岵山镇文溪许氏宗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933
颗粒名称: 岵山镇文溪许氏宗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
页码: 299
摘要: 岵山镇文溪许氏宗祠概括介绍了明初由泉州府城大寺后(或泉州西街、晋江福浦前堡),徙居永春县帖山镇小姑庵边居住,分居永春姑山镇北溪村,葬南安县塔口桥后,岵山镇姑山文溪村、帖山北溪墓兜圈子,原为永春直隶州十二都文章乡墓兜堡。分居闽清县池园镇潘亭村,许氏子孙以农为主,至十二世二房滚公又迁本地境下北溪,在海外宗亲集资重建太岳宗祠。振朝邦基图千古永序后万年春1930年中共地下党在闽闹革命,由尹利东、汪成金建立安南永成立了中心县委,许德棕任诗山特区宣传委员,宗亲大量参加打土豪游击队活动,在攻打帖山区公所战斗中牺牲,文章乡为老苏区。
关键词: 岵山镇 文溪 许氏宗祠

内容

据闽清县池园镇潘亭村“许氏族谱”记载:帖山文溪许氏始祖应公,明初由泉州府城大寺后(或泉州西街、晋江福浦前堡),徙居永春县帖山镇小姑庵边居住,与尾公共同生活,勤劳置业。尾公是由晋江市金井镇湖厝村,十一世祖许成公,其第四子十二世祖尾公,分居永春姑山镇北溪村,妣黄氏、胡氏,为北溪村许氏开基始祖。应公生于洪武丙寅1386年五月初五日午时,卒于正统丁卯1447年7月19日未时,享年62岁,葬南安县塔口桥后,坐庚向甲、妣柯氏。
  应公子奴公,移居顶厝子养鸭为生,遂以发展耕种,为帖山文溪村许氏肇基始祖。岵山镇姑山文溪村、帖山北溪墓兜圈子,原为永春直隶州十二都文章乡墓兜堡。奴公生子玄生公,玄生公生子养公,养公派下传至二十三世法清公,分居闽清县池园镇潘亭村,为潘亭村许氏开基始祖。
  奴公世代藩衍苗裔,分为四个房柱,兴建太岳堂,许氏子孙以农为主,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山区,至十世长房、二房淑侄数人,迁居江西云水县,据传说而后已藩衍几千人,曾前来寻根访祖,未能如愿,不久前,十三都地保许营公,已往江西探亲。并传送族谱,以后就失联系,现吾祖族谱失传,待今后查明。
  至十二世二房滚公又迁本地境下北溪,1966年建文溪水库又迁长太古农农场至今200余人。
  由于历史原因,先后往新加坡印尼越南香港澳门台湾,永安谋生,人口1000。现在家者600多人,合计1600多人。
  1995年,在海外宗亲集资重建太岳宗祠。1997年进主谢土。并成立了管委会,掌理族内事务,并大量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准备续谱,由于时间长,部分失传,现存字辈如下: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辈:失记添真兴学啓道荣华宗淑德奕字:失记友士宇懋文功代: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辈:世嗣微岳祖风馨远云孙福泽长字:振朝邦基图千古永序后万年春1930年中共地下党在闽闹革命,由尹利东、汪成金建立安南永成立了中心县委,设四个特区。许德棕任诗山特区宣传委员,宗亲大量参加打土豪游击队活动,建立农会。在攻打帖山区公所战斗中牺牲,追认为烈士的许鱼,已建烈士墓。文章乡为老苏区。
  解放后,许奕镭于1950年由永春一中参加了志愿军,而后在哈尔滨军事大学深造中尉军衡,毕业后在国防部第五部工作,评为中国船泊总公司高级工程师。
  许世经:定居印尼,家庭共有12个兄弟,现任印尼华雅金融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尼永春县同乡会会长,印尼许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他一贯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常捐资人民币40万元,重修帖山文溪许氏宗祠,并与兄弟共同捐献人民币6万元铺建入村道路。获得许氏族人称赞。
  许世瑞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任文溪乡支部书记,岵山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再任永春邮电局局长,永春县委党校校长等职务。
  许泉城,在土改中任乡农会主席,而后积极为党工作,调任德化县浔中公社副社长,又调任霞碧公社,雷峰公社党委书记。最后调任永春通用机器厂任党委书记。
  开放改革后,文溪村大量发展种植业,以茶、柑、龙眼为主多种经营,大部分青少年流入特区做工,现在已经成为经济重要来源。重修宗祠后,结束了没有历史的大学生,现有大专本科生十几人。
  文章乡的历史渊源,据传说在朱文公来探望同学陈布衣之际,旅至水口,见溪中石猴背印之石形,随日,水口石猴水上欢呼,其中必有文章,故后乡人称文章乡,由于地处山区辟临诗山,以农为活,以卖柴卓挣钱肩挑五六公里的诗山出售,生活非常困苦,苦干苦磨,后人又改口为墨樟(浆),直至解放后文章,北溪拼为文溪乡。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宗亲资助水泥路四通八达,居住条件近似现代化,彻底改变了有磨才有樟的历史。

知识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泉郡许氏宗祠》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泉郡许氏宗亲,包括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分布于三百多城镇和乡村,人口约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流播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都保持着浓浓的血缘亲情,思亲念祖的感情始终非常强烈,木本水源的观念不断加深,“立名节,敦实学,笃其志,励子孙”,不忘其本的意识很强。明清以降,泉州向外拓殖,不少民系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移居。这种思亲念祖的感情又加深一层。

阅读

相关人物

许世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