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谯郡李敬玄家族——赵郡李氏分房南祖之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73
颗粒名称: 15.谯郡李敬玄家族——赵郡李氏分房南祖之一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361-36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南祖之后李善权在北魏时任谯郡太守,将家迁于此,一直到第六辈时,辈辈有人在州郡做太守、刺史、治中之类的官,第七辈出了宰相李敬玄和李元素,第八辈出了礼部侍郎李希言,第九辈出了宰相李绅、吏部侍郎李纾。李敬玄为相,修改礼仪和律历,又负责选拔官吏。李敬玄任相10余年,选官称职,又监修国史,一生撰《礼论》 60卷、《正论》3卷、《文集》30卷。李敬玄之子李思冲,官至工部侍郎、左羽林军将军,在中宗时,因参与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事件,事败被杀。李纾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死后赠礼部尚书。武宗即位,信任李德裕,李绅得重用,官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已至相位,故授勋上柱国,封赵国公,食邑2000户。
关键词: 谯郡 李敬玄家族 李氏望族

内容

南祖之后李善权在北魏时任谯郡(今安徽亳州)太守,将家迁于此,一直到第六辈时,辈辈有人在州郡做太守、刺史、治中之类的官,第七辈出了宰相李敬玄和李元素,第八辈出了礼部侍郎李希言,第九辈出了宰相李绅、吏部侍郎李纾。
  李敬玄博览群书,对五礼颇有研究,贞观末年,被马周等推荐,先入东宫崇贤馆,陪后来为帝的太子李治侍读,李治即位,历迁东台(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西台(门下)侍郎兼太子右中护、同东西台(中书门下)三品。李敬玄为相,修改礼仪和律历,又负责选拔官吏。高宗时期,被选之人太多,负责典选者多不称职, 李敬玄掌管典选时,预选者每年万余人,李秉公处事,且善强记,遇有人问落选者,他能马上指出某人书判失错之处,时人服其能。李敬玄任相10余年,选官称职,又监修国史,一生撰《礼论》 60卷、《正论》3卷、《文集》30卷。
  李敬玄之子李思冲,官至工部侍郎、左羽林军将军,在中宗时,因参与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事件,事败被杀。
  李敬玄弟李元素有吏才,于武则天延载元年(694)任相,二年后即万岁通天二年(696)被武懿宗陷害,以结交洛州录事参军棊连耀罪被处死,至中宗即位后才平反。
  李纾字仲舒,礼部侍郎李希言之子,自幼爱学有文才。玄宗天宝末为秘书省校书郎,十几年后,至代宗大历初才开始受重用,升至知制诰、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德宗奉天之难以后,拜兵部侍郎又兼选事,以称职改任礼部侍郎。李纾通达事理,喜结交后进,但善享乐,穿戴坐车讲究华丽,生活放达不羁。善论撰,曾建言齐太公庙不应与孔子文宣王庙等同,又曾撰《兴元红功述》, 记述奉天之难中的功臣事迹。李纾死于吏部侍郎任上,死后赠礼部尚书。
  李绅字公垂,李敬玄是其高祖,祖父与父亲皆官至县令。但父早亡,由母亲卢氏教以经义,元和初考中进士,穆宗时为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皇帝内宫供职,情意甚好,时称“三俊”。
  武宗即位,信任李德裕,李绅得重用,官到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监修国史,已至相位,故授勋上柱国,封赵国公,食邑2000户。武宗会昌六年(846)去世。李绅工文善诗,其“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诗,千古流传。(《新唐书》卷106《李敬玄传》、《新唐书》卷106《李元素传》、《新唐书》卷181《李绅传》、《旧唐书》卷173《李绅传》、《新唐书》巻161《李纾传》、《旧唐书》卷137《李纾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