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陈元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2238
颗粒名称: 开漳圣王陈元光
分类号: K820.8
页数: 3
页码: 3-5
摘要: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人,是唐朝将领。他继承父亲陈政的职位,率领军队平 定闽南叛乱,为漳州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 贡献。陈元光生于唐显庆二年,父陈政,自幼从军,以 战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元光自幼聪明,13岁时 就领光州乡荐第一,并喜读兵书,善研兵法。随后陈政率军平定叛乱,带领民众发展农业生产。陈元光对土著民族积极采取安抚的措施。陈元光闻讯,仓促率轻骑兵前往晓 谕,不幸被土著首领蓝奉高刀伤致死,终年55岁。陈元光死后,睿宗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谥忠毅。漳州 百姓闻讯,自发组织祭奠,画像立庙祭祀,尊奉为“开漳圣王”, 对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功绩表示深切的怀念。
关键词: 陈元光 列传 福建

内容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号龙湖,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是唐朝将领。他继承父亲陈政的职位,率领军队平定闽南叛乱,为漳州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陈元光生于唐显庆二年(657年),父陈政,自幼从军,以战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元光自幼聪明,13岁时就领光州乡荐第一,并喜读兵书,善研兵法。
  唐总章二年(669年),闽粤交界处爆发大规模民族冲突,民不聊生。唐高宗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600多人,入闽征讨。陈政率兵来到柳营江(今龙海市九龙江)畔,因无法镇压叛乱,向朝廷请求发兵增援。
  唐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兵5000人入闽增援。陈元光和祖母魏箴随军前来。陈敏、陈敷在浙江江山县染病身故,军队在魏箴率领下乘船进入九龙江,与陈政会师。随后陈政率军平定叛乱,带领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唐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病故,陈元光世袭左郎将军职,代父统领兵众。
  不久,闽粤交界处又发生土著民族叛乱,陈元光率军深入敌境,先平定粤东叛乱,再恩威并施,平定漳州地区的叛乱,使土著民族首领归附,消除了动乱的根源。永淳二年(683年),朝廷授陈元光为岭南行军总管,进阶正议大夫。
  陈元光对土著民族积极采取安抚的措施。他划地建立“唐化里”,专门收容归附的土著民族,不许汉人与其杂处,以免引发冲突。在经济上,陈元光积极扶持土著民族发展生产,免其赋税徭役,帮助他们解决种籽、农具等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
  陈元光带领士兵们同当地汉人一道,投入生产建设,开发漳州地区。他推行均田制,把当地无主荒地,按人丁多少分配到户,鼓励各户开垦。所垦之地,百分之八十为口分田,百分之二十为永业田。为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陈元光亲率府兵在漳江上游截江筑陂,名为“军陂”,全长120米,底宽、陂高各4米,并沿山开渠,一直延伸到火田村的七浦洋,受益农田达1000余亩。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晒盐、制茶、造纸、纺织等手工业也相继产生。闽南地区荒芜落后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闽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陈元光为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向朝廷提出在闽南置州县的请求。朝廷采纳他的建议,于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增置漳州郡,治所设在原绥安县故址,下辖漳浦、怀恩二县,以陈元光为剌史,还给他“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的大权。同时,朝廷又晋升陈元光为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
  在州政建设上,陈元光选贤任能。他以公正无私的许天正为州司马;以处事果断、严于律己的李伯瑶、林章任州牧事参军;以勤于政事、善于思考的卢知金、涂本顺、戴沙孙、涂光彦分任司仓、司田、司户、司法参军。这些人上任后忠于职守,协助陈元光开发、建设漳州,都作出一定的贡献。
  陈元光认为,发展教育是开发建设漳州的根本大事。他在漳州首创乡学,名曰“松州书院”,一开办就招收40人入学。他还在州衙中设“文学”官员,专门负责管理教育工作。随着学校的兴盛,漳州地区的文化开始发展,能文善诗的人逐年增多,社会风尚也开始好转。
  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又有部分土著民族首领在潮州聚众闹事,并率众潜抵岳山。陈元光闻讯,仓促率轻骑兵前往晓谕,不幸被土著首领蓝奉高刀伤致死,终年55岁。
  陈元光死后,睿宗诏赠豹韬卫镇军大将军,赐谥忠毅。漳州百姓闻讯,自发组织祭奠,画像立庙祭祀,尊奉为“开漳圣王”,对陈元光开发漳州的功绩表示深切的怀念。

知识出处

福建爱国名人

《福建爱国名人》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福建人民自古以来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抵抗外来侵略,涌现出一批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本书辑录了部分爱国先贤的事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