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移民同大陆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145
颗粒名称: 四、移民同大陆的关系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17-23
摘要: 大陆人民移居台湾以后,从来没有中断过与大陆祖籍的各种联系。在这方面,族谱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清政府统一祖国以后,台湾的封建经济蓬勃发展,百业俱兴,于是往台经商,成了大陆人民的出路之一。移民在台湾募众垦殖,拥有田园,从而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也颇不乏人。道光《厦门志》云:“台湾,内地一大仓储也。”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族观念,是维系移民同大陆祖籍密切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这种观念,又往往表现为强烈的爱国爱多情感。台湾移民之所以如此重视他们在大陆宗族的修谱工作,即在于藉此可以纪念水源木本,子孙后代不至于数典忘祖。
关键词: 移民 大陆 台湾

内容

大陆人民移居台湾以后,从来没有中断过与大陆祖籍的各种联系。在这方面,族谱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1.经济往来。
  清政府统一祖国以后,台湾的封建经济蓬勃发展,百业俱兴,于是往台经商,成了大陆人民的出路之一。如晋江县石壁村林诒祥:“讳世凤,号德斋。生康熙己未(1679),卒乾隆癸酉 (1753)。……十六岁身游东宁(台湾),建立‘泉源行'以为托迹之所,招商为贾,贸易生计,一家衣食,无忧不给,即此谋始。”(《玉山林氏宗谱》)其同族林式光(字燕晖,号白成。生乾隆三十六年,卒道光十年),一生曾四次渡台营商,“生理开张,利路渐进”。林诒铉(讳世鼎,号象州。生顺治十七年,卒康熙四十二年)则先“羁旅东宁,托迹于军伍之列",后“辞役弃职,营谋生路,在台关帝庙口开张糖行,财源颇聚”。于是旋里婚娶,“不数月挈眷赴台,以就生意” 。(《玉山林氏宗谱》)泉州法石伍世桂、世跷兄弟(咸丰至光绪间人),则自少“往台湾经商,开成面店在大铳街,颇得兴市获利"(《法石伍氏族谱》)。泉州燕支苏宗素 (字孙贵,号绚轩。生乾隆十五年,卒嘉庆十三年)曾“业商台湾淡水新庄”(《燕支苏氏族谱》)。
  移民在台湾募众垦殖,拥有田园,从而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也颇不乏人。如晋江县石壁村林式霁:“字燕明,少失怙恃,为嫂氏所凌。年弱冠,航海之淡水,只身空乏,数十年间,蓄妻子,置田园。……自是省之贡院、台之考棚、淡之城郭,公俱与有力;族中祀典,岁费周章,公首揭重金,倡建祀田。今持筹者权有二千金,预为买沃计。"(《玉山林氏宗谱》)从事海运业而成为巨商者,如福州人陈开夫:“讳麟书,一名肇乾。……少游台郡,补弟子员,食廪饩。……既以家贫,操贾业,巨舶往返辽东,积资巨万。” (福州《颍川陈氏族谱》)乾隆四十九年(1784)、五十三年(1788),清政府先后开放台湾鹿港、淡水厅辖之八里岔口与晋江蛆江对渡,使闽台之间的交通更形频繁。这大大刺激了海峡两岸经济的繁荣与交流。在台湾西海岸的港口城市,,移民中的商人组织了南、北郊与港郊, 同大陆的宁波以北诸港,金、漳、泉、汕头、香港诸港以及岛内诸港,进行活跃的商贸往来。而当时台湾之郊商,又几乎控制在泉、漳移民手中,因而同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关系特别密切。在泉、漳一带,这种郊商组织也早已形成。其中,专营台湾生理之商行与日俱增。如道光年间,泉州仅鹿港郊一途,即达四十六家。(见泉州市文管会收藏道光十七年《泉郡鹿港郊公置铁钟铭文》)。此外,尚有淡(水)郊、笨(港)郊等。(见咸丰十一年《重修小开元准提寺记》)在厦门、漳州等地,亦均有这种郊商组织。
  道光《厦门志》云:“台湾,内地一大仓储也。”“以台地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台湾初辟,地力甚厚,三熟四熟,收获丰稔,漳泉之民趋之若鹫。"当时,从台湾运往大陆的主要是大米、白糖、油和土特产;而从大陆运往台湾的,则以各种土布、 陶瓷捋、烟草、棉花、药材等以及百货为大宗。
  随着这种民间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我们从族谱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德化)下涌赖氏东阳派季房三室十之孙——赖祖、 赖圭、赖兴、赖为、赖梅、赖秋桂、赖来、赖汉阳等八入 (均乾隆、嘉庆间人),俱往台湾,在台湾彰化县院务三佳春居住,经商,贩磁器到台湾贸易。”(德化《侯卿赖氏族谱》,转引徐本章“台湾唐山是一家”,载《泉州文史》第一期,1979年)“(安溪)林远芳,又名纯〓,字文发,号兰圃。生于清嘉庆丁丑(1817)。以海防出力,叠保至道员,封赠至光禄大夫。晚年业茶,有茶商林英芳号,于闽、粤、台湾各有置家。”(林辂存《族系考》)晋江林慎亭即是专做台湾生理的郊商,他先于乾隆三十三年 (1768)在南安水头开典铺,“手边计存有一百七十千”,于是转营台湾生理。其事迹如下:“越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就典铺之本,再整淡水生理。作有三年,获息合余,复整鹿郊数年,亦甚得利。…… 再整兴裕、兴胜、万顺、淡鹿三号生理,……所以数年之间,生息亦算不少。”(《玉山林氏宗谱》)海峡两岸密切的经济往来,使“海瑞弹丸,商旅辐辕,器物流通,实有资于内地”。我们从族谱资料中巳可看出,在这种商品流通中,移民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2.宗族关系。
  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族观念,是维系移民同大陆祖籍密切关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这种观念,又往往表现为强烈的爱国爱多情感。
  我们已经知道,从移民在台湾各地形成最初的村落时,基本上是聚族而居或同籍入集中住在一地的。前者系血缘结合,后者系地缘结合。这种结合,对于加强初期移民的开拓力量以及排除各种入为的、自然的侵害,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当移民离开家乡,来到了这鸿蒙未开、遍地瘴烟的海岛时,他们为了不数典忘祖,往往以其姓氏或籍贯来命名所居住的村落,因而,在台湾出现了许多贯姓或贯籍地名。其具体地名,台湾彭桂芳先生在《“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一书中,巳作了详细统计,很能说明问题。 我们在族谱中,也能看到不少象东石村、郭岑寮、麦园、白沙、 型厝、安溪寮、同安寮、诏安厝等这样的贯籍地名。
  在宗族关系方面,大陆族人在修谱时,始终没有忘记把他们徙居台湾的子孙载入族谱,说明他们从来都把这些外迁者视为本家族的成员。我们所经眼的七十余部载有这方面资料的族谱本身,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其中,如清咸丰年间续修的《东石汾阳郭氏族谱》、1925年重修的《锦江林氏丑房宗谱》、1914年续修的《玉山林氏宗谱》、1931年重修的《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新市派)》、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的《东石玉井宫西蔡氏长房三延科公派家谱》、清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的《安溪参内二房黄氏族谱》等,均相当完整地把分派于台湾各地的族入记入族谱。清代以来,由于泉、漳一带迁移台湾的人数特别多,故许多乡族的修谱活动,往往有台湾族裔参加,这种海峡两岸族人共同修谱的传统习惯,也构成了闽台关系族谱中的一大特色。
  如嘉庆二十五年(1845),晋江县石壁村玉山林氏修谱时, 在台湾淡水经商的族人林正心,曾“积金满千,公鸠佛银,交入行中,言念宗谱未修,以为修谱之用。又恐不充,自独加捐以补足”(《玉山林氏宗谱》)。1914年该族重修宗谱时,又由该族耆老林逢辰往台湾跟诸族人联系,于是,“时则有若在台诸人赞襄于外,而事乃纲举目张,又有若在乡诸人协助于内,而事乃势就功成”(同上引)。在台林氏族人,如林华注,对修谱事“心力俱奋,其尊宗敬祖之志,可谓至矣”;林士郁,“与众倡议续修公谱,一切事宜,罔不勉力办理,以期其事之厥成"。(同上引) 1947年晋江东石月窟蔡氏修谱时,台湾族人还特地派蔡钦贤为代表前来会谈,并写了一篇志文附在族谱中,介绍族人在台湾的分布情况。
  台湾移民之所以如此重视他们在大陆宗族的修谱工作,即在于藉此可以纪念水源木本,子孙后代不至于数典忘祖。这种可贵的思想感情有如南安《蓬岛郭氏家谱》中的郭腾蛟传所述者:“公名腾蛟,字治角,周遍公之曾孙也。援例为国学生。自其祖徙居台湾苗栗郡苑里庄猫盂,公生长其地,与蓬岛祖居远隔万里,生平言行事业,尚未能闻其详。惟当光绪庚寅年(1890),我族三修谱牒,公亲率其子若侄,越重洋归来相视,并为其一派先灵填还冥库,虽云聊从俗例,亦属孝子顺孙所用心。今家乘四修,其孙木火又能慷慨赞成,捐银二百元以助经费,可见公虽身在海外,而其水源木本之念,实相传勿替,与彼视祖宗事漠不关心者,固大相径庭矣。” 族谱资料中还反映了移民在台湾各地兴建该族姓祠堂,以及回大陆修葺祖祠、祖墓的事实。此类族姓祠堂在台湾实多不胜举, 他们基本上是按照祖籍祠堂的称号而命名的,有的甚至连建筑形式也模仿祖籍祠堂。如分派于台湾鹿港的晋江县永宁鳌西林氏族人所建的“林厝祠堂”,彰化粘厝庄的晋江县衙口粘厝埔的粘氏族人所建的“桓忠堂”,台北的长泰县江都连氏族人所建的“瞻思堂”等均是。
  显然,无论是冠籍地名,抑或共修族谱、兴建祠堂等等,都寄托着台湾人民对大陆祖家的深切怀念。
  3.婚姻关系。
  清康、乾以后,随着移民人数的不断增长,那种单枪匹马渡海垦殖,而把家眷留在大陆的情况也逐渐减少了,女性再也不象郑氏政权时期那样稀少了,移民社会中之互相匹配,建立家庭, 巳成普遍现象。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甚至有许多台湾妇女嫁到大陆来。七十余部族谱中,计有十一部记载这种婚姻关系,人数共八十三人。
  兹将台湾妇女嫁到大陆各姓的人数列表于下:举例如下:“(石壁林)际思,生康熙辛卯。妣谢氏,陈江乡侨居台湾凤山县谢国讳团长女。”“(石壁林)士回,生道光辛丑,卒道光癸卯。妣黄氏,名花娘,谥惠和,鹿港人。生道光庚戌。”“(莲埭林)哲山,生道光癸未。配董氏,淡水女。生嘉庆庚辰,卒咸丰癸丑。次配高氏,淡水女。生道光戊子,卒光绪丁丑。”“(莲埭林)谋泽,生光绪壬午。配黄氏,台湾同安寮黄碰长女也,名淑谦。生光绪甲申。”“(泉州虹山彭)金木,生宣统二年。娶台湾林氏悦娘。”“(厦门陈)式海,行一,即江海。娶台北溪州底三角埔仔李氏。”“(福州螺江陈)学圣,娶台湾朱氏。”.台湾妇女嫁到大陆来,使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肉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起来,其重大意义实不容忽视。

知识出处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考究有些姓氏在台湾的开基年代时,不应忘记他们先辈的足迹来到此地的时间,不知还要早多少年!早期的开拓者,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带眷属,单入匹马,于荆棘丛莽中苦斗一生。这种情况,直至清初康、雍时代,犹甚普遍。从族谱看,移民携眷同往或在台婚娶者,在康、雍之前,占的比例很小,因而又形成这么一种情况: 被认定为某姓之开基祖者,跟他同时甚至更早往台者,还有很多。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