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隆州李舜臣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99
颗粒名称: 41.隆州李舜臣家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393-39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8岁时即能作文,进士及第后,任饶州德兴县知县,重视教育,官至宗正寺主簿。一生重经学研究,著述丰厚,被朱熹称道。其子李心传字征之,庆元元年落第后,绝意不应科举,闭门读书,后来在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23人推荐下才为史馆校勘,赐其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先后任通判成都府、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工部侍郎。在工部侍郎任上曾上书谏止聚敛。于淳祐三年去世,时年78岁。李心传子李献可,李道传子李达可、李当可,其事皆不详。
关键词: 隆州 李舜臣 李氏望族

内容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今四川中部,岷江与沱江间)人,8岁时即能作文,进士及第后,任饶州德兴县(今江西德兴县)知县,重视教育,官至宗正寺主簿。一生重经学研究,著述丰厚,被朱熹称道。其子李心传字征之,庆元元年(1195)落第后,绝意不应科举,闭门读书,后来在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23人推荐下才为史馆校勘,赐其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先后任通判成都府、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工部侍郎。在工部侍郎任上曾上书谏止聚敛。于淳祐三年(1243)去世,时年78岁。
  李心传有治史之才,所著书计有《高宗系年录》200卷、《诵诗训》5卷、《春秋考》13卷、《礼辨》23卷、《读史考》12卷、《旧闻证误》15卷、《朝野杂记》40卷、《道命录》5卷、《西陲泰定录》90 卷、《辨南迁录》】卷、诗文100卷,《高宗系年录》又称《建年以来系年要录》,是重要的宋代史料书籍。
  李心传之兄李道传字贯之,庆元二年进士及第,历任利州司户参军、蓬州教授、太学博士、沂王府小学教授、权考功郎中、著作郎、知真州、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摄宣州守、知果州,48 岁而亡,死后谥曰“文节”。
  李道传处世严谨,又知人之善恶,曾上书言吴曦之奸,吴曦果然反叛。他为官有能,在知真州任上,曾修堤坝防洪。他居官清廉,在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任上,曾按律劾吏之贪纵者 10余人,逐危害民利的胥吏百余人,释放滥拘捕者200余人,时正遇大旱,又上荒政之策,朝廷多从之。
  李道传爱读书,先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废寝忘食,任太学博士后又上书“崇尚正学,取朱熹《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四书,颁之太学,仍请以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从祀孔子庙。”但未被采纳。
  李道传知足谦虚,知进退,真德秀弄权时,吏部尚书胡榘想辞官,便推荐李道传代其任吏部尚书,李道传“引疾乞去”,皇帝不许,他又辞,最后除兵部尚书,他仍辞,在他请求下,才岀知果州。李道传尽读朱子之书,却一直讲“学末至,不敢轻易论经书”,因此受人爱戴。
  李心传子李献可,李道传子李达可、李当可,其事皆不详。(《宋史》卷404《李舜臣传》、《宋史》卷438《儒林•李心传传》、 《宋史》卷436《儒林•李道传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