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许氏宗祠 永春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6927
颗粒名称: 泉郡许氏宗祠 永春篇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293-300
摘要: 本篇概括了玉斗镇白珩许氏大廷祖宇、鳌峰镇田治许氏宗祠、蓬壶镇蓬壶许氏宗祠、石鼓镇石鼓许幻宗祠、湖洋镇湖洋许氏宗祠、岵山镇文溪许氏宗祠、岵山镇北溪许氏宗祠、城关镇许内街修德堂等介绍。
关键词: 宗祠 永春 许氏宗祠

内容

白珩古称:泉州桃源四,五都。今位于泉州市永春县西部,距县城约30公里。省道“三郊线”穿境而过,此山脉自戴云山脉络,经锦斗雪山逶迤而至,巅峰处可见一处形似石牛的巨石镇守山头,溪流出口处有一貌似金龟的巨石把守水口,古书载:“山环山曲之维石岩岩玉蕴辉者,白珩也。”因此,吾族先祖俊公(即三世祖)览此而择居于斯。明代堪舆地名师杨氏车速先生以独特的眼力视之,称此地为“睡牛形”之风水宝地。为吾族择此吉地而建祖宇,自此,人丁渐盛,明清时期,曾在此聚居的一些他姓陆续外迁,唯我许姓在此繁衍生息。开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传至二十多世,有三千多人,此皆系宋元佑年,登进士第为宋高宗建炎年间执政忠直敢言的许景衡后裔。
  白珩许氏大廷祖宇始建于明代,坐落于村北,坐酉向卯,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用地600多平方米,于清雍正年间重修,祖堂神主龛于文革期间被毁,1998年复修并进主祀,奉列祖列宗神位。族众每年聚此举行春秋二祭。厅堂柱联曰:“自辰州折居相承一脉,从大廷卜筑衍派三支”,“大地钟灵孕毓云礽光太岳,廷阶现瑞恢宏国族显高阳”,此记载白珩许氏郡望源流。据白珩许氏十二世祖南田公,首任族长始修族谱载:“宋许景衡之孙俊公(即三世祖)为臣裔于宋理宗景定二年,为避乱由辰州入桃源之区——白珩,斯时同胞各奔东西,为后裔辨认宗支,于祖堂案下留一石条为记,至七世公均禄公,于公元1383年被抽丁到南京。”旧记:公为人忠孝两全,帝命为南京留守卫屯,不负秉贞之志,后悉归治农,奉列寄操屯于南安九、十都彭内黄埔头屯种,父子兄弟祖孙于屯所生卒,至十世中兴公,返回白珩,于明成化(公元1465年)传三子,长贵通,迁安溪下镇,现有人口20多人,次贵荣,三贵华于白珩衍派三支。然于明、清又分衍于南安、同安、永安、尤溪、安溪、福清、福宁、沙县、归化、台湾、浙江、飞鸾、龙祥及本县等地。
  为铭记木本水源,弘扬祖德,启迪后昆,族众于1990年推选许玉相为理事长,许晋琴,许升奎为主笔,组成白珩许氏第十一修族谱编辑理事会,在族人同心协力的帮助下,历时一年方告一个段落。在此之前,据统计(于民国十二年的第十修),白珩的许氏只有几百人,唯于乾隆年间十八世孙中吉公考中秀才。而今人丁繁衍至三千多人,在外人口三百多人,共计人口3500多人,至廿世纪四十年代也只有大专生一人,高中生三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从政如许天米(时任永春县曲斗公社党委书记),许长春(就职于泉州市委组织部)等科级干部二十多人,从事教育工作的许里慎,许建中,许国玺等二十多人。另有在学及就职于其他部门的大专生九十多人。
  学有所成,代有名贤,令人敬仰:许丹青:1992年毕业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计算机软件高级工程师,侨居美国并从事软件开发工作。他每年捐资3000元给家乡白珩小学做助教助学之用,2004年出资十多万元人民币重修白珩许氏吴田祖祠,此等善举,深受宗亲赞誉。
  许增裕:1984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现就职于核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院,现为中国核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因工作出色,破格晋升为正研究员,荣获863计划重要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七次参加大型国际学术研究会议,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许琼碧:就职于泉州电信局因有突出贡献,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许蕴惠:毕业于清华大学,赴加拿大留学深造。
  许扬帆:就读北方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并就职于北京中关村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工作。
  许长春:泉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副处)。祖宇,是祖先开拓、创业的发祥地,是后裔尊宗敬祖的向往处,一个文明进步的宗族对其先祖的开基卜地自当爱护,每逢春秋时节,族众皆聚于祖宇举行祭祀,以崇祖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激励后人为社会为家族的繁荣多做贡献。鳌峰镇田治许氏宗祠田治是永春县鳌峰镇田治村,开基始祖名意,祖母黄氏。宋庆元丁巳年,居永春南山田地。父生三子,长子应昌,次子应祥,三子复强。番军入侵永春,吾田治许氏被番军屠杀,独存一子,名建宇大禄,号南田翁,年幼貌俊贼不忍杀,掠至番武营,至年长大脱离番营,迨元入中原,以功授官抚使,权掌福建全路,公思祖乡心切,皇上恩准荣归梓里,钦赐圣旨牌一块,元十四年,回至田地祖屋,别无所存,独有分给三子复强阉书一卷,宋庆元丁巳年,晋时公年幼稚无知,当时父母不呼其名,三人不知何人所出,意公之孙也,况无处可稽,只以三子复强为始祖,阁书为依据,时为宋庆元丁巳年。至六世名贵公,字彦和,号云庵,明永乐三年赴考进士,永乐六年,授官云屯县知县,生一子名观,字致明,在永春石鼓建家立业,兴建别墅,生三子,长子良孙,字廷修,次子良质,字廷广,后分居永春县蓬壶。八世公兴建田地祖厝,称文治祖厝。田地后人叫田治。
  祖代老人留传田治,古今文人已远居他乡居住,现人口200多人,久无修谱。诸事待后查明。田治分支德化、永春许氏宗亲,于1994年集资重修田治祖厝,即今田治许氏宗祠。田治村许氏裔孙,以务农为主,土特产芦柑,每年产量5000担,竹笋每年约5吨。
  古今史上,代有名贤,令人称赞:许钦涉:1990年任德化县党校副校长。
  许礼昌:现任石鼓中心小学校长。
  蓬壶镇蓬壶许氏宗祠蓬壶许氏原由鳌峰文治迁徙而来,在南宋末年间社会混寸,许意公来到该地开荒耕种,传至第三代建公时,恰逢元蒙入主中国社会大乱建公组织民勇治乱有功,被封为福建安抚使后思叨元禄位不详疏辞归里,赐一圣旨牌“纶音宠锡”。至六世贵公,于明永乐年间,任新安府靖安州云屯县知县。至十六世逸潜公,于清康熙年间,由石鼓迁居蓬壶经商、置田、盖屋,以古园为祖宇,为蓬壶开基之祖。“十年浩劫“祖宇列为横扫对象,其地养猪牛、蚕食鲸吞,原来祖宇已无踪影,若不力争,想再重建亦难。一拖再拖原貌难复,于是商请族外人士出面交涉,加拿大宗亲许诗波先生来款、随之族中英俊莅临提掖,多方努力、乃有地有财始得重建,九八年初成规模,为赶进主,部分工程,留后处理,共支人民币十三万余元,这些款大部分由海内外热心宗亲捐献。
  宗祠位于蓬壶镇壶中村,北负省二级重点永春三中,南向三角街,与王、尤、林、吕、潘各大姓精诚相见。许氏在蓬壶属小姓,至今在家的约三百余人。
  古今史上,代有名贤,令人敬仰:许礼溥:民国时代曾任七县视察。
  许寒冰:是石鼓村马来西亚侨祖姑,1937年从南洋投奔中国内地,在新四军二支队参加神圣的抗战。“半个世纪以来,许寒冰与丈夫(参加过长征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同甘共苦,在外交战线上奋斗了40年。作为新中国外交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性外交官.曾任外交部干部司领事司副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一位副会长。(摘自永春党史资料从书(七)名人与永春44、45页)。
  许礼活:(又名逸民)文学渊博,自学成材,1949年3月参加起义,投向革命,是蓬壶许氏族中唯一离休干部。主持重建许氏宗祠,主修“永春蓬壶许氏五修族谱”,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热心公益事业。
  许亚明:女,福州大学轻工学院党委书记(正处)研究员(正高)。
  许秀清:女,福建建筑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部副主任(副处级)副教授(副高)。
  许少鹤:宁德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副高)。许礼相: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副高)。
  许诗树:(又名豺程师,1984以稀队参加开发厦门莲花新村别墅工业房和商品房、龙门世家工程、阿里山大厦工程和亿星大厦工程等,计有几十万平方米。
  从许意公入永春文治为一世至十六世逸潜公开蓬壶,我们的辈份是:(桃源蓬壶许氏四修族谱)友世朝廷文元(章)华国诗礼传家声尊道行知立志存诚这次(五修)是:宜直尚实良启永登思义兴仁式望高清奕代昌宁英誉昭明石鼓镇石鼓许幻宗祠石鼓许氏宗祠,位于永春县城西侧,是水春县重点镇,石鼓村南面向永春县城大溪,泉永德公路从石鼓村串通而过,交通四通八达,近几年来周边高楼大厦林立,村中有一座石鼓庙,特产名美食石鼓白鸭汤.石鼓许氏是由永春鳌峰田治村许观公,分居石鼓,为石鼓村许氏开基始祖。观公先祖世代藩衍子孙,现石鼓苗裔分为五个房份,在家人口650人,外出人口100多人,共有750多人,尚有分居德化县赤水、永嘉、杨坑、吉岭、福全、上岸、洋田等村庄,人口10000多人,还有逸潜许公,于清康熙年间,分居永春蓬壶,为蓬壶许氏开基始祖,现人口300多人。
  永春石鼓许氏宗祠,年久失修,破旧倒塌,现已由德化县赤水、永嘉、杨坑、吉岭、福全、上岸、洋田等村许氏宗亲和石鼓许氏宗亲以及永春蓬壶许氏宗亲,共同集资人民币壹拾伍万元,第四次进行修建石鼓许氏宗祠,预计公元2005年底能够竣工,总开支需人民币贰拾余万元,届时石鼓许氏宗祠焕然一新,福宇重光,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表苗裔尊宗敬祖缅怀之情,承先启后,造福后代子孙。
  古今史上,代有名贤,令人敬仰:许寒冰:女,马来西亚的归侨生,她的父母于1919年从永春县石鼓乡出洋,移居马来西亚森美兰芙蓉镇,一家兄弟姐妹共有五人,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她正是16岁花季,还是稚气的学生,怀着一股爱国热情,与丘会利等三个女青年,千里迢迢从南洋投奔中国内地,在新四军二支队参加神圣的抗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许美蓉。半个世纪以来,许寒冰与丈夫(姬鹏飞任过国家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同甘共苦,在外交战线上奋斗了四十年,作为新中国外交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性外交官,曾任外交部干部司领事司副司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一位副会长(摘自永春党史资料从书(七)名人与永春44、45页。
  许礼哲:男,中共党员,泉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副处级)许良景:男,中共党员,现任永春县环保局局长许礼捷:男,中共党员,199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现在张家港沙州工学院任教授。
  许葛华:女,许礼捷妻子,199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现在张家港沙州工学院任教授。
  湖洋镇湖洋许氏宗祠湖洋许氏宗祠位于湖洋凤山北麓,面对湖城街,湖洋中学、湖洋中心小学。背靠青山,山上有常绿的茶园,挂满金果的芦柑,茂盛的翠竹。新修的水泥路从堤边穿过,前面是碧绿的农田,清澈的小溪自东向西潺潺流过,这里四季如春,杜鹃吐艳,鸟语花香,景色优美。
  原许氏宗祠建于何年无从考证,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许氏宗祠族谱,祖先的神主牌等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1993年7月,许尚丁等领头发动族亲捐资重修许氏宗祠,水泥地面、油漆厅面、重修大门,并画上门神。撰写厅堂名:“澄塘堂”,厅堂对联:“高阳分支崇孝思须知水源木本,澄塘衍派瞻调貌常念祖德宗功。“大门对联:“敦亲睦族承先哲,本固枝荣裕后昆”。均红底黑字。重新仿制厅堂牌匾:“兄弟伯侄父子儒学”,重新修建祖先神主牌:一世祖至三世祖,四世祖至十二世祖,因族谱被毁只好暂缺,补上近代祖考妣牌位。许乔松捐献长案桌一块,八仙桌两块,许氏宗祠焕然一新。
  据仅存家谱记载:“大清道光二十有四年,岁次甲辰秋月,详列澄塘许氏一脉支派流芳桃源,第一代一世祖考,号怀光公,讳丙公,字启明,配妣林氏,其生卒年月日时俱失载,子一法兴,桃源第二代世祖考,号肖怀公,讳法兴,字伯起,系一世怀光公之子也,于明朝永乐年间,始迁桃源永春十九都卜居塗桥乡嘉多珑胜地,生卒年月日时及配妣姓氏俱失,其传意时考来永,而妣在仙故失其记也,考瓦棺系明朝嘉靖癸未元年十二月初五庚申日五时葬在本都,土名锦绣山,穴坐癸向丁,后马子福公同葬本处,土名五晨牌父东子,西坐西南向东,北兹穴负寅拱申兼艮坤,子三:长福、次禄、三寿——。”其后裔现仍居住于锦凤村落垅,玉柱村打石窟。
  至于许氏祖先从何地迁入湖洋,并无据说由河南开封因水灾逃荒流浪迁入湖洋定居。这仅是传说而已,无从考证。
  因历史年代变迁,生活时势所迫,部分许姓子孙移居国外或到外地谋生,有迁居新加坡,马来西亚,仙游县,德化县,永春城关,漳州等地的,其姓名、地址俱失记载,亦无法统计。
  湖洋镇现有许姓人口大约三百九十余人,近百户,皆以农为主,兼种柑桔,茶叶等,与当地异姓世代友好相处,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家乡的繁荣作出贡献。现有国家公务员干部、职工、大中小学教师约三十余人,在校研究生,大中专学生多人。
  古今史上,代有名贤:许昆林: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
  许马文娟:女,昆林妻,现任国务院司法部国安处业务处长。
  许昆贞:现任福建建省泉州市副市长许昆仑:现任永春自来水公司副经理。
  许金城:现任永春县建设局局长。
  许金盛:曾任永春六中校长,现任永春三中校长。
  岵山镇文溪许氏宗祠据闽清县池园镇潘亭村“许氏族谱”记载:帖山文溪许氏始祖应公,明初由泉州府城大寺后(或泉州西街、晋江福浦前堡),徙居永春县帖山镇小姑庵边居住,与尾公共同生活,勤劳置业。尾公是由晋江市金井镇湖厝村,十一世祖许成公,其第四子十二世祖尾公,分居永春姑山镇北溪村,妣黄氏、胡氏,为北溪村许氏开基始祖。应公生于洪武丙寅1386年五月初五日午时,卒于正统丁卯1447年7月19日未时,享年62岁,葬南安县塔口桥后,坐庚向甲、妣柯氏。
  应公子奴公,移居顶厝子养鸭为生,遂以发展耕种,为帖山文溪村许氏肇基始祖。岵山镇姑山文溪村、帖山北溪墓兜圈子,原为永春直隶州十二都文章乡墓兜堡。奴公生子玄生公,玄生公生子养公,养公派下传至二十三世法清公,分居闽清县池园镇潘亭村,为潘亭村许氏开基始祖。
  奴公世代藩衍苗裔,分为四个房柱,兴建太岳堂,许氏子孙以农为主,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山区,至十世长房、二房淑侄数人,迁居江西云水县,据传说而后已藩衍几千人,曾前来寻根访祖,未能如愿,不久前,十三都地保许营公,已往江西探亲。并传送族谱,以后就失联系,现吾祖族谱失传,待今后查明。
  至十二世二房滚公又迁本地境下北溪,1966年建文溪水库又迁长太古农农场至今200余人。
  由于历史原因,先后往新加坡印尼越南香港澳门台湾,永安谋生,人口1000。现在家者600多人,合计1600多人。
  1995年,在海外宗亲集资重建太岳宗祠。1997年进主谢土。并成立了管委会,掌理族内事务,并大量收集有关历史资料,准备续谱,由于时间长,部分失传,现存字辈如下: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辈:失记添真兴学啓道荣华宗淑德奕字:失记友士宇懋文功代: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辈:世嗣微岳祖风馨远云孙福泽长字:振朝邦基图千古永序后万年春1930年中共地下党在闽闹革命,由尹利东、汪成金建立安南永成立了中心县委,设四个特区。许德棕任诗山特区宣传委员,宗亲大量参加打土豪游击队活动,建立农会。在攻打帖山区公所战斗中牺牲,追认为烈士的许鱼,已建烈士墓。文章乡为老苏区。
  解放后,许奕镭于1950年由永春一中参加了志愿军,而后在哈尔滨军事大学深造中尉军衡,毕业后在国防部第五部工作,评为中国船泊总公司高级工程师。
  许世经:定居印尼,家庭共有12个兄弟,现任印尼华雅金融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印尼永春县同乡会会长,印尼许氏宗亲总会理事长,他一贯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常捐资人民币40万元,重修帖山文溪许氏宗祠,并与兄弟共同捐献人民币6万元铺建入村道路。获得许氏族人称赞。
  许世瑞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任文溪乡支部书记,岵山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再任永春邮电局局长,永春县委党校校长等职务。
  许泉城,在土改中任乡农会主席,而后积极为党工作,调任德化县浔中公社副社长,又调任霞碧公社,雷峰公社党委书记。最后调任永春通用机器厂任党委书记。
  开放改革后,文溪村大量发展种植业,以茶、柑、龙眼为主多种经营,大部分青少年流入特区做工,现在已经成为经济重要来源。重修宗祠后,结束了没有历史的大学生,现有大专本科生十几人。
  文章乡的历史渊源,据传说在朱文公来探望同学陈布衣之际,旅至水口,见溪中石猴背印之石形,随日,水口石猴水上欢呼,其中必有文章,故后乡人称文章乡,由于地处山区辟临诗山,以农为活,以卖柴卓挣钱肩挑五六公里的诗山出售,生活非常困苦,苦干苦磨,后人又改口为墨樟(浆),直至解放后文章,北溪拼为文溪乡。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宗亲资助水泥路四通八达,居住条件近似现代化,彻底改变了有磨才有樟的历史。岵山镇北溪许氏宗祠现系永春县帖山镇北溪村(原顶北溪和下北溪,前家庙名曰:“碧溪院”)。
  祖祠:“太岳堂”。记:“高阳”。
  对联:“太古分封箕裘济美,岳峰挺秀祖豆常新。”据闽清县池园潘亭村“许氏族谱”记载:帖山镇北溪村许氏始祖尾公,由晋江市金井镇湖厝村十一世祖许成公,其第四子十二世祖尾公,分居永春县帖山镇北溪村小姑庵边,为帖山顶北溪和下北溪许氏开基始祖。
  现许氏人丁380人(下北溪由于建文溪水库需要,约有80多人迁移长泰县古农)。目前,顶北溪(现时北溪村)有人丁298人。
  现时主要名人:许仲城,生于1930年,在1958年入伍为兵,退伍后在厦门杏林中学任政治校长,后分配永春教育局任督导组组长,职称“高级教师”。
  许灵通,生于1970年,在1988年永春六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系就学(历史以来首位大学生),于1992年毕业后分配泉州市电业局工作,现任变电部主任,高级工程师。
  主要经济来源:种植业(芦柑、龙眼、枇杷、蜜柚等);外出打工和经商办厂。
  现时北溪村在上级党政的关心支持下,已开辟了“北溪生态旅游区”,是泉州市首家田园农家乐旅游区。
  目前设有旅游管理中心,旅游项目:观景亭、瀑布、烧烤、休闲广场设有健身器、古水车、大风车、泥瞅和田螺观赏区、老区会址、溪流、火龙果等观赏果园。
  北溪田园风光奇璇,峰峦秀美,峭壁奇峻,植被苍翠,四时果香。
  北溪村居如画,民风淳朴,“林藏果香水清澈,生态优美似仙境”。
  岵山北溪许氏宗祠整理组永春岵山北溪许氏宗祠城关镇许内街修德堂许内街位于永春县城关一条街道,许内街原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是姓许的,故街名叫许内街。
  许内街许氏开基始祖,系一世祖开永公,讳熟公,生于福建德化县吉领乡,性刚强,富开创精神,年十七岁,由德化县吉领乡来定居永春县城许内街,为许内街许氏开基始祖,堂号:“修德堂”。
  一世祖开永公,讳熟公,藩衍子孙,二世祖分衍东柱、西柱,三世祖由东柱,讳铺公,分衍天、地、人三支派,现在家人口有30多人,另外居新加坡、马来西亚马六甲、台湾台北三峡镇中山路、台湾花莲县玉里镇大同路共有200多人。
  古今史上,代有名贤,令人称赞:许永熙:现住台湾花莲县玉里镇大同路183巷1号,原服务铁路局工务段,任总务课长。
  许炯诚:现住台湾台北三峡镇中山路277巷13号7楼,现在台北市建筑公司工程设计院工作。
  许江泽南:女,许永锡的妻子,原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妹妹。原任福建省福州市政府团工委书记,福州市第七中学党委书记,现已离休,家住浙江杭州。
  许锋:许永锡的长子,现任浙江军区第二招待所干部。
  许江:许永锡的次子,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正厅级)。

知识出处

泉郡许氏宗祠

《泉郡许氏宗祠》

出版者:中国文联出版社

泉郡许氏宗亲,包括泉州、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分布于三百多城镇和乡村,人口约有四十多万人,其中不少流播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乃至世界各地。许姓与其他姓氏一样,都保持着浓浓的血缘亲情,思亲念祖的感情始终非常强烈,木本水源的观念不断加深,“立名节,敦实学,笃其志,励子孙”,不忘其本的意识很强。明清以降,泉州向外拓殖,不少民系又向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移居。这种思亲念祖的感情又加深一层。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