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入闽入莆仙朱氏源流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莆田朱氏通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9572
颗粒名称: 1.入闽入莆仙朱氏源流考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仙游县志以及各房族谱记载,入闽入莆仙朱氏源流考等信息。
关键词: 朱氏 族谱 朱敬则

内容

(一)据《兴化府志》,莆田、仙游县志以及各房族谱记载,莆仙朱姓都是唐朝宰相朱敬则之后。敬则相武后,唐代名臣。他的子孙后裔于唐末至北宋年间先后有三支入闽,在福州、莆田、仙游、建阳等地定居开族。
  一支是朱敬则的六世孙朱澥(唐太和戊申进士,一说大中甲戌进士,仕于昭宗光化天复年间,累官工部侍郎曾任袁州司马)。因唐末中原纷扰,率族众从河南南阳入闽,先居侯官(今福州),后迁仙邑香山里党田乡(今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附近)。现玉墩村大池后有“始祖唐袁州司马朱公墳”(原墓碑存仙游县博物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澥生三子:贻范、贻逊、贻业。贻范生子㺲,字从要,号孟斋,行百一(伯益),登天祐乙丑科明经进士,授浙右监司,都官郎中。因朱温妄杀朝官的“白马驿变”(公元905年),愤而弃官。以后经人推荐来莆,任石阜仓守。他喜欢石阜山水,就在仓库附近盖房,自仙游党田迁居石阜。朱㺲这支朱姓就称为“石阜朱朱㺲夫人为仙邑方氏,合葬朱仓里社东(黄石古龙山)。朱㺲祠堂原在石阜村,后迁坑柄。祠、墓于今俱毁,仅存“伯益朱公墓”墓砖及祠堂石刻若干片。澥公子孙分石阜、乌墩、紫阳、晋安、上渫、道观洋等六个派系,其中石阜在莆田,乌墩、道观洋在仙游,其他三系在福州等地。
  一支是朱敬则的七世孙、户部尚书朱光启。他于唐乾符六年初(公元879年),率子玑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乾符六年三月,黄巢逼近福州,闽帅郑镒知玑忠勇,辟为防御团练使。玑招集智勇,分屯要害,巢军莫敢近,郡赖以安。未几,升任古田县令。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群方鼎沸,士大夫皆以乱世不乐仕进。玑沿檄至莆,看到莆田水南山明水秀,遂卜筑于小龟屿揖壶峤之左(今黄石镇井埔村)家焉。配萧氏,敕封恭人,生三子:无逸、山则、无苟。天佑四年,玑追思先世,携子无苟回故里省亲,逗留固始年岁间,迂疾而卒,享年67岁。无苟遵遗命葬父于先茔之侧。今黄石镇井埔村有“唐古田令朱公祠”一座及其夫人萧氏墓碑一块,文曰:“唐古田令朱公妣敕封恭人萧氏墓”。据谱载,玑在所居亲凿水井一口,水质清沏,其淋如珠,故称“琳井”。所以后世称这支朱姓为“琳井朱”或“古田朱”。其子孙又分大明、主簿、公载、上舍、监镇、蔡岭、瑞明、抚干、紫筠、均仪等二十五房,分布在莆仙、闽南和南京、两广等地。
  第三支是朱敬则的十五世孙朱松于宋政和八年(1118)由婺源到福建政和任职。建炎四年生子熹。朱熹号紫阳,又在建阳考亭开族,故世人称“紫阳朱”或“考亭朱”。今闽北朱姓多为朱松、朱熹之后。
  (二)入莆朱姓石阜、琳井两个派系都在水南(今黄石镇)定居开族,是最早参加水南地区开发的四大姓(朱、吴、陈、余)之一。其人文、经济到宋代已有相当规模,这从参与木兰陂水利工程建设一事可见一斑。据《木兰陂志》载:继钱四娘、林从世两次筑陂失败之后,第三次由李宏应诏来莆建筑木兰陂。因工程浩大,耗资极巨,到后期资金拮据,面临功亏一篑之虞。这时,水南有十四大家响应劝募,共捐资七十万余緍助李宏筑成木兰之陂。后来,又捐财在陂南建水闸导水东下。循水道所趋,十四家又献出私田四千九百九十多亩,以浚为大沟七条,小沟一百有九条,备蓄水以灌南洋数十里之田。这十四家中朱姓就占一半,即人们常说的“三余七朱陈林吴顾”。为表彰兴修水利有功之臣,明朝皇帝对十四功臣钦赐庙祭,列位于李、钱、林庙堂之侧。今木兰陂纪念馆大厅两旁还摆列十四功臣名姓、官秩牌位。这是对为社会做贡献,有功于人民的人的彰颂和纪念。对此,朱姓子孙尤其感到光荣,同时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
  (三)朱氏入莆后,人口增长很快。到宋代,石阜分14房,琳井分25房,乌墩、道观洋也有很大发展。如今分布在莆田境内的朱姓人口约三万人,向外迁居繁衍的将不下此数。向南迁徙,靠海定居是莆仙朱姓人口流动的两大特点。现在莆田境内朱姓聚族而居的大村多在沿海。如东峤赤岐有四千多人口,黄石的金山有三千多人,东角,北高澄江,湄洲高朱等沿海村落,朱姓人口均在千人以上。向南迁徙指的是从莆田、仙游迁往闽南、两广、海南以至港、台及海外。族谱记载,莆仙朱氏迁居泉、漳、潮、汕及琼崖的各个房系都有。1995年10月,广西省陆川县朱姓宗亲派代表来莆认祖,他们用自带的族谱和黄石井埔朱姓族谱对照确认他们是琳井朱氏后裔。他们的始祖珩公为朱现的第二十代裔孙,明朝时由莆田迁居广东省化县珠塘,在此开族,称“珠塘朱氏”。仅这一支分布在两广一带的现在就有二万人口。向南迁徙作为一个特点指的是多数的、主要的流向,也还有一部分由于任官或经商等原因,迁居福州等地向北迁徙的。1994年,闽东的福安市溪柄镇几位宗亲来黄石塘下认祖,经以双方各自的族谱对照,溪柄朱氏确是石阜世系塘下朱氏始祖希宪公之后。去年,浙江苍南朱氏宗亲来仙游县赖店镇玉墩村认祖,确认他们的祖先是自仙游迁去的。自世界朱氏联合会于1993年成立以来,外地的港台的以至海外的朱姓宗亲来莆寻根认祖的陆续不断。这种更大范围的族亲交往,亲族联谊,对我们党的开放改革政策的施行,对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和振兴,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入莆朱氏石阜、琳井两个世系始祖朱㺲,朱玑同为朱敬则的八世孙,祖籍都在河南,入莆时间相近,定居地点相邻,㺲号孟斋,现号仲斋,说明血缘相近,辈份相同,但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地方志和各房族谱记载不一,给新编族谱增加许多困难。如:明、清县志载,玑为㺲弟。民国时期,张治如先生编写的莆田县志稿记载㺲、玑为再从兄弟。一些民间传说以及个别族谱记载其矛盾出入更大。近年在莆田县档案馆发现明朝年间的《莆阳朱氏族谱》和仙游《文雅堂》的朱氏族谱,内容较为全面系统。两谱世系标明:朱敬则生二子:长光顺、次光迪;㺲为光顺之后,玑为光迪之后。这和其他多数族谱记载相同。但是同有关史料对照,又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新唐书》“宰相世系”载,朱敬则只有一子光迪,没有光顺,更没有朱澥朱㺲;光迪之后只有光启,没有朱玑。明洪武年间,普查朱氏在各地的世系分布,全国共分十八派,其中“福、兴、泉、漳,为朱光启、朱玑之后”也没有朱澥、朱㺲。近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一书,所载世系,朱敬则之子也只有光迪一人,没有光顺;而在有关章节中又载“光顺即光迪”;另一章又载光迪为敬则次子。有其次必有其长,那么,朱敬则的长子是谁呢?“通书”没有交待,这明显的把光顺一支漏掉了。因此,我们在讨论编写新谱时认为《莆阳谱》和《文雅堂》存谱以及多数族谱记载的朱敬则有二子:光顺、光迪;澥、㺲为光顺之后,光启、玑为光迪之后,㺲、玑为再从兄弟,较为确切可信。因此,今次编写《莆田朱氏通谱》自当据此为世系之主线。
  另外,我们还发现,莆仙朱氏各个支系中,由于迁居、继嗣等原因,出现交叉,融合等情况时有发生。各谱对此记载不一,因而在世系接续上产生许多矛盾的问题。如宋少保朱绂和进士朱綖是同胞俩弟兄,因其曾祖琲,从莆田琳井搬到仙游乌墩,琳井族谱注明“从琲公开始迁到乌墩落籍”,《莆阳谱》把他兄弟俩归入乌墩、石阜两支派下,后来綖的子孙搬来黄石沙堤居住,成了石阜世系,但沙堤祖祠对联“固始来莆祖百益,沙堤发甲孙重馨”,又把石阜和琳井两支合在一起了。这次我们在征集朱氏历史资料时,发现朱绂自己写的族谱序言和传记,以及兴化府志对绂、綖兄弟的记载,才认定这一来龙去脉。又如明叔、正叔的归属问题。琳井谱载:玑公第八代明叔,卅五公子,为宗学房祖,登崇宁进士,授宗学博士;正叔,卅五公子,绍兴二年特奏名,官至御史。说明他们是同胞兄弟。但卅五公上辈是谁,琳井谱里找不到,只记是德公义子,就甲(甲是德大儿子)。《莆阳谱》载:㺲公第八代明叔、正叔,是堂兄弟,官职与琳井谱记载相同,但后裔两谱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只好按两支世系旧谱都抄录,以供后世选定。这是我们调查的初步结果。是否有更客观,更准确的结论,则有待于今后的查考了。

知识出处

莆田朱氏通谱

《莆田朱氏通谱》

本书由莆田朱氏通谱编写委员会和朱玉华在一九九九年十月编写的朱氏族谱系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