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高邑李素立家族——赵郡李氏分房南祖之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74
颗粒名称: 16.高邑李素立家族——赵郡李氏分房南祖之二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362-364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素立,北齐梁州刺史李义深曾孙,其父李政藻隋朝时任水部郎中。后任绵州刺史,高宗时迁蒲州刺史,上任时只带书籍,其余粮食物品皆封存交新任刺史,但未到蒲州即死于道上,高宗闻之,废朝一日以示哀悼。至元子李畲开元时为考功郎中,事母孝谨,母卒,不胜悲伤而死。李畲子李晔、李承,李承年幼丧父由其兄李晔抚养长大,以悌闻名,擢明经,先后任大理评事、 县尉、县令、监察御史、吏部郎中、河中尹、淮南西道黜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湖南观察使等。德宗皇帝用李希烈讨梁崇义,李承指出李希烈虽能立功,但恐立功后难以约束,德宗初不信,李希烈叛后,方知其有识人之才。李承一生廉正处事,有雅望。
关键词: 谯郡 李敬玄家族 李氏望族

内容

李素立,北齐梁州刺史李义深曾孙,其父李政藻隋朝时任水部郎中。李素立.唐高宗时官至侍御史,贞观年间,由扬州大都督司马去安抚突厥人,突厥人感其恩惠,率牛马赐送,李素立只受酒一杯,其余归还。后任绵州刺史,高宗时迁蒲州刺史,上任时只带书籍,其余粮食物品皆封存交新任刺史,但未到蒲州即死于道上,高宗闻之,废朝一日以示哀悼。李素立从兄子李游道在武则天时曾任过宰相,其孙李鹏,字至元,武后时被李昭德推荐为吏部侍郎,因不去李昭德处谢恩,被贬为壁州刺史。至元弟从远,睿宗景云年间官至黄门侍郎、太府卿。至元子李畲开元时为考功郎中,事母孝谨,母卒,不胜悲伤而死。李畲子李晔、李承,李承年幼丧父由其兄李晔抚养长大,以悌闻名,擢明经,先后任大理评事、 县尉、县令、监察御史、吏部郎中、河中尹、淮南西道黜陟使、山南东道节度使、湖南观察使等。在淮南建常丰堰,御海潮,灌溉田地,使农业大丰收。德宗皇帝用李希烈讨梁崇义,李承指出李希烈虽能立功,但恐立功后难以约束,德宗初不信,李希烈叛后,方知其有识人之才。李承一生廉正处事,有雅望。
  李承子李藩,字敬翰,善断案•历官至唐宪宗时任宰相。李藩任相,尽心尽力,事无不言,曾劝皇帝尚勤俭、不信禳灾祈福之说,应修己以安百姓,其言论得宪宗皇帝赞同。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贿赂权势以求为相,在权悻操纵下,宪宗下密诏任王锷为相,此诏传至李藩、权德舆手中,李藩竟改诏书,上奏不可, 惹怒皇帝,罢相任詹事。元和六年(811)外放为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未上任即卒,时年58岁。
  李固言系李藩族兄弟。李固言祖父李并,父李现皆为小吏, 李固言本人于宪宗元和七年中进士甲科,自此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为官。文宗大和九年(835)为门下侍郎、 平章事,不久加崇文馆大学士,后以宰相身份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宗时,又入朝,先后任兵部、户部二尚书。宣宗即位,先后任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宣宗末年拜太子太傅,分司东都,死于此任上。李固言一生谨慎从事,虽处牛李党争之时, 但善处人际关系,牛党、李党皆不得罪,也不陷入争斗之中,故一生无大起大落。
  李素立家族自唐初至唐末,世代为官,岀了李游道、李藩、李固言三位宰相,都属清廉谨慎之人,故李素立家族以谨慎、孝悌传家,所以能长盛不衰。(《新唐书》卷197《李素立传》、《旧唐书》 卷185《李素立传》、《新唐书》卷169《李蒨传》、《旧唐书》卷148 《李蒨传》、《新唐书》卷182《李固言传》、《旧唐书》卷173《李固言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