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320
颗粒名称:
页数: 3
页码: 4-6

内容

利用侨乡族谱来菟集华侨史料并开展侨史研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也并非易事。原因是过去吾国当局及有关地方领袖对华侨的一切史迹,包括他们在海外事业上之成就及一切爱国活动,似乎皆被忽略。所以,如果有些资料,一般也只能从他们的个别乡村和有关亲属方可得到。例如,菲律宾也是到四十年代,才有一位陈笑予先生出版了一本《菲律宾与华侨事迹大观》,分第一、二集,较详细地记载上半世纪数十个菲华商人的创业成就,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被日本军队迫害的先烈。
  传统上数百年来的国内当局和社会人士,总是把海外华侨看作是一些出国谋生的乡人,从来不加注意。他们对祖国有什么贡献,也并未加表扬。直至本世纪初,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继之又领导北伐,打倒了北洋军阀;后来国家又遭受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的历次侵略、欺侮,中国人民不断奋起反抗;所有这些均得到海外华侨的种种声援与资助,国人才逐渐认识海外华侨之重要。
  所谓海外华侨,虽然包括远在欧美的中国移民,但一般来说,仍以东南亚一带为众多。据最近统计,已有二三千万人。他们在海外经过了第一、二次的世界大战,蒙受巨大物质损失和人命牺牲以后,壮心不泯,蹶而复振,恢复了原来的地位,并且不断发展。至于过去在历史上受尽种种压迫与欺侮,从来就得不到祖国政府的保护。他们只有忍气吞声,困苦挣扎,努力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洋各地相继获得独立自主,以及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他们才能扬眉吐气,得到平等的待遇。
  南洋华侨在事业上的成功举世瞩目,他们对居住国的贡献也为世所公认。这种成就的取得,自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其中尤其与华侑所具有的优秀的中华文化素质密切相关。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侑已经逐渐溶入当地社会,不断与当地民族相融合,用流行的说法叫做被当地民族所“同化”,现在他们的后代也多称为“华裔”了。虽然这是大势所趋,却也难免令人遗憾和烦扰。尽管今天的华侑后代,亦即“华裔”,仍然保留着华族的血统和特征,但作为一个新的族群,他们的中华文化素质却越来越淡薄了。很多人不懂华文,不会讲华语,更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祖籍何地。这种中华文化淡化的趋势,不由令人对华人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并继续为中外友好交往作出贡献深感忧虑。
  一个时期来,国际学术界、舆论界有一种看法认为,亚洲经济,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及东亚经济的强劲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对经济影响的角度看,这是很有道理的。东南亚华人的许多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许多措施,如新加坡推广华语,马来西亚、泰国等开放华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定期举办亚细安文艺营活动,菲律宾华人近年来则有十余个文艺社之组织,鼓励中文写作,出版中文书籍。他们还经常邀请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前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许多地方的华侨华人还举行了寻根问祖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旨在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
  欣悉中国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即将出版《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一书,喜不自胜。因为侨乡族谱不仅记载宗族的迁徙繁衍,也记载了各个家庭的延续与播迁,同时又记载了华侨先辈在海外奋斗的足迹。因而它可为当今海外华人寻根问祖提供原始依据。美国前总统里根正是通过族谱找到了爱尔兰祖籍地;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也是依靠族谱确定她与祖籍地的血缘关系,并宣布自己是“鸿渐村的女儿”。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外华倚华人通过侨乡族谱找到其文化上的归宿以后,必将能够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人民之间友谊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预料,本书的出版,也一定能推动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我作为身居海外数十年的老华侨,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尤深,故值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嘱我为本书作序时,仅就感想所及,掇此数语,附之篇首。谨序。

知识出处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

本书计有两册。上册包括鲤城、安溪、永春、德化四个县(区)的资料部分;下册包括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四个市(县)的资料和作者的研究论文。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健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