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潘恭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252
颗粒名称: 答潘恭叔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5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潘恭叔》
关键词: 潘恭叔 朱熹

内容

友恭竊谓性命主理而言德气主身而言性命之理得
  之于身者德也而其梏亡䧟溺之者气也盖德无不善
  而气则有偏善所以成性立命而气偏则隔之耳两端
  之在身相为消长随其多寡迭为胜负德不胜气是无
  以胜其偏偏日以胜而善日以微则是性命之理反乱
  于气矣故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是有以胜其
  偏善日以充而偏日以化则是性命之理不外于德矣
  故曰德胜其气性命于德未知是否
  气亦有纯有驳不得专以梏亡䧟溺为言但德不胜气则
  其善者亦出于血气之禀耳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可以践形先生谓践言践
  约之践反复䌷绎极觉有味竊谓有是性则有是形色
  单举形色则天性固在其中矣故曰形色天性故孟子
  言圣人不曰尽性而曰践形也践形云者犹言爽厥子
  不愆于素云耳曾子全而归之曰启予足启予手亦此
  意盖几于践矣学者主忠信所以求夫践也一息不存
  则非践矣游氏之说比杨氏为密曰形者性之质曰能
  尽其性则践形而无愧又曰未能尽性则于质有所不
  充如此發明固好但终不若程先生充人之形为的也
  盖尽性乃能践形在性则言尽在形则言践其实一也
  如引反身而诚之说及岂不慊于形哉之论则亦本程
  先生之意矣杨氏指形色为物指天性为则固佳如谓
  践形体性恐未善尹氏引程先生之说盖亦充人之形
  之意也不知此语见于何书先生之说皆善但其间微
  有踈密妄意如此乞赐批诲
  学者求至于可以践形之功非但主忠信一事而巳非践
  语亦未莹盖曰形有所不践云耳尽性然后可以践形今
  曰尽性乃能践形亦未莹
  先生曰忠信一理但所从言之异耳友恭窃谓忠信一
  理而于巳言忠于物言信者尽巳则主心而言物则主
  理而言故尽已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虽内外之不
  同要之皆诚于我耳
  心理不可以彼巳分以理为事可也循物无违非谓循物
  之理但言此物则循于此物之实而无所违则是所谓信
  耳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先生曰侃侃刚直之貌二子刚直
  之象无显言者以论语考之妄意冉有自谓非不恱子
  之道力不足也有以见其不肯掩覆不敢欺隐为子华
  请粟夫子与之釡请益与之𢈔不满其意便往自与粟
  五秉至于子贡因叔孙武叔毁夫子便曰人虽欲自绝
  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子答问友曰不
  可即止毋自辱焉意者子贡平日多直巳见因其质而
  语之凡此恐帶刚直之象恐别有所据
  侃侃只是比之訚訚者微有發露显著气象便是涵养未
  甚深厚处
  先生所云子张子贡气质虽为未化亦不可谓全未化
  此语亦是似此立语渐觉有病耳友恭竊谓学者气质
  苟未至于圣人皆不可以言化以二子进工之久殆曰
  变而未巳者然尚当用力则未可谓之化也
  变化气质之化与大而化之之化不同
  或问程子以薄昭之言证桓公之为兄信乎曰荀卿尝谓
  桓公杀兄以争国而其言固在薄昭之前矣盖亦未有以
  知其必然但孔子之于管仲不复论其所处之义而独称
  其所就之功耳盖管仲之为人以义责之则有不可胜责
  者亦不可以复立于名教之中以功取之则其功所以及
  人者未可以遽贬而绝之也是以置其所不胜责者而独
  以其不可贬者称之称之固若与之而其所置而不论者
  又若将有时而论之也夫若将有时而论之则其所以为
  存万世之防者亦不可不谓之切至耳矣盖圣人之心至
  明至公人之功罪得失固无所逃于其间而其抑扬取舍
  之际亦未尝有所偏胜而相掩也非可与权者其孰能知
  之曰然则程子非与曰彼于圣人之所存而不论者曲加
  意焉其所以微显阐幽建立民彛之意至深远矣学者当
  熟考而深求之未可以率然议也
  友恭竊详二子之问子路曰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
  乎以召忽对管仲言之是以召忽之死为是以疑仲不
  死难为非故以为未仁也子贡曰不能死又相之既言
  不能死复继以又相之是疑仲不特不能死而又事杀
  其主之人故亦以为非仁也意者子路以仲为当死而
  不当生而子贡则并以为设使可生桓公亦不当事而
  俱有未仁之问也殊不知仲同紏谋则虽有可死之道
  而桓乃当立则无不可事之理盖仲虽紏之傅然非紏
  之臣乃齐之臣也桓公当立则桓乃吾君所当事也但
  仲之罪乃在于不能諌紏之争而反辅紏之争耳是其
  不死殆知前日之争为不义而非求生之比也桓公舍
  其罪而用之则名不正而事正亦非反复不忠之比也
  故夫子答子路为未仁之问则称九合之功曰如其仁
  以为不死之未仁不如九合之仁也夫以九合之仁过
  于不死之未仁则夫子之意未直以不死为非可知矣
  答子贡不死又相桓为非仁之问则复称其功又辨其
  不死而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自经于沟渎而莫之
  知曰岂若云者是又以仲之不死过于死也是夫子之
  意皆以不死相桓为可而不以其所处为非也故旧日
  读此一章以程先生之说为正以桓公为兄子紏为弟
  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改过二子不仁之问正
  疑其所处之非而夫子答之乃论其所处之义而非专
  取其所就之功也今伏读先生之说恍然自失玩味累
  日迄未有得区区之意竊谓若从荀卿之说则桓公为
  杀兄管仲为事仇是仲不可复立于名教之中圣人当
  明辨之以存万世之防可也舍二子之所问而旁及其
  所就之功毋乃以功而揜义乎使二子问仲之功夫子
  置其所处之义而以不可贬者称之可也今所问者不
  答而所答者非问则是略其义而取其功也且不明以
  辨二子之问而阴以存万世之防当其时而不论而将
  有时而论之几于不切而谓之切至何也薄昭之言虽
  未知其必然然以圣人取之之意则妄意谓桓公非杀
  兄管仲非事仇可也此论甚善向吕子约亦来辨之然
  不若来喻之详也但管仲之意未必不出于求生但其
  时义尚有可生之道未至于害仁耳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潘恭叔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