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君子林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87
颗粒名称: 戊戌君子林旭
分类号: K820.8
页数: 5
页码: 210-214
摘要: 林旭,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人,是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为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林旭生于清光绪元年,祖父林福祚举人出身,曾任安徽东流知县。父林百敬,为侯官县诸生,早卒。林旭父母早丧,赖叔父抚养成人。时值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巨额军费。林旭听说康有为正在联合十八省在京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图强的主张,十分赞成,积极参与其事,在福建举人中广为游说,成为“公车上书”活动中一名赤诚的爱国志士。在成立大会上,康有为发表开场演说,梁启超、林旭等先后发言。林旭等人被捕入狱,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关键词: 林旭 传略 福建

内容

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是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为国家的强盛努力奋斗,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
  林旭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祖父林福祚举人出身,曾任安徽东流知县。父林百敬,为侯官县诸生,早卒。林旭父母早丧,赖叔父抚养成人。他天资颖悟,博览群书,少时从塾师学习,长于诗词、散文,被乡人誉为“神童气光绪十七年(1891年)秋,邑人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沈瑜庆为女儿鹊应择婿,闻林旭之名,特请假返乡,拜访林旭塾师,看了林旭的文章,十分满意,遂招林旭为婿。他得知林旭家境贫寒,就把他带到南京完婚,随任读书。在南京时期,林旭结识了陈宝箴、陈三立、梁鼎芬、蒯光典等名流学者,学识日益长进。
  光绪十九年(1893年)春,林旭回到福州应童子试,三试均名列第一,得中秀才。同年恩科乡试,林旭又考中举人第一名,得中解元,颇受福建学政王锡藩赏识。光绪二十年(1894年)林旭赴京会试,不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林旭又参加会试,但仍未能得中。时值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台湾及澎湖列岛,赔偿巨额军费。林旭对清政府卖国求和十分愤怒,他想到许多乡亲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反而落得割地赔款的下场,爱国激情跃然纸上。他在后来的一首诗《虎丘道上》表达了当时的心情: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 新愁旧恨相随续,举目真看麋鹿游。
  林旭听说康有为正在联合十八省在京应试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图强的主张,十分赞成,积极参与其事,在福建举人中广为游说,成为“公车上书”活动中一名赤诚的爱国志士。
  “公车上书”后,林旭由于举进士不第,岳父为他捐资为内阁候补中书。时康有为在京倡言变法维新,林旭多次往谒,与论时政,意见皆合,遂拜康有为为师,学习“义理经世之学”,积极参加维新变法活动,诗篇多为忧国忧民之作。他参加康有为组织的强学会,广泛宣传变法主张,但不久强学会被顽固派强令封闭。林旭还参与王仪通、张元济等人筹办通艺学堂,改革教育。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有为认为国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要求各省爱国志士组织地方学会,鼓励士气。他把组织闽学会一事交由林旭筹办。林旭见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早已忧愤在心,当即四处活动,遍访在京福建同乡志士,同张亨嘉等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十日在福建会馆发起成立“闽学会”,林旭成为“闽学会”的实际领导人。 当时在京成立的还有“粤学会”、“蜀学会”、“浙学会”、“陕学会”等。林旭同“蜀学会”的带头人杨锐交谊甚厚,两人追古论今,对国土沦丧痛心疾首。林旭在诗中写道:“世界愁风复愁雨,肝脾为苦亦为酸。”同年三月,在各地学会建立的基础上,康有为、梁启超、林旭等人正式成立“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目的是保全国权、国土,拯救民族危亡。林旭是倡始人之一,任“保国会”董事。在成立大会上,康有为发表开场演说,梁启超、林旭等先后发言。林旭针对当时的危局说:“身为炎黄子孙,岂能坐视不理?当振臂而起,群策群力。只要有利于国家民族,虽一死亦何辞!”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林旭在京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他为康有为所撰的《春秋董氏学》一书作跋,推崇康有为的变法主张。随着维新言论深入人心,林旭的声誉日隆。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维新变法。五月,顽固派荣禄从福州将军任上被慈禧太后调到天津任直隶总督,不久兼北洋大臣,掌握兵权,对维新变法实行监视。由于林旭是福州名宦沈葆桢的孙女婿,荣禄想召林旭为幕僚。林旭与康有为商量,认为荣禄掌握实权,决定应聘,后因情况变化而中止。七月,经少詹事王锡蕃举荐,林旭受到光绪帝召见,得以面奏他的变法主张。光绪帝对林旭的政见颇为欣赏,但由于林旭的福州口音重,光绪帝未能全部听清他的话,特叫他把政见写成奏折呈览。七月二十日(9月5日),光绪帝破格授予林旭、谭嗣同、杨锐、刘光第四人四品卿衔,命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时称“军机四卿气林旭进入军机处后,多次上奏变法主张,多为光绪帝所采纳。各地官员的奏折,均需他们四人阅视提出意见后,再上报光绪帝批准。光绪帝所颁发的谕旨,也多由林旭起草。如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和处分某些顽固守旧官员的“上谕”,就是由林旭代拟的。因此,顽固守旧的官员对林旭更是恨之入骨。
  当时,顽固守旧的势力大大超过维新变法的力量。光绪皇帝在任命林旭等四人时,亲自把一个装有他谕旨的黄色匣子授与他们,要他们“竭力赞襄新政,无得瞻顾”。林旭他们在军机处办公时,也时常受到守旧的军机处大臣的阻挠。林旭深知变法不易,且危机四伏,但他深感自己肩负救国救民的重任,常通宵达旦地工作,使新政很快出台。他在颐和园咏葵花的诗中写道:“抚心无愧汝,飘落复何言?”为了振兴国家民族,林旭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新政刚实施,顽固势力就聚集在慈禧太后一边,积极酝酿政变,废除新政。光绪帝感到形势不妙,帝位不保,两次写密诏分别由杨锐和林旭转交康有为,要康有为等人设法挽救时局。康有为、谭嗣同等见诏后抱头痛哭,苦无良策。谭嗣同计穷之下,决心找当时曾列名“强学会”、且握有北洋新军兵权的袁世凯,要求他站在维新派一边,保护光绪帝,消灭顽固派。林旭对谭嗣同这一作法不赞成,他赋诗一首赠谭嗣同: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恩。
  愿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
  诗用东汉何进与袁绍同谋杀宦官,事泄,何进被杀的典故。 诗中本初是袁绍的字,隐指袁世凯,意思是对袁世凯不可轻信。 千里草是指荣禄手下干将董福祥。林旭认为,与其去找袁世凯帮忙,还不如去找董福祥,比袁世凯要强得多。
  林旭的主张未被谭嗣同采纳。光绪帝的第二次密诏上写着要袁世凯利用天津阅兵机会杀掉荣禄,谭嗣同准备将密诏直接交给袁世凯,以激其义愤,林旭认为不妥。林旭收起密诏,仅抄录其中有关“另议良法,相机行事”的一段交给谭嗣同带给袁世凯。 果然不出林旭所料,袁世凯表面信誓旦旦效忠皇帝,背地里即从北京到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荣禄又急忙报告慈禧太后。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搜捕维新派首领。林旭等人被捕入狱,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林旭入狱后,有人劝他去求荣禄,因为荣禄曾一度想拉他为幕僚。林旭鄙视荣禄,对此求生建议不屑一顾。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下午四时,林旭等六人被押往北京菜市口刑场处决。林旭神色自若,写血书寄给抚养他的叔叔,并厉声责问监斩官: “吾何罪之有?”监斩官口不能答。林旭仰天长叹道:“君子死, 正义尽!”然后放声大笑,视死如归。
  林旭就义后,他的妻子沈鹊应执意去京收尸,为家人劝阻。
  她含泪写了一首挽词《浪淘沙》:“报国志难酬,碧血谁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到,云暗江头。
  绣佛归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这首词意切情悲,对林旭为国捐躯深感悲愤,决心随夫以死报国,以唤醒国人。随后沈鹊应服毒自尽,这首挽词传颂一时。
  林旭的死教育了后人。福州的爱国志士抛弃了对清朝的幻想,走上了武装推翻清朝的革命道路。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