者辞以实则
  形主人之非礼辞以疾则伪难揜力辞而峻拒则又恐
  咈情而近于硁硁之信果不知如何为当其有情轻不
  至于哭但以寻常行吊者恐亦不能终食之间不化或
  感物而笑乐或燕会于它所与夫送人之葬而与饮胙
  燕宾等類不审有妨无妨如何若谢氏此章之说其末
  意恐施于情厚而当哭者则未稳否
  圣人情性之正当于哀未遽忘处看谢氏乃以忘处为正
  岂习忘养生之馀习耶闻韶忘味之说亦然恐皆过矣所
  喻行吊而遇酒食此须力辞必不得巳而留亦须数辞先
  起不可醉饱
  程子曰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又谓命为中人设
  上智更不言命然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又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又曰公伯寮其
  如命何皆断以命而安之之辞何也命遇之说望为剖
  示
  三语皆必其不能为害之词与不得巳而聽命以自安者
  不同也
  伯夷何以只知有父命而不知有天伦叔齐何以只知
  有天伦而不知有父命恐是在伯夷则其兄弟系于已
  而父命系于公以二者权之则父命为尊而兄弟为卑
  在叔齐则其父子系于已而天伦系于公以二者权之
  则天伦为重而父子为轻否
  以天下之公义裁之则天伦重而父命轻以人子之分言
  之则又不可分轻重但各认取自家不利便处退一歩便
  是伯夷叔齐得之矣胡氏春秋后有谨始例说得好
  子路请祷集注举士䘮礼疾病行祷五祀程子曰祷者
  悔过迁善以祈神之祐也范氏亦曰子之于父臣之于
  君有疾而祷礼之常也然世俗才疾病则靡神不祷靡
  祀不脩此乃烛理不明而惑于淫怪不知死生有命在
  天彼沉魂滞魄安能寿之而安能夭之是特郷闾庸夫
  庸妇鄙陋之见耳今子路如此举而诸家如此说则亦
  有此理而或可为之耶
  疾病行祷者臣子之于君父各祷于其所当祭士则五祀
  是也子路所欲祷必非淫祀但不当请耳故孔子不以为
  非而但言不必祷之意
  圣人忧世觉民之心终其身至死而不忘耶抑当忧世
  觉民非其时此意亦尝在怀但不戚戚發露也若终其
  身常不忘则不见圣人胸中休休焉和乐处若时或恬
  然不戚戚發露则又不见圣人于斯人其心相關甚切
  处若忧世之心与和乐之心并行而不悖则二者气象
  又为何如
  圣人之心乐天知命者其常也忧世之心则有感而后见
  耳
  君子于其所当怒者正其盛怒之时忽有当喜事来则
  如何应将应怒了而后应喜耶抑中间且辍怒而应喜
  喜了又结斷所怒之事耶抑当权其轻重也
  喜怒迭至固有轻重然皆自然而应不暇权也但有所养
  则其所应之分数缓急不失轻重之宜耳
  先生尝说善人不足任道狷者刚介有守有骨肋做得
  事如曾子孟子皆过于刚如文帝是善人只循循自守
  武帝有狷底气象足以大有为又尝说孟子比原宪则
  宪狷介谨守有馀然不足以任道孟子便担当做得事
  其说狷字意不同何也
  狂者志高可以有为狷者志㓗有所不为而可以有守汉
  武帝不是狷恐听之不审也武帝近狂然又不纯一不足
  言也
  为善则福报为恶则祸报其应一一不差者是其理必
  如此抑气類相感自如此耶
  善恶各以气類相感而得其应便是理合如此
  淳向者道院中常问未發之前是静而静中有动意否
  先生答谓不是静中有动意是有动之理淳彼时不及
  细审后来思之心本是个活物未發之前虽是静亦常
  惺在这里惺便道理在便是大本处故谓之有动之理
  然既是常惺不恁地瞑然不省则谓之有动意亦岂不
  可耶而先生却嫌意字何也恐意字便是已發否抑此
  字无害而淳听之误也凡看精微处恐易差更望示教
  未动而能动者理也未动而欲动者意也
  人心是个灵底物如日间未应接之前固是寂然未發
  中固常恁地惺不恁瞑然不省若夜间有夣之时亦是
  此心之巳动犹昼之有思如其不夣未觉正当大寐之
  时此时谓之寂然未發则全沉沉瞑瞑万事不知不省
  与木石盖无异与死相去亦无㡬不可谓寂然未發不
  知此时心体何所安存所谓灵底何所寄寓圣人与常
  人于此时所以异者如何而学者工夫此时又以何为
  验也
  寤寐者心之动静也有思无思者又动中之动静也有夣
  无夣者又静中之动静也但寤阳而寐阴寤清而寐浊寤
  有主而寐无主故寂然感通之妙必于寤而言之
  昏礼用命服程子常论之矣然以得为恱言之恐渉于
  以利言也若其意在于为恱则终是令人有怍容不审
  于礼果合如何淳正月欲行亲迎欲只用冠帶如何
  昏礼用命服乃是古礼如士乘墨车而执雁皆大夫之礼
  也冠帶只是燕服非所以重正昏礼不若从古之为正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陈安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