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罗江李调元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121
颗粒名称: 60.罗江李调元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411-41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赞菴、童山、鹤洲、卍斋、蠢翁。生于 1734年,卒于1803年,享年67岁。其父李化楠是清代罗江县第一个进士,先后任浙江余姚、秀水知县。李调元自幼爱学,12岁即著有诗集《幼学草》,尔后先后就学于四川绵州涪江书院、四川华阳锦江书院。与进士姜锡嘏、张鹤林、孟少逸,举人张邦伸、何明礼并称锦江六杰。1760年李调元至京师,得识名流学者毕沅、 赵翼等人。1763年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同考、吏部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道巡道。在广东学政任上,重视推动广东省学术,将粤籍学人之作编辑成《粤东观海集》。李调元两位堂兄李鼎元、李骥元,皆进士及第,有文才,兄弟三人并称“绵州三李”。
关键词: 罗江 李调元 李氏望族

内容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赞菴、童山、鹤洲、卍斋、蠢翁。生于 1734年,卒于1803年,享年67岁。其父李化楠是清代罗江县第一个进士,先后任浙江余姚、秀水知县。李调元自幼爱学,12岁即著有诗集《幼学草》,尔后先后就学于四川绵州涪江书院、四川华阳锦江书院。与进士姜锡嘏、张鹤林、孟少逸,举人张邦伸、何明礼并称锦江六杰。1760年李调元至京师,得识名流学者毕沅、 赵翼等人。1763年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主事、广东乡试同考、吏部考功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道巡道。在广东学政任上,重视推动广东省学术,将粤籍学人之作编辑成《粤东观海集》。
  1782年,他奉命自京师运送一套《四库全书》前往沈阳文溯阁,途中被雨淋坏,李调元被捕入狱,充军伊犁,经袁守侗建议, 准其纳金赎罪。1784年辞归乡里,与袁枚、赵翼、王文治并称“林下四老”。
  李调元著述宏丰,《史说》6卷是读史札记;《奇字名》、《古音会》、《字录》、《六书分毫》、《方言藻》是字书和方言之作;《唾馀新拾》10卷是研究典故之作;《诗话》研究诗的风格;《剧话》论述戏剧;《诸家藏画簿》10卷是书画目录集;《童山诗集》42卷、《童山文集》21卷、《童山选集》12卷等是李调元诗文集;《井蛙杂记》10 卷系李调元杂文;《剿说》四卷诠释经书及史书中的字义、词义;《卍斋璅录》12卷,论汉字意义及用法;《淡墨录》16卷记科场名人之事;《官话》3卷,研究官场用语;《弄谱》2卷,分类叙述乐曲等。李氏诸著作辑为《李雨村所著书》计201卷。
  李调元有志藏书,1785年建万卷楼藏书,在当时是四川藏书最多的藏书楼,其中《函海》、《续函海》两书,是在任直隶巡道期间从四库馆内抄录的一批珍本书籍辑录而成。
  李调元两位堂兄李鼎元、李骥元,皆进士及第,有文才,兄弟三人并称“绵州三李”。(1802年编《罗江县志》、1864年编《续修罗江县志》)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