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钦夫论仁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1523
颗粒名称: 答张钦夫论仁说
其他题名: 书【汪张吕刘问答】
分类号: I269.6
页数: 6
摘要: 朱熹所作書《答张钦夫论仁说》
关键词: 张栻 朱熹

内容

天地以生物为心此语恐未安
  熹窃谓此语恐未有病盖天地之间品物万形各有所事
  惟天确然于上地隤然于下一无所为只以生物为事故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而程子亦曰天只是以生为道其
  论复见天地之心又以动之端言之其理亦巳明矣然所
  谓以生为道者亦非谓将生来做道也凡若此類恐当且
  认正意而不以文害词焉则辨诘不烦而所论之本指得
  矣
   不忍之心可以包四者乎
  熹谓孟子论四端自首章至孺子入井皆只是发明不忍
  之心一端而巳初无义礼智之心也至其下文乃云无四
  者之心非人也此可见不忍之心足以包夫四端矣盖仁
  包四德故其用亦如此前说之失但不曾分得体用若谓
  不忍之心不足以包四端则非也今巳改正
  
   仁专言则其体无不善而巳对义礼智而言其发见则
   为不忍之心也大抵天地之心粹然至善而人得之故
   谓之仁仁之为道无一物之不体故其爱无所不周焉
  熹详味此言恐说仁字不著而以义礼智与不忍之心均
  为发见恐亦未安盖人生而静四德具焉曰仁曰义曰礼
  曰智皆根于心而未發所谓理也性之德也及其發见则
  仁者恻隱义者羞恶礼者恭敬智者是非各因其体以见
  其本所谓情也性之发也是皆人性之所以为善者也但
  仁乃天地生物之心而在人者故特为众善之长虽列于
  四者之目而四者不能外焉易传所谓专言之则包四者
  亦是正指生物之心而言非别有包四者之仁而又别有
  主一事之仁也惟是即此一事便包四者此则仁之所以
  为妙也今欲极言仁字而不本于此乃概以至善目之则
  是但知仁之为善而不知其为善之长也却于巳发见处
  方下爱字则是但知巳发之为爱而不知未发之爱之为
  仁也又以不忍之心与义礼智均为发见则是但知仁之
  为性而不知义礼智之亦为性也又谓仁之为道无所不
  体而不本诸天地生物之心则是但知仁之无所不体而
  不知仁之所以无所不体也凡此皆愚意所未安更乞详
  之复以见教
   程子之所诃正谓以爱名仁者
  熹按程子曰仁性也爱情也岂可便以爱为仁此正谓不
  
  可认情为性耳非谓仁之性不发于爱之情而爱之情不
  本于仁之性也熹前说以爱之发对爱之理而言正分别
  性情之异处其意最为精密而来谕每以爱名仁见病下
  章又云若专以爱命仁乃是指其用而遗其体言其情而
  略其性则其察之亦不审矣盖所谓爱之理者是乃指其
  体性而言且见性情体用各有所主而不相离之妙与所
  谓遗体而略性者正相南北请更详之
   元之为义不专主于生
  熹窃详此语恐有大病请观诸天地而以易彖文言程传
  反复求之当见其意若必以此言为是则宜其不知所以
  为善之长之说矣此乃义理根源不容有毫釐之差窃意
  髙明非不知此特命辞之未善尔
   孟子虽言仁者无所不爱而继之以急亲贤之为务其
   差等未尝不明
  熹按仁但主爱若其等差乃义之事仁义虽不相离然其
  用则各有主而不可乱也若以一仁包之则义与礼智皆
  无所用矣而可乎哉【无所不爱四字今亦改去】
   又论仁说
  昨承开谕仁说之病似于鄙意未安即巳条具请教矣再
  领書诲亦巳具暁然大抵不出熹所论也请复因而申之
  谨按程子言仁本末甚备今撮其大要不过数言盖曰仁
  者生之性也而爱其情也孝悌其用也公者所以体仁犹
  
  言克巳复礼为仁也学者于前三言者可以识仁之名义
  于后一言者可以知其用力之方矣今不深考其本末指
  意之所在但见其分别性情之异便谓爱之与仁了无干
  渉见其以公为近仁便谓直指仁体最为深功殊不知仁
  乃性之德而爱之本因其性之有仁是以其情能爱【义礼智亦】
  【性之德也义恶之本礼逊之本智知之本因性有义故情能恶因性有礼故情能逊因性有智故情能知亦若此尔】
  但或蔽于有我之私则不能尽其体用之妙惟克巳复礼
  廓然大公然后此体浑全此用昭著动静本末血脉贯通
  尔程子之言意盖如此非谓爱之与仁了无干渉也【此说前書】
  【言之巳详今请复以两言决之如熹之说则性发为情情根于性未有无性之情无情之性各为一物而不相管摄】
  【二说得失此亦可见】非谓公之一字便是直指仁体也【细观来喻所谓公天下而】
  【无物我之私则其爱无不溥矣不知此两句甚处是直指仁体处若以爱无不溥为仁之体则䧟于以情为性之失】
  【髙明之见必不至此若以公天下而无物我之私便为仁体则恐所谓公者漠然无情但如虚空木石虽其同体之】
  【物尚不能有以相爱况能无所不溥乎然则此两句中初未尝有一字说著仁体须知仁是本有之性生物之心惟】
  【公为能体之非因公而后有也放曰公而以人体之故为仁细看此语却是人字里面带得仁字过来】由汉
  以来以爱言仁之弊正为不察性情之辨而遂以情为性
  尔今欲矫其㢢反使仁字汎然无所归宿而性情遂至于
  不相可谓矫枉过直是亦枉而巳矣其弊将使学者终
  日言仁而实未尝识其名义且又并与天地之心性情之
  德而昧焉窃谓程子之意必不如此是以敢详陈之伏惟
  采察
   又论仁说
  
  熹再读别纸所示三条窃意髙明虽巳灼知旧说之非而
  此所论者差之毫忽之间或亦未必深察也谨复论之伏
  幸裁聽广仲引孟子先知先觉以明上蔡心有知觉之说
  巳自不伦其谓知此觉此亦未知指何为说要之大本既
  差勿论可也今观所示乃直以此为仁则是以知此〓此
  为知仁觉仁也仁本吾心之德又将谁使知之而觉之耶
  若据孟子本文则程子释之巳详矣曰知是知此事【如此事当】
  【如此也】觉是觉此理【知此事之所以当如此之理也】意巳分明不必更求玄
  妙且其意与上蔡之意亦初无干渉也上蔡所谓知觉正
  谓知寒暖饱饥之類尔推而至于酬酢佑神亦只是此知
  觉无别物也但所用有小大尔然此亦只是智之发用处
  但惟仁者为能兼之故谓仁者心有知觉则可谓心有知
  觉谓之仁则不可盖仁者心有知觉乃以仁包四者之用
  而言犹云仁者知所羞恶辞让云尔若曰心有知觉谓之
  仁则仁之所以得名初不为此也今不究其所以得名之
  故乃指其所兼者便为仁体正如言仁者必有勇有德者
  必有言岂可遂以勇为仁言为德哉今伯逢必欲以觉为
  仁尊兄既非之矣至于论知觉之浅深又未免证成其说
  则非熹之所敢知也至于伯逢又谓上蔡之意自有精神
  得其精神则天地之用皆我之用矣此说甚髙甚妙然既
  未尝识其名义又不论其实下功处而欲骤语其精神此
  所以立意愈髙为说愈妙而反之于身愈无根本可据之
  地也
  
  所谓天地之用即我之用殆亦其传闻想像如此尔
  实未尝到此地位也愚见如此不识髙明以为如何
   又论仁说
  来教云夫其所以与天地万物一体者以夫天地之心之
  所有是乃生生之蕴人与物所公共所谓爱之理也熹详
  此数句似颇未安盖仁只是爱之理人皆有之然人或不
  公则于其所当爱者又有所不爱惟公则视天地万物皆
  为一体而无所不爱矣若爱之理则是自然本有之理不
  必为天地万物同体而后有也熹向所呈佀仁说其间不
  免尚有此意方欲改之而未暇来教以为不如克斋之云
  是也然于此却有所未察窃谓莫若将公字与仁字且各
  作一字看得分明然后却看中间两字相近处之为亲切
  也若遽混而言之乃是程子所以谓以公便为仁之失此
  毫釐间正当子细也又看仁字当并义礼智字看然后界
  限分明见得端的今舍彼三者而独论仁字所以多说而
  易差也又谓体用一源内外一致为仁之妙此亦未安盖
  义之有羞恶礼之有恭敬智之有是非皆内外一致非独
  仁为然也不审髙明以为如何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
张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