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吕子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2151
颗粒名称: 答吕子约
其他题名: 书【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4
摘要: 朱熹所作书《答吕子约》
关键词: 吕子约 朱熹

内容

时复思绎之义如何长沙说中谓䌷绎其端绪又何也
   又时习专以思绎为训又何也
  凡言学多指讲论诵读言之故以习为思绎长沙说不记
  云何䌷绎端绪亦苦无异义也
  斈即行也所谓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意必有在
  中庸言博学又言笃行则学与行自是两事
   说乐之分如何所谓说在心政孟子理义恱我心犹刍
   豢恱我口之意但所谓乐主发散在外朋友之乐盖亦
   实见其可乐但此说为发舒耳谓之主发散在外愿明
   其说
  谓之发散在外即是由中而出但乐字之义主扵发散在
  外而得名耳
   谢氏时习朋来不愠一章意脉似与本章之旨不贯所
   谓不必同堂合席谓之朋则扵朋来而乐之意似不切
   所谓知我者希则我贵既以不知者希为贵则亦与人
   不知而愠者相去只一间耳非所谓不见是而无闷者
   也
  谢氏说多類此大抵过扵髙远也
   孝弟为仁之本程子谢氏之旨如何程子谓孝弟行扵
   家而后仁爱及扵物盖以本立而道生也谢氏谓知此
   心则知仁盖以自是而仁可见是固然也却恐非为仁
   自孝弟始之意
  只当从程子说近年论者多欲设为机械以求知仁其原
  盖出扵谢氏且若如其说则其事亲从兄之际心亦不专
  扵所事矣
   明道论孝弟本其所以生乃为仁之本而又论守身守
   之本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乃诚孝也推此可以知为
   仁之本此意如何
  明道因论事亲又推本守身之意以明必如此然后为能
  事其亲乃所谓孝子成身之义
   其为人也孝弟自然和顺慈祥岂复萌犯上之心况扵
   为逆理乱常之事乎此盖深言孝弟之为顺德而人道
   之根柢也自是而积习著察则为仁之道自然周溥充
   大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㓜吾㓜以及人之㓜而非
   过情违道之小仁也故曰本立而道生而又赞之曰孝
   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若夫仁民而推亲亲固曰无本
   然所谓仁民者亦必有甚不仁者矣
  自仁民而推亲亲本不足辨然亦不必言必有甚不仁者
   巧令鲜仁尹氏之说为完程子直指为非仁何也详考
   程子辞意盖直指脩饰之为非仁欲学者深知乎仁与
   不仁之分故他有所未暇论也昨领来喻谓程子如此
   直截说破恐是此意否
  程子固是直指脩饰之为非仁而圣人本意初亦不兼持
  养者而为言也但圣人辞气舒缓程子恐人不会更向巧
  令中求其少有之仁故如此直说破耳
  曾子之三省忠信而巳而不及传不习乎一语何也前
   虽求教谓巳兼释之今却未晓
  程子说传不习乎是不习而传与人是亦欺人之事故以
  忠信举三省此句湏更思之与谢氏孰长
   入孝出弟谨行信言泛爱亲仁盖为弟为子日用出入
   之实职旷此而徒区区扵文义章句间抑末也程子谓
   非为巳之学意盖如此然必曰学文者诚以未能著察
   而品节等差重轻缓急不得其宜则或有所害以此见
   周伯忱之说甚当谢氏尽孝尽弟以及乎亲仁成已至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则看得学文颇轻而说得入孝出
   弟之類一节便做成德似非本旨意
  脩弟子之职固所以为巳然博学扵文以明义理之归亦
  为巳也洪庆善说未有馀力而学文则文㓕其质有馀力
  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此意亦好
   道千乘之国政与道之以德道之以政之道同道犹导
   也与齐治之义别敬事而信以下或以为五者或以为
   三者当从何说程子释此章谓今之诸侯能如是足以
   保其国矣非小乎此也政以今之诸侯所以导其国者
   不能如是也然否
  分别道齐二字甚善此章当为五事然先后相因不可相
  无则亦一事而巳程子之言固非小此盖以其略故其言
  之若不足耳
   程子谓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又谓仁是性也孝弟
   是用也因此得求仁之方要湏是从克巳入程子论季
   路颜渊言志一段可见盖喜怒好恶之偏顷刻胡越霄
   壌之判如何得气脉通贯本末连属毎觉扵至亲上尚
  有物我处多况扵他人乎直湏是由身至家由家至外
  检察消磨渐渐融通则庶乎仁矣前軰谓公近仁爱属
   仁而鲁论所谓巳欲立逹而立人逹人为仁之方而孟
   子所谓仁者如射正巳而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已反求
   诸巳如此之類皆是欲人之求仁当自克治巳私而入
   学者但当扵此下手耳向者所谓以万善之先名仁诚
   不亲切
  论性则以仁为本此只是泛说论义理则性中只有仁义
  礼智而孝弟本出扵仁论为仁之功夫则孝弟是仁中之
  最紧切处当务此以立本而仁道生也来喻虽善然非程
  子立言之本意也
   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其分如何又谓忠天道也其
   与尽心之义同否
  一心之谓诚专以体言尽心之谓忠是当体之用忠天道
  也对恕推巳而言正指尽心之义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吕子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