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镇永嘉“珊宝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942
颗粒名称: 赤水镇永嘉“珊宝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2
页码: 306-307
摘要: 赤水镇永嘉“珊宝堂”概括介绍了由永嘉村开基祖先许贵三、又名许时斋始建,面对海拔1350米的大尖山。大尖山奇峰高耸,一条山梁从大尖山中部伸出,越过东北面的双髻山(海拔1225米),在北面的坪崙龙(山名)转弯而下,祠堂为中国古典式建筑。建有古式雕梁,其技艺除了在当地宫宇、祠堂大显身手之外。祠堂的大门不在正中。坐向与祠堂成90,走进大门是一个用高约2米的围墙围起来的小堤,从小堤迈上五级石阶。通过天井两边的走廊,供奉珊宝堂许氏历代祖先神祈,珊龙有余韵瓒执东璋衣冠济济华诸多韵士宝德能兴名奎联玉璧族罄隆隆出不尽名贤从这幅对联上:
关键词: 赤水镇 永嘉村 “珊宝堂”

内容

赤水镇永嘉村,曾是德化县饶有名气的“书笼”(当地俗语,意为书香门第),历来文人荟萃,延绵不断。据当地老人说,这主要得益于该村祖祠“珊宝堂”的灵气。这虽然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但“珊宝堂”地理环境好,建筑独具特色,却是举世公认的事实。
  珊宝堂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由永嘉村开基祖先许贵三、又名许时斋始建,坐北朝南,面对海拔1350米的大尖山。大尖山奇峰高耸,峻秀挺拔,宛如一支以蓝天为纸,欲行书作画的巨笔。一条山梁从大尖山中部伸出,蜿蜒起伏,绕道奔腾而来,越过东北面的双髻山(海拔1225米),在北面的坪崙龙(山名)转弯而下,在一条小溪边停住。珊宝堂就座落在坪崙龙山脚下,从远处看,大尖山好象是这条龙的龙头,坪崙龙是其龙尾,首尾相向,难怪堪舆先生称之为“回龙顾祖”。
  祠堂为中国古典式建筑,左右宽30米,前后深25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杉木结构,屋顶盖黑色瓦片,建有古式雕梁,两端上翘呈凤尾式,配以花、草、鸟及山水画。面积较大部分,雕塑历史人物画,每一幅画,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虽然年代久远,但人物和画面,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其高超技艺,均出自该村艺人之手。其技艺除了在当地宫宇、祠堂大显身手之外,还扬名他乡,延绵不断。
  祠堂的大门不在正中,在左前方,坐向与祠堂成90。角,走进大门是一个用高约2米的围墙围起来的小堤,面积约20多平方米。从小堤迈上五级石阶,才进入下厅堂。厅堂深8米,宽9.5米,宽畅洁净,是人们休息的主要场所。厅堂内是天井,长7.5米,宽4.2米,通过天井两边的走廊,才进入大厅。这是祠堂的主体,深8米,宽9.5米,高约8米,内设神龛,供奉珊宝堂许氏历代祖先神祈,是当地村民逢年过节聚会或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厅两旁的圆木柱上,写有固定对联,其中一对写道:珊龙有余韵瓒执东璋衣冠济济华诸多韵士宝德能兴名奎联玉璧族罄隆隆出不尽名贤从这幅对联上,可见其人才辈出之盛况。
  祠堂周围竹木苍翠,生机盎然。小溪从祠前缓缓流过,溪中数十块方形石头,更具雅趣。被当地人或称“书箱”,或称“印石”,好象是珊宝堂人金榜标名,出仕为官的记录。
  早在清乾隆时期(约公元1751年前后),有进士出身的许云腾、曾任闽侯县知县;恩贡出身的许文相,曾任江苏省崇明县知县,皆因勤政爱民,深得当地百姓称赞。自明末、清初以来,永嘉村先后出有进士1人、文武举人3人、贡生42人、其中除担任知县外,还有署丞、知府教谕、训导、学台等职。民国期间,许振光也任过德化县长,还有多人担任过民军营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永嘉珊宝堂才真正进入人才辈出时代,现居住本村总人口1989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干部、各行各业中级以上专门人才一百多人,其中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人、科级干部15人,高级工程师、讲师3人,博士生1人、研究生6人、在校大学生30多人,除此之外,迁居外地2000多人,各类人才上百人。
  珊宝堂周围群山环绕,气势磅礴。右上方不远的山墩上,是一座气势雄伟,面积达6063平方米的古寨。右边100米处,是一座用7米长条石铺成的古桥,桥上有跃跃欲试的石狮,桥头是精巧的戴德官,不远处是远近闻名的英显宫,其雕龙画栋,镂雕“四聘图”,即唐尧聘虞舜、商汤聘伊尹、武丁聘傅说(音悦)、文王聘太公图像和壁画,均是当地能工巧匠之佳作,已被德化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还有祭头瀑布、诰轴凌霄、狮峰晓翠、石笋晨烟、湖桥虹彩、崖美涛声等景点。这一切,都给珊宝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光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无不感到温馨和快乐。

知识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泉郡许氏宗祠》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泉郡许氏宗亲,包括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分布于三百多城镇和乡村,人口约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流播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都保持着浓浓的血缘亲情,思亲念祖的感情始终非常强烈,木本水源的观念不断加深,“立名节,敦实学,笃其志,励子孙”,不忘其本的意识很强。明清以降,泉州向外拓殖,不少民系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移居。这种思亲念祖的感情又加深一层。

阅读

相关人物

许永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