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铁魂;学名:毓梅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0177
人物姓名: 原名:铁魂;学名:毓梅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27.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0年
卒年: 1980年
籍贯: 福建省同安县大同镇
亲属: 黄素宽

传略

林姗姗,原名铁魂,学名毓梅,同安县大同镇溪边街人。1919 年起即投身报业,历任菲律宾马尼拉《华侨公报》、《救国日报》编辑,后又曾任职于厦门《江声报》及马来亚槟榔屿《电讯新闻》等报社。所用笔名“姗姗”乃取文思姗姗来迟之意,另外还用“寸铁”、“短兵”、“黄瑰”、“SS”、“啸秋”等笔名,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 1929年,林姗姗出任《光华日报》主编,写作活动逐渐减少, 并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1931年起历任槟城阅书报社第23届训练员,1932年任第24届宣传委员,1933年第25届交际委员, 1934—1936年任第26—28届文书。著名的槟城钟灵中学兴建时, 林姗姗亦为校董之一。1932年中国“一 •二八事变”,槟城阅书报社于2月9日组织“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林姗姗为该会六位文牍人员之一。1936年8月,林姗姗又被选为“槟榔屿华侨购机庆祝蒋院长寿辰委员会”文书。同年,他辞去《光华日报》职务,与骆世生、方君壮等创办《现代日报》并任《现代周刊》经理,后任报务主任。《现代日报》取得同善校友会支持并向社会募股成立,并利用同善校友会会员温丁贵的现代印务公司改组,所以筹备不久即出版,该报仿效上海《立报》风格,以新五号字印刷,令人耳目一新,曾圣提为首任总编辑,曾氏并介绍曾任《苏门答腊日报》主笔的方图由广州来任翻译。 1937年,林姗姗参与发起“北马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大会”, 并参与筹备“北马文化界纪念鲁迅先生基金委员会”和“北马文化界俱乐部”。 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马来亚前夕,林姗姗与《现代日报》的总经理骆世生、主笔邵宗汉、周刊主编洪丝丝、总编辑方君壮、电讯编辑方图等沿着槟岛公路逃往答六拜、公芭,进入美湖,乘小船抵太平十八丁,计划居住在那里。后来打听到太平并非久留之地,随即逃赴新加坡躲避,得到李振殿及陈嘉庚等人的帮助。日军占领新加坡后,林姗姗又得郑天水的妥善安排,在一家牛皮加工厂任书记,度过了 3年8个月的苦难时光。 战后林姗姗重回《现代日报》,1947年接替骆世生为该报董事经理。 1949年辞职前往新加坡加入《南侨日报》,1950年9月, 《南侨日报》遭英殖民当局封禁,林姗姗返回槟城,任《星槟日报》总编辑,并曾主编该报副刊《星艺》和《莲花河》。林姗姗还热心参与宗亲社团的重组活动,战后同安金厦公会复兴委员会成立,他是该会属下通俗演讲会副主任,《同安金厦公会廿五周年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删改文字股及聘用校对股的负责人。 同安金厦公会金禧纪念刊编辑主任,钻禧纪念刊编辑委员,槟城同安金厦公会1972—1973年度名誉主席。 1970年,林姗姗荣获槟州元首封赐的PJM勋衔,1976年荣膺太平局绅殊衔。 林姗姗在战前的作品多为诗歌,其次是论文,主要刊载于 《南洋时报》副刊《诗》、《益群日报》副刊《枯岛》和《光华日报》副刊《绝缘回线》上。他的新体诗代表作有:《有价值的牺牲》、《洗不去的印象》、《献给亡妻的灵》等,也写过为数不多的旧体诗。1928年12月在《益群日报》发表的题为《文艺青年和青年》一文,提倡革命文学要紧跟时代潮流,文艺青年要做冲锋的勇士。在另一篇《告南洋文坛上的朋友》中,呼吁文艺界组成大同盟,论及文艺家的创作与生活实践关系问题。 林姗栅之妻黄素宽系当地的妇女界名人,1932年曾任槟城阅书报社妇女部委员,曾在新加坡《新妇女》杂志上发表过《归槟什曲》,逝世于1979年。林姗姗则逝世于1980年9月27日,终年80岁。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

相关专题

训练员
职位
宣传委员
职位
交际委员
职位
文书
职位
文书
职位
董事
职位
文牍人员
职位
文书
职位
董事经理
职位
名誉主席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