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572
人物姓名: 郭子仲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034.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8年12月23日
卒年: 1933年4月10日
国别: 中国
籍贯: 安溪县镇府
亲属:
非亲属: 郭礽疆;叶启存;叶启亨

传略

郭子仲,1908年12月23日出生于安溪县镇府(现城厢镇镇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刚满周岁,就被送给南安山后乡(现蓬华乡山城村)中医郭治茂为子。8岁进私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受到老师及乡亲的称赞。12岁入厦门桃源小学,16岁以优异成绩考进集美商科学校第6组就学。此后,他经常接触进步师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耳闻目睹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产生了不满情绪。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举国上下,反帝怒潮高涨。集美商科学校学生会为发动广大学生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暴行的活动,函请学校修改缺席处理方法,并准将本学期应考试的科目延到下学期进行;还决定征收临时捐,作为开展反帝运动的费用。6月上旬,全校学生一致罢课,并集队出发,同厦门市区各校学生一起游行,散发传单,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军阀买办卖国求荣的可耻面目。郭子仲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受到了锻炼。 是年秋,集美商校学生为反对学校当局压制学生而爆发学潮。郭子仲参加了这一斗争,以致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极大注意,受到种种刁难。他被迫于1926年春转入到厦门市中山中学就学。这年3~4月间,郭子仲在中山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厦门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九”反革命事变后,中山中学停办,郭子仲到厦门寿山小学当教师。这一年冬天,他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介绍厦门第十三中学的进步学生郭礽疆、叶启存、叶启亨3人入团,并上报共青团厦门市委批准。随即,团市委派王德和老曾两位同志在群惠小学边的一间居民平房举行入团宣誓仪式,同时成立共青团十三中学支部,书记为郭礽疆。 为了进一步传播马列主义,团结广大青年,郭子仲极力通过关系与上海有关书店取得联系,购买进步书籍。在郭礽疆的支持下,他于1928年初在厦门思明东路开设“鹭潮书社”,出售进步书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影响很大。 党的“八·七”会议后,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决定在农村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郭子仲满怀革命豪情,接受党组织的任务,与郭节一起回到南安农村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秋,郭子仲与郭节一道从厦门回到南安与安溪佛仔格毗邻的偏僻山区-南安山后乡。他们办起农民夜校,传播马列主义,并着手筹办山后小学。为争取地方一些上层人士的支持,聘请了当时乡中较有声望的知识分子郭常为校董会主席,组建校董会,解决了校舍和办学经费的问题。 1929年春,由郭子仲任校长,聘请郭节和两位德化籍姓赖的(称大赖、小赖)为教员,山后小学正式开学。同时,农民夜校成人班和妇女班借用小学的校舍、教室上课,从而使这两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在这个山高林密、文化落后的偏僻山区,山后小学就成为启蒙新文化、新思想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 郭子仲作为山后小学校长,不仅与教师郭节一起,向小学学生和夜校农民学员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和马列主义,还与农民广交朋友,号召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参加革命。他亲自编写通俗歌曲,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其中有一首《六月刈稻歌》写道: “六月刈稻真辛苦,点点汗珠滴落土。天光起来作到天暗乌,地主收租农民苦,穿不暖来饿腹肚。哎哟!哎哎哟!生活苦,盼解放,找出路! 这首方言歌曲,广泛流传于安南永边区对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起了一定的作用。1929年秋,郭子仲秘密地发展校董会主席郭常和被缅甸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在厦门就学的乡亲郭石等人入党。 由于山后小学注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革命道理,因而招致当地封建势力的反对,甚至郭子仲的父亲也表示不满。乡里的顽固士绅还把学校的宣传活动况向蓬华十三乡的民团长陈春作了报告。随之,在陈春的胁迫下,乡绅郭朝庆之子郭常经不起考验向陈春自首。校董会遂辞退了教师郭节。至1930年春,郭子仲也被迫离开山后小学。 郭子仲离开家乡后,到蓬岛小学任教一学期。其间,他与该校教师郑秉英(永春夹际人)一起,以学校为阵地,成立“启智社”和“互济会”,与贫苦农民结成书友,在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向他们传播马列主义,宣传革命道理。 1030年暑假,郭子仲返回家乡山后,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民协会,由郭梅任农会主席。他还发展郭龙、郭回、郭金星等人入党,并成立了中共山后支部。该支部隶属于中共永春县委。同年冬,根据永春县委决定,县委代理书记李南金联系郭子仲(南安)、郭节(安溪)成立中共安南永特区委员会,机关设在安溪县东北部的东溪。特区委负责领安、南、永边区一带的党组织,从而把永春的达埔、羊角、新溪,安溪的东溪、佛仔格,南安的山后、蓬岛等安南永边区一带乡村的革命力量联结在一起。 1932年1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指派李南金为特派员,在安溪佛仔格召开会议,传达中心市委关于在安、南、永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同时成立中共安南永临时县委,李南金为书记,郭子仲为委员。在安南永临时县委领导下,根据厦门中心市委的指示精神,把安溪、南安、永春3县边界红色区域的原有农民武装统一组织起来,成立安南永游击队。从此,安南永边区开始进行广泛的武装斗争。 南安山后乡地处安溪佛仔格与南安蓬岛乡的中间地带,与这两个乡均有着宗族关系。山后乡境内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有18个自然村。当地有句俗语:“山后十八窟,不是落就是出”。这里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进可攻,退可守,又容易发现从南安诗山、安溪和永春方面的来犯之敌,是游击队活动的好地方。 根据厦门中心市委“关于在安溪、南安、永春三县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1932年春,在中共安南永临时县委领导下,郭子仲坚持在山后乡领导农民协会开展反霸斗争,镇压反革命。就在这一年,游击队武装镇压了该乡最大的土劣郭常、郭朝庆、郭鲳等人,这一带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闻风丧胆,逃之夭夭,使安溪佛仔格至山后、蓬岛一带的革命工作和武装斗争顺利开展。 是年3月,安南永临时县委书记李南金牺牲。4月,厦门中心市委派许包野、许依华以特派员身份到安南永边区巡视工作,并在安溪的小溪召开安南永边区党团干部会议,成立中共安溪县委,由李剑光任书记。县委下辖安南永边区5个区委。经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夏收斗争,3县边区农村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同年11月,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厦门中心市委决定,中共安溪县委升格为中心县委,郭子仲任中心县委委员。 在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安南永边区的群众运动迅速发展,县、区、乡先后成立了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和赤卫队等组织,党团组织也在新的形势下迅速发展壮大。红二支队的武装队伍也在充实发展,革命形势大好。 1933年1月,国民党南安县政府委派洪××接替原盘踞在蓬华的十三乡民团长陈春的职务。洪曾是郭子仲在集美读书时的同学,郭子仲便利用这一关系做争取洪的工作,对洪分析了形势,晓以大义。但洪未听劝阻仍当上了十三乡民团长。由于这支民团盘踞在安、南,永边区最高处蓬岛,对这一边区的革命斗争带来直接的威胁。为此,出于保证边区革命斗争的顺利进行,郭子仲主张坚决把这支民团打掉,并拟就“擒贼先擒王”的计划,向中心县委作了报告。中心县委经过充分研究后,同意了郭子仲的报告,并把这个任务交给郭子仲执行。 1933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三,古老的蓬岛街上人来人往,颇为热闹。但由于洪某新官上任,加派苛捐杂税,使得这一传统节日笼罩着悲怆的气氛。当天上午10点钟左右,新任的民团长为显示其威风,手执文明棍,带着两名全副武装的卫兵,到蓬岛街巡视,一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此时,郭子仲和几名穿便衣的游击队员已埋伏在街头的一间写灯店里,并书写好“枪决十三乡民团长洪××一名”的布告在等候着。当洪某和紧跟在背后的两名卫兵走到写灯店附近的双莲池边时,郭子仲突然出现在这个民团长的面前。他们狭路相逢,心情各异,一个怀着对欺压群众、阻碍革命的劣绅、民团长的无比痛恨,将要执行党的为民除害的任务;一个则妄想逮住共产党重要人物,为自己升官发财开路。两人勉强互相打过招呼后,只见郭子仲急步走到写灯店门口,平伸左手,发出信号。在写灯店里的一个同志随即拿着一只写着“百子千孙”的灯笼,慢慢地转动着。就在这瞬间,埋伏在双莲池边的两名游击队员迅速摸出手枪,连发两弹,洪某顿时毙命。两个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慌了神,匆忙逃命中,一个跌进双莲池里被缴了枪,一个抱头鼠窜,没命地穿街窜巷逃跑。随即,郭子仲等把处决民团长的布告和“打倒土豪劣绅”、“革命一定要胜利”等标语张贴在蓬岛街及蓬岛小学等处的墙壁上。几分钟后,郭子仲带领的游击队员安全撤离蓬岛街。处决了这个民团长,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安、南、永地区人民的革命斗志,从而使安南永边区的群众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民团长洪某死后,国民党南安县政府为巩固其在蓬华地区的反共、反革命地方武装,又立即委任苏文伟为蓬华十三乡民团长,继续抓捕共产党人,镇压革命群众运动。 1933年2月4日早晨,郭子仲经过一夜辛苦工作之后,带着两名游击队员刚回到山后乡家里,便被埋伏在附近的苏文伟民团探悉。民团立即出动团兵包围了郭家。郭子仲和两名负责警卫的游击队员从大门冲出后,从厝埕下的田洋突围。不料,郭子仲在田间小路奔跑时突然滑倒,双腿陷入烂泥,加之手枪已经没有子弹,不幸被捕。 郭子仲被捕消息传出后,群情激愤。当夜,乡农会召集会员和赤卫队员200多人,拿着鸟枪、柴刀、木棍,围攻蓬岛民团碉堡,但因民团防守甚严,未能攻破。为了营救郭子仲,2月7日,安溪中心县委决定集中游击队,配合乡农会劫狱。8日晚准备就绪,游击队在山后乡集中,计划9日傍晚开始行动。民团长苏文伟慑于游击队和革命群众的威力,于9日早急告南安县府。国民党南安县府得知抓到共产党,如获至宝,立即电令南安溪美驻军三六一团派军车将郭子仲于当天下午秘密押送到南安溪美国民党军三六一团的军事监狱。营救未能成功。 在狱中,郭子仲受尽严刑拷打,毫不动摇,为严守党的秘密,他宁死不屈。他的姑母郭幼探监时,看到侄儿被摧残得血肉模糊,不禁老泪纵横:“孩子你究竟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受此刑罚?”郭子仲坚定地说:“我没有罪,我为人民利益,死而无怨!”姑母安慰他说:“父母、乡亲都在怀念你,都设法营救你。”郭子仲说:“请姑母放心,并转告父母、乡亲,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怀。我如能出狱,继续我的事业;如不能,当效先烈,‘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革命忠贞不屈、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 郭子仲被捕后,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上级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各界进步人士、人民群众也纷纷要求释放郭子仲。对此,国民党反动当局非常害怕。他们变本加厉迫害郭子仲,采用软硬兼施、威迫利诱的手段,然而这一切均未能得逞。恼羞成怒的敌人慑于群众威力,恐日久生变,因而急速上报施刑。 1933年4月10日午时,乌云密布,天气阴沉。党的优秀儿子郭子仲昂首阔步,高呼口号,走向刑场,与永春人郑秉英同时在南安溪美英勇就义。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柳城,这位安南永边区游击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委员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党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牺牲时年26岁。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