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讲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古籍
唯一号: 139820020210000990
颗粒名称: 经筵讲义
其他题名: 讲义
分类号: I269.6
页数: 23
摘要: 朱熹所作《经筵讲义》
关键词: 讲义 宋代 朱熹

内容

大学【臣熹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子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書】
  【礼乐射御書数之文是也大人之学穷理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此篇所记皆大人之学故以大学名之】
   臣又尝窃谓自天之生此民而莫不赋之以仁义礼智
  之性叙之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则天下之
  理固巳无不具于一人之身矣但以人自有生而有血
  气之身则不能无气质之偏以拘之于前而又有物欲
  之私以蔽之于后所以不能皆知其性以至于乱其伦
  理而䧟于邪僻也是以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
  之人使自王世子王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以至
   庶人之子皆以八歳而入小学十有五歳而入大学必
   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而后巳焉此先王之世所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
   之不学而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及
   周之衰圣贤不作于是小学之教废而人之行艺不脩
   大学之教废而世之道德不明其書虽有存者皆不过
   为世儒诵说口耳之资而巳未有能因其文以既其实
   必求其理而责之于身者也是以风俗败坏人才衰之
   为君者不知君之道为臣者不知臣之道为父者不知
   父之道为子者不知子之道所以天下之治日常少而
   乱日常多皆由此学不讲之故也至于我朝天运开泰
   于是河南程颢及其弟頥始得孔孟以来不传之绪而
  其所以开示学者则于此篇之旨深致意焉若其言曰
   大学乃孔氏遗書须从此学则不差又曰大学乃初学
   入德之门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赖有此篇尚存
   其他则莫如论孟其可谓知言之要矣后之君子欲脩
   巳以治人而及于天下国家者岂可以舍是而他求哉
   臣以无能获奉明诏使以此篇进讲谨诵所闻释其名
  义如右惟圣明之留意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臣熹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
  【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至明而不昧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当有以明之而复其初】
  【也亲程氏以为字当作新是也其义则去其旧而新之云尔言既能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人亦有以去其】
  【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
  【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臣窃谓天道流行发育万物而人物之生莫不得其所
   以生者以为一身之主但其所以为此身者则又不能
   无所资乎阴阳五行之气而气之为物有偏有正有通
   有塞有清有浊有纯有驳以生之類而言之则得其正
   且通者为人得其偏且塞者为物以人之類而言之则
   得其清且纯者为圣为贤得其浊且驳者为愚为不肖
   其得夫气之偏且塞而为物者固无以全其所得以生
   之全体矣惟得其正且通而为人则其所以生之全体
   无不皆备于我而其方寸之间虚灵洞彻万理粲然有
   以应乎事物之变而不昧是所谓明德者也人之所以
   为人而异于禽兽者以此而其所以可为尧舜而参天
   地赞化育者亦不外乎此也然又以其所得之气有清
   浊纯驳之不齐也是以极清且纯者气与理一而自无
   物欲之蔽自其次者而下则皆巳不无气禀之枸矣又
   以拘于气禀之心接乎事物无穷之变则其目之欲色
   耳之欲声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
   乎其德者又岂可胜言也哉二者相因反复固是以
   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灵其所知者不过情欲
   利害之私而巳是则虽曰有人之形而实何以远于禽
   兽虽曰可以为尧舜而参天地然亦不能有以自知矣
   是以圣人施教既巳养之于小学之中而后開之以大
   学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致知之说者所以使之即其
   所养之中而发其明之之端也继之以诚意正心脩身
   之目者则又所以使之因其巳明之端而致其明之之
   实也夫既有以发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致其明之之
   实则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尝不明者岂不超然无有气
   质物欲之累而复得其本然之明哉是则所谓明明德
   者而非有所作为于性分之外也然其所谓明德者又
   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向也俱为物欲之
   所蔽则其贤愚之分固无以大相远者今吾既幸有以
   自明矣则视彼众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
   甘心迷惑没溺于卑污苟贱之中而不自知也岂不为
   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
   之始于齐家中于治国而终及于平天下使彼有是明
   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如我之有以自明而去其旧染
   之污焉是则所谓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増益之也
   然德之在巳而当明与其在民而当新者则又皆非人
   力之所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
   且而为也是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见于日用之间者固
   巳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则矣以其义理精㣲之极有
   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传所谓君之仁臣
   之敬子之孝父之慈与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众
   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学者虽或知之而亦
   鲜能必至于是而不去此为大学之教者所以虑其理
   虽复而有不纯欲虽克而有不尽将无以尽夫脩巳治
   人之道而必以是为明德新民之标的也欲明德而新
   民者诚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过不及之差焉则
   其所以去人欲而复天理者无毫髪之遗恨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
  而后能得【臣熹曰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外驰安谓所处而安】
  【虑谓思无不审得谓得其所止】
   臣谨桉此一节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民所以止于
   至善之由也盖明德新民固皆欲其止于至善然非先
   有以知其所当止之地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止者而
   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然不先有以知其所当中之地
   则不能有以得其所当中者而中之也知止云者物格
   知至而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则吾
   所当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则方寸之间事事物物皆有
   定理矣理既有定则无以动其心而能静矣心既能静
   则无所择于地而能安矣能安则日用之间从容闲暇
   事至物来有以揆之而能虑矣能虑则随事观理极深
   研几无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臣熹曰明德为本新民为未知】
  【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臣窃谓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相对故曰本末知止能
   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终始诚知先其本而后其末
   先其始而后其终也则其进为有序而至于道也不远
   矣盖欲治人者不可不先于治巳欲体道者不可不先
   于知道此则天下国家之逹道通义而为人君者尤不
   可以不审是以臣愚窃愿陛下深留圣意伏乞睿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臣熹曰明】
  【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
  【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
  【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臣谨按此言大学之序其详如此盖纲领之条目也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脩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
   天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
   自诚意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所
   谓明明德于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
   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则各诚
   其意各正其心各脩其身各亲其亲各长其长而天下
   无不平矣然天下之本在国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
  
   治其国国之本在家故欲治国者必先有以齐其家家
   之本在身故欲齐家者必先有以脩其身至于身之主
   则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则身无所主虽欲勉强
   以脩之亦不可得而脩矣故欲脩身者必先有以正其
   心心之发则意也不能纯一于善而不免为自欺则心
   为所累虽欲勉强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
   者必先有以诚其意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
   万物者也不能推而致之使其内外昭融无所不尽则
   隐微之际私欲萌焉虽欲勉强以诚之亦不可得而诚
   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谓如䘮
   致乎哀之致言推之而至于尽也至于物则理之所在
   人所必有而不能无者也不能即而穷之使其精粗隠
   显究极无馀则理所未穷知固不尽虽欲勉强以致之
   亦不可得而致矣故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
   物格者极至之谓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穷之而至其极
  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臣熹】
  【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
  【矣】
   臣谨按此覆说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
   诣其极而无馀之谓也理之在物者既诣其极而无馀
   则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诣而无不尽矣知无不尽则心
   之所发可一于善而无不实矣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
  
   可致其虚而无不正矣心得其正则身之所处可不䧟
   于其所偏而无不脩矣身无不脩则推之天下国家亦
  举而措之耳岂外此而求之智谋功利之末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脩身为本【臣熹曰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
  【皆所以脩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
  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臣熹曰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臣窃谓以身对天下国家而言则身为本而天下国家
  为末以家对国与天下而言则其理虽未尝不一然其
  厚薄之分亦不容无等差矣故不能格物致知以诚意
   正心而脩其身则本必乱而末不可治不亲其亲不长
  其长则所厚者薄而无以及人之亲长此皆必然之理
  也孟子所谓天下国家皆本于身又谓于所厚者薄无
   所不薄其言皆本于此盖君犹表也民犹影也表正则
   影无不正矣君犹源也民犹流也源清则流无不清矣
   若夫天下之物则有亲有踈有近有远而心之应物则
   有重有轻有长有短亲者重而踈者轻近者长而远者
   短重而长者在所先轻而短者在所后亦理势之必然
   非人之所能为也是以此章详陈大学之条目曰格物
   曰致知曰诚意曰正心曰脩身曰齐家曰治国曰平天
   下凡有八事而于章末独以脩身齐家二事结之亦犹
   前章知所先后之云而其旨益以深矣臣愿陛下清闲
   之燕从容讽味常存于心不使忘失每出一言则必反
  
   而思之曰此于脩身得无有所害乎每行一事则必反
   而思之曰此于脩身得无有所害乎小而嚬笑念虑之
   间大而号令黜陟之际无一不反而思之必无害也然
   后从之有害则不敢也则又夙兴而思之曰吾于吾亲
   得无有未厚乎夜寐而思之曰吾于吾亲得无有未厚
   乎以至于出入起居造次食息无时不反而思之必巳
   厚也然后守之而勿失一有未厚则又恐惧而益加厚
   焉念念如此无少间断则庶乎身脩亲悦举而措诸天
   下无难矣惟陛下深留圣意
  臣又谨按自此以上皆大学经文自则近道矣以上
  为前章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以下为后章前
  章略提纲领后章细分条目巨细相涵首尾相应极
  为详备盖夫子所诵古经之言而曾子记之自此以
  下传文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当俟异日
  详究其说然必先读经文使之习熟而纲领条目罗
  列䏍中如指诸掌然后博考传文随事体察而实致
   其力使吾所以明德而新民者无不止于至善而天
  下之人皆有以见其意诚心正身脩家齐国治天下
  平之效则大学之道不在于書而在于我矣伏惟陛
  下深留圣意则天下幸甚
  康诰曰克明德【臣熹曰克能也又有胜义言文工能明其明德也】太甲曰顾諟天
  之明命【臣熹曰顾目在之也諟古是字通用天之明命即人之明德也言先王之心常欲明其明德如目在】
  
  【夫物不敢忘也】帝典曰克明峻德【臣熹曰峻書作俊大也大德即明德也言尧能明其大德也】
  皆自明也【臣熹曰结所引書以释明明德之意皆谓自明巳之明德也】
   臣谨按此传之首章释经文明明德之义旧本脱误今
   移在此其曰克明德者见人皆有是明德而不能明唯
   文王能明之也夫人之所以不能明其明德者何哉气
   禀物欲害之也盖气偏而失之太刚则有所不克气偏
   而失之太柔则有所不克声色之欲蔽之则有所不克
   货利之欲蔽之则有所不克不独此耳凡有一毫之偏
   蔽得以害之则皆有所不克唯文王无气禀物欲之偏
   蔽故能有以胜之而无难也其曰顾諟天之明命者人
   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故人之明德非他也即天
   之所以命我而至善之所存也是其全体大用盖无时
   而不发见于日用之间事亲事长饮食起居其所当然
   各有明法人唯不察于此是以气禀物欲得以蔽之而
   不能自明常目在之无少间断真若见其参于前倚于
   衡也则明德常明而天命在我矣其曰克明峻德者人
   之为德未尝不明而其明之为体亦未尝不大但人自
   有以昏之是以既不能明而又自陷于一物之小唯尧
   为能明其大德而无昏昧狭小之累是则所谓止于至
   善也皆自明也者言此上所引三句皆言人当有以自
   明其明德也能自明其明德则能治其天下国家而有
   以新民矣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臣熹曰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戒】
  【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为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
  【自新则当因其巳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康诰曰作新民【臣熹曰鼓之舞】
  【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臣熹曰言周国虽旧至文】
  【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臣熹曰自新新民皆】
  【欲止于至善也】
   臣谨按此传之二章释新民之义也盖沐浴之盘者常
   用之器而铭者自警之辞也古之圣贤兢兢业业固无
   时而不戒谨恐惧然犹恐其意有所怠而忽忘之也是
   以于其常用之器各因其事而刻铭以致戒焉欲其常
   接乎目毎警乎心而不至于忽忘也其辞所谓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者则取沐浴之事而言之盖人之有是
   德犹其有是身也德之本明犹其身之本㓗也德之明
   而利欲昏之犹身之㓗而尘垢污之也一旦存养省察
   之功真有以去其前日利欲之昏而日新焉则亦犹其
   䟽瀹澡雪而有以去其前日尘垢之污也然既新矣而
   所以新之之功不继则利欲之交将复有如前日之昏
   犹既㓗矣而所以㓗之之功不继则尘垢之集将复有
   如前日之污也故必因其巳新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
   使其存养省察之功无少间断则明德常明而不复为
   利欲之昏亦如人之一日沭浴而日日沭浴又无日而
   不沭浴使其䟽瀹澡雪之功无少间断则身常㓗清而
  
   不复为旧染之污也昔成汤所以反之而至于圣者正
   惟学于伊尹而有得于此故有感乎沭浴之事而刻铭
   于盘以自戒焉而称其德者亦曰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又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又曰从諌弗咈改过不吝又
   曰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皆日新之谓也至诗所谓
   圣敬日跻者则其语意于日新为至近而敬之一字又
   见其所以日新之本盖不如是则亦何地可据而能日
   继其功哉其后伊尹复政太甲复以终始惟一时乃日
   新为丁宁之戒盖于是时太甲方且自怨自艾于桐处
   仁迁义而归是亦所谓苟日新者故复推其尝以告于
   汤者告之欲其日进乎此无所间断而有以继其烈祖
   之成德也其意亦深切矣至周武王践祚之初受师尚
   父丹書之戒而于几席觞豆刀剑戸牗盥盘莫不铭焉
   则亦闻汤之风而兴起者皆可以为万世帝王之法矣
   传者释新民之义而及于此盖以是为自明之至而新
   民之端也其曰作新民者武王之封康叔以商之馀民
   染纣污俗而失其本心也故作康诰之書而告之以此
   欲其有以鼓舞而作兴之使之振奮踊跃以去其恶而
   迁于善舍其旧而进乎新也然此岂声色号令之所及
   哉亦自新而巳矣其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言周之
   有邦自后稷以来千有馀年至于文王圣德日新而民
   亦丕变故天命之以有天下是其邦虽旧而命则新也
  
   盖民之视效在君而天之视听在民若君之德昏蔽秽
  浊而无以日新则民德随之亦为昏蔽秽浊而日入于
   乱民俗既坏则天命去之而国势衰弊无复光华如人
   向老如日将暮日凋日瘁日昏日暗不觉灭亡之将至
   若其有以自新而推以及民使民之德亦无不新则天
   命之新将不旋日而至矣其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者
  盘铭言自新也康诰言新民也文王之诗自新新民之
  极也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即至善之云也用其
   极者求其止于是而巳矣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臣熹曰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
  不如鸟乎【臣熹曰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诗
  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臣熹曰穆穆深】
  【远之意于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
  【之大者也】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𤥨
  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
  磋者道学也如𤥨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吓
  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臣熹曰淇水名奥隈也菉诗作绿猗猗羙盛貌斐文貌切以刀锯𤥨以椎凿皆裁物】
  【使成形质也磋以鑢铴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𤥨而复磨之皆言其】
  【治之有绪而进进不巳也瑟严密之貌𢢀武毅之貌喧诗作咺赫喧宣著盛大之貌喧诗作谖忘也道言也学谓讲】
  
  【习讨论之事自脩者省察克治之功恂郑氏读作峻恂栗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引诗而释之以见能得至善】
  【之所由而又以赞美德容之盛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
  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臣熹曰于戏叹词前】
  【王谓文武也君子谓其后贤后王小人谓后民也此言前王盛德至善之馀泽使天下后世无一物不得其所所以】
  【虽巳没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此两节咏叹淫泆其味深长当熟玩之】
   臣谨按此传之三章释经文止于至善之义其曰邦畿
   千里维民所止者以民止于邦畿明物之各有所止也
   其曰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者言鸟于其欲止之时犹知
   其当止之处岂可人为万物之灵而反不如鸟之能知
   所止而止之也其引穆穆文王以下一节则以圣人之
   止而明至善之所在也盖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是以万
   物庶事莫不各有当止之所但所居之位不同则所止
   之善不一故为人君则其所当止者在于仁为人臣则
   其所当止者在于敬为人子则其所当止者在于孝为
   人父则其所当止者在于慈与国人交则其所当止者
   在于信是皆天理人伦之极致发于人心之不容巳者
   而文王之所以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者亦不能加
   毫末于是焉但众人類为气禀物欲之所昏故不能常
   敬而失其所止唯圣人之心表里洞然无有一毫之蔽
   故连续光明自无不敬而所止者莫非至善不待知所
   止而后得所止也故传引此诗而历陈所止之实使天
   下后世得以取法焉学者于此诚有以见其发于本心
  
   之不容巳者而缉熙之则其敬止之功是亦文王而巳
   矣诗所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正
   此意也然君之所以仁臣之所以敬子之所以孝父之
   所以慈朋友之所以信皆人心天命之自然非人之所
   能为也但能因事推穷以至其极而又推類以尽其馀
   则天下之物皆有以见其至善之所在而止之矣其引
   瞻彼淇澳以下旧本脱误今移在此其意则以明夫所
   以得其至善而止之之方与其得止之验也夫如切如
   磋言其所以讲于学者巳精而益求其精也如𤥨如磨
   言其所以脩于身者巳密而益求其密也此其所以择
   善固执日就月将而得止于至善之由也恂栗者严敬
   之存乎中也威仪者辉光之著乎外也此其所以晬面
   盎背施于四体而为止于至善之验也盛德至善民不
   能忘盖人心之所同然圣人既先得之而其充盛宣著
   又如此是以民皆仰之而不能忘也盛德以身之所得
   而言也至善以理之所极而言也切磋𤥨磨求其止于
   是而巳矣其引於戏前王不忘以下一节则因上文民
   不能忘而言也盖贤其贤者闻而知之仰其德业之盛
   也亲其亲者子孙保之思其覆育之恩也乐其乐者含
  哺鼓腹而安其乐也利其利者耕田凿井而享其利也
   此皆先王盛德至善之馀泽故虽巳没世而人犹思之
  愈久而不能忘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臣熹日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
  【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聽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
  【先后矣】
   臣谨按此传之四章释经文物有本末之义也旧本脱
   误今移在此盖言圣人德盛仁熟所以自明者皆极天
   下之至善故能大有以畏服其民之心志而使之不敢
   尽其无实之辞是以虽其听讼无以异于众人而自无
   讼之可听盖巳德既明而民德自新则得其本之明效
   也或不能然而欲区区于分争辩讼之间以求新民之
   效其亦末矣
  臣又谨按自此以上大学之传以释正经前章之义
  者也其言克明德者欲学者自强其志以胜其气禀
  之偏物欲之蔽而能明其明德也其言顾諟天之明
  命者欲学者之于天理心存目在而不可以顷刻忘
  也其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者欲学者深自省察
  一日沛然有以去恶而迁善则又如是日日加功而
  无间断也其言如切如磋如𤥨如磨者欲学者之不
  以小善自足而益进其功以求止于至善亦日新之
  意也凡此数者其言虽殊其意则一臣愿陛下深留
  圣意而实致其功必使一日之间暁然有以见夫气
  禀物欲之为巳害脱然有以去之而无难则天理之
  
  明了然在目而有以为日新之地矣然后日日新之
  又日新之如既切而复磋之如既𤥨而复磨之以至
  于至善在我而无所不用其极则宋虽旧邦而天之
  所以命陛下者则新矣如其不然则臣恐天下之势
  将有如前章所谓向老而将暮者臣不胜大惧惟陛
  下之留意焉
  此谓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谓知之至也【臣熹曰此句之上当有阙文】
   臣谨按此传之五章其次当释物格知至之义今亡其
   辞而独留此一句乃章末之结语也臣尝窃考此篇之
   旨其纲领有三其条目有八而格物致知是为先务今
   乃独遗其本传之文不知其所以发明此旨者果为何
  说甚可惜也然而尚赖程氏之言有可以𥙷其亡者如
   曰学莫先于正心诚意然欲正心诚意必先致知而欲
  致知又在格物致尽也格至也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穷
   而至之所谓格物者也然而格物亦非一端如或读書
  讲明道义或论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
  处其当否皆穷理也但能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又曰穷理者非谓必尽
   穷天下之理又非谓止穷得一理便到但自一身之中
   以至万物之理理会得多自当脱然有悟处又曰格物
   非欲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類推
   至于言孝则当求其所以为孝者如何若一事上穷不
  
   得且别穷一事或先其易者或先其难者各随人浅深
   譬如千蹊万径皆可以适国但得一道而入则可以推
   類而通其馀矣盖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此
   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至于论其所以用力之本则其
   言又曰学道以知为先致知以敬为本又曰涵养须是
   敬进学则在致知又曰致知在乎所养养知莫过于寡
   欲论其所以为敬之方则其言又曰主一之谓敬无适
   之谓一又曰但庄整齐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
   干存之久而天理明矣至其门人谢良佐之言则曰敬
   是常惺惺法尹焞之言则曰人能收敛其心不容一物
   则可以谓之敬矣此皆切至之言深得圣经之旨传文
   虽亡然于此可以得其梗概矣故臣又拾遗意而论之
   曰天道流行造化发育凡有声色貌象而盈于天地之
   间者皆物也既有是物则其所以为是物者莫不各有
   当然之则具于人心而自不容巳是皆得于天之所赋
   而非人之所能为也今且以其至切而近者言之则心
   之为物实主于身其体则有仁义礼智之性其用则有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情浑然在中随感而应各有攸
   主而不可乱也次而及于身之所具则其深鼻耳目四
   支之用又次而及于身之所接则有君臣父子夫妇长
   㓜朋友之常是皆必有当然之则而自不容已所谓理
   也外而至于人则人之理不异于巳也远而至于物则
  
   物之理不异于人也是乃書所谓降𠂻诗所谓秉彛刘
   子所谓天地之中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仁义
   之心程氏所谓天然自有之中张载所谓万物之一原
   邵雍所谓道之形体者但其气质有清浊偏正之殊物
   欲有浅𭰹厚薄之异是以圣之与愚人之与物相与殊
   绝而不能同耳以其理之同故以一人之心而于天下
   万物之理无不能知以其禀之异故于其理或有所不
   能穷也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知有不尽则其心之
   所发必不能纯于义理而无杂乎物欲之私此其所以
   意有不诚心有不正身有不脩而天下国家不可得而
   治也昔者圣人盖有忧之是以于其始教为之小学而
   使人习于诚敬则所以养其德性收其放心者巳无所
   不用其至矣及其进乎大学则所谓格物致知云者又
   欲其于此有以穷究天下万物之理而致其知识使之
   周遍精切而无不尽也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
   之著或察之念虑之㣲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
   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
  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自不
   容巳者而又从容反复而日从事乎其间以至于一日
   脱然而贯通焉则于天下之理皆有以究其表里精粗
   之所极而吾之聪明睿知亦皆有以极其心之本体而
   无不尽矣凡此拟议窥觎于后是则岂不反为大危大累
  
  而深可畏哉然而尚幸有可为者亦曰敬而巳矣若能于此深思猛省痛自䇿励兼取孟子程氏之言便从今日从事于敬以求放心则犹可以㴠养本
  原而致其精明以为穷理之本伏惟陛下深留圣意实
  下功夫不可但崇空言以应故事而巳也臣义切爱君
   不觉烦渎下情无任恐惧恳激之至
  所谓诚其意者母自欺也【臣熹曰母者禁止之辞也人心本善故其所发亦无不善但以】
  【物欲之私杂乎其间是以为善之意有所不实而为自欺耳能去其欲则无自欺而意无不诚矣】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愼其独也【臣熹曰如恶恶𦤀恶】
  【之深也如好好色好之切也慊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巳所独知之之地也好善恶恶深切如此则是意常快】
  【足而无自欺矣必愼其独者所以察之于隐微之间不使其有物欲之杂而为自欺也】小人闲居为
  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
  之视巳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
  君子必愼其独也【臣熹曰闲居独处也厌然销沮闭藏之貌小人为恶于隐㣲之中而诈善于显】
  【明之地则自欺之甚也然既实有是恶于中则其证必见于外徒尔自欺而不足以欺人也君子之谨独不待监此】
  【而后能然亦不敢不监此而加勉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臣熹】
  【曰言虽幽隐之中吾所独知之地而众所共见有如此者可畏之甚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
  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臣熹曰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
  【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又君子之所以不可不谨独而诚其意也】
   臣谨按此传之第六章承上章之言以释经文诚意之
   义者也臣又详说之曰民之秉彝本无不善故人心之
   发莫不知善之当为而欲为之惟其气禀之杂物欲之
  
   私有以害之是以为善之意有所不实而不免为自欺
   也所谓自欺者外有欲善之形而其隐㣲之间常有不
   欲者以拒乎内也外有恶恶之状而其隐㣲之间常有
   不恶者以主乎中也是以其外虽公而中则私其形常
   是而心则否是皆自欺之類也所谓诚其意者亦禁乎
   此而巳矣能禁乎此则其心之所发在于好善则表里
   皆好而隐㣲之间无一毫之不好心之所发在于恶恶
   则表里皆恶而隐微之间无一毫之不恶是以其好善
   也如好好色其恶恶也如恶恶臭而方寸之间无有纎
   芥不快不足之处是则所谓自慊而意之诚也能自慊
  
   
  之际此知其为恶而揜之则既不足以自欺人之视巳
  如见其肺肝则又不足以欺人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
  所以又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其引曾子之言以下则
  所以明夫隐㣲之间实有不善则人皆知之如十目之
  所同视十手之所同指无不见之甚可畏也隐㣲之间
  实无不善则其形于外也亦然盖多财之人其屋必美
  有德之人其身必脩其心广大则其体必安舒此又以
  著理之必然而见君子所以必诚其意之指也然考之
  于经则所以能诚其意者乃在夫知至盖知无不至则
  其于是非得失皆有以剖柝于毫厘之间而心之所发
  必无外善内恶之弊所以有主于中有地可㩀而致谨
  于隐㣲之间也若知有不至则其不至之处恶必藏焉
  以为自欺之主虽欲致其谨独之功亦且无主之能为
  而无地之可据矣此又传文之所未发而其理巳具于
  经者皆不可以不察也然犹为众人言之耳若夫人君
  
  则以一身托乎兆民之上念虑之间一有不实不惟天
  下之人皆 得以议其后而祸乱乘之又将有不可遏者
  其为可畏又不止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巳愿陛下
  于此深加省察实用功夫则天下幸甚如其不然则今
  日区区之讲读亦徒为观听之美而已何益于治道有
  无之实以窒夫祸乱之原哉

知识出处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

《重刊朱子大全》全一百卷。文集搜集了朱熹的诗、奏稿、书札和论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理学观点、政治思想等。宋朱熹(1130—1200)撰。此书又名《晦庵集》、《朱子大全文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或《朱子大全》、《朱子文集大全》及《朱子文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