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太原李憕家族——陇西李氏分房之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79
颗粒名称: 21.太原李憕家族——陇西李氏分房之四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369-37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旧唐书?李憕传》说李憕是太原文水人。按照《新唐书?宗室王系表》的说法,兴圣皇帝李皓第六子李翻有三子,长子李丞是姑臧房始祖,次子李茂是敦煌房始祖,幼子李冲是仆射房始祖。但自李憕以来,谱系较清,大致是:李憕之父李希倩在中宗时任右监察御史,李憕有子10余人,除李彭、李源外皆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害死。李源为避难,落发为僧。李憕被害儿子中也有后人,其中一个名曰李宷,系李憕之孙,但非李彭、李源之子,李宷在元和年间官至给事中。李宷之子李敬方,在文宗时任谏议大夫。李谷有二子, 即李琪与李珽,李琪为后唐宰相,李珽进士出身,在后梁为右散骑常侍、侍讲学士。
关键词: 太原 李憕家族 李氏望族

内容

《旧唐书•李憕传》说李憕是太原文水人。《新唐书•忠义传上》说李憕是“并州文水人,或言其先出兴圣皇帝,谱系疏晦, 不复传”。《旧五代史•梁书•李珽传》说李憕是其五世祖,系陇西敦煌人。按照《新唐书•宗室王系表》的说法,兴圣皇帝李皓第六子李翻有三子,长子李丞是姑臧房始祖,次子李茂是敦煌房始祖,幼子李冲是仆射房始祖。《旧唐书》作者是五代人刘眗,《新唐书》作者是宋人欧阳修,《旧五代史》作者是宋人薛居正。刘眗离唐最近,史科搜集最全,尚不敢言李憕祖源,欧阳修曾对祖籍多所考订,亦仅说有人言,亦未敢断言,薛居正贸然断言,不足信也。但自李憕以来,谱系较清,大致是:李憕之父李希倩在中宗时任右监察御史,李憕有子10余人,除李彭、李源外皆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害死。李源为避难,落发为僧。李彭曾任州县长官。李彭之子曾为小吏,李彭孙子辈中有三人中进士,分别任过吏部尚书、御史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李憕被害儿子中也有后人,其中一个名曰李宷,系李憕之孙,但非李彭、李源之子,李宷在元和年间官至给事中。李宷之子李敬方,在文宗时任谏议大夫。李敬方之子李谷在僖宗、懿宗时也任谏议大夫。李谷有二子, 即李琪与李珽,李琪为后唐宰相,李珽进士出身,在后梁为右散骑常侍、侍讲学士。
  李慣青年时代即举明经,为咸阳县尉,被张说引为幕僚。天宝十四年(755)升任光禄卿东京留守,就在这年的11月,安禄山反叛。李憕等修建城池以备战,朝廷封其为礼部尚书,东都被安史叛军攻陷后,李憕与东都留台御史中丞卢奕及判官蒋清三人同时被安禄山杀害,安禄山将三人之首传徇河北,被平原太守颜真卿截获,浴其首,殓之木函,祭祀并号召唐官军为其报仇,从而激励了河北反击安禄山部队的士气。
  李憕计有十几子,在东都跟随他,除李源、李彭二子外,全部被安禄山杀害。李彭做过小官,其三个孙子李景让、李景庄、李景温则在元和后相继中进士。李景让官至吏部尚书、御史大夫。李景让事亲至孝,有正气,对不守法律之事敢言,颇有政声。李景温官至工部侍郎,李景庄亦至达官。
  李憕的五世孙在五代时又岀现了两位才子,即李珽、李琪弟兄二人。
  李珽字公度,其父李谷,在懿宗、僖宗朝曾任右谏议大夫。李珽有才学,又善诗赋,24岁中进士。在朱全忠与诸镇争斗中,被用为书记官,起草檄文,朱全忠为帝后,官至左谏议大夫兼宣徽副使。
  李琪年十三即作诗赋极佳,晋公王铎怀疑其才,让他以“汉祖得三杰”为题作赋,李琪挥笔即成,赋的结尾是:“得士则昌,非贤罔共。龙头之友斯贵,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此确是精论与绝句。
  李琪在唐昭宗时考中进士,朱全忠建后梁后,又中博学宏词,官至殿中侍御史、翰林学士、户部尚书、翰林承旨,为梁太祖朱全忠心腹。朱全忠末年,撰写《梁太祖实录》,历兵、礼、吏部侍郎,迁御史中丞,累擢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李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被另一宰相萧顷借故攻击,而被罢相。
  后唐庄宗李存勗掌权后,又以其名声大,用为吏部尚书;庄宗为帝的第三年秋天,国家闹水灾,经济困难,让各大臣上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李琪上书提出三点措施,其一,“量入以为出”;其二,“轻徭薄赋,不夺农时,进贤良,悦忠直”;其三,奖赏输粮给国家者。三点建议深得皇帝赞赏,拟任李琪为宰相,因庄宗被乱军杀死,李嗣源即位为明帝,明帝任李琪为御史大夫。后官至太子太傅,60岁时卒于家。其子李贞,仅为吏而矣。李琪文才高妙,又有政见,其所书诏令,被后人编为一书,称《金门集》,共10卷,传于后世,明代编《永乐大典》皆收之。(《新唐书》卷191 《忠义•李憕传》、《旧唐书》卷187《忠义•李燈传》、《新唐书》卷 177《李景让传》、《新五代史》卷24《梁书•李珽传》、《新五代史》 卷54《杂传•李琪传》、《旧五代史》卷58《唐书•李琪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