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年科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52
颗粒名称: 一、少年科第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332-33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也就是1823年2月15日,安徽省庐州府合肥磨庐乡的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酒席,接“财神”,李文安的院落里更是欢声笑语。在宏亮的哭声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个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男婴,就是在晚清政治军事上煊赫一时的重臣李鸿章。在家族“策远志”,“出风尘”的熏陶下,少年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跻身统治者的行列。这段时间的相处,使曾国藩对少年李鸿章倍加称赞,“知其才可大用1847年,李鸿章二次出乡入京参加会试,脱颖而出,列为二甲第十五名进士。李文安喜而赋诗;年少许交天下士,书香聊慰阿翁期。
关键词: 李鸿章 家族 少年科

内容

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也就是1823年2月15日,安徽省庐州府合肥磨庐乡的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酒席,接“财神”,李文安的院落里更是欢声笑语。在宏亮的哭声中,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了,这个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男婴,就是在晚清政治军事上煊赫一时的重臣李鸿章。
  李鸿章本姓许,李鸿章八世祖许迎溪与同村的李心庄交好, 心庄没有儿子,就恳求收养许迎溪的次子许慎所为嗣,迎溪慨然允诺,许慎所遂改李姓。至今,李氏宗谱门规:许李二姓不通婚, 而与族外之李则不禁。
  李鸿章祖上“世耕读以为业”,初“清贫无田”,至鸿章高祖时,因“世耕读成家”,才“有田二顷”。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字庆庵,“肆武游痒”,两应乡试落第后便放弃获取功名的念头,退居乡间率子孙耕读,足不入城市几近50年。“男耕女织督课勿懈。”②李鸿章父李文安是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官至刑部督捕司的郎中,记名御史。他是一位遵循儒家道德和治略的官僚士大夫,内行尤笃,事亲至孝,为人刚方厚重,然诺不欺,所至皆当恭之,庭诤而折,人有包青天再世之说。李鸿章的母亲李氏是一位封建式的贤妻良母,她生育了六男二女,“尺布寸缕,拮据经营"。面对人多家贫,却抱定一心,让孩子发愤读书,沿着“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下去。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官至湖广、两广总督,几亚于李鸿章。三弟鹤章,四弟蕴章,官皆不显。五弟风章弃官经商,是鸿章兄弟中的首富。小弟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 持躬端正,文字得雄直气。”①但科举不顺,后投曾国藩,讲求兵法,驰逐军旅,才崭露头角。李鸿章的大妹是一位典型的大家闺秀,“生平静穆专一,居恒默二,一苟訾笑”,鸿章赞扬她“静正有须眉丈夫风”。她嫁给同县张绍棠,张家富裕,经常在经济上接济鸿章兄弟。后来鸿章满怀感激之情,在《诰封一品夫人之妹张夫人家传》中提及此事。李鸿章还有一个小妹玉娥,通群书,善吟咏。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李鸿章抱着学而优则仕,仕而家则显的愿望,走上了成为清朝统治阶级忠诚卫士的道路。
  在家族“策远志”,“出风尘”的熏陶下,少年李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跻身统治者的行列。李鸿章的启蒙教育受教于其父李文安,后从徐明游,崇尚宋学,师从桐城派治学之道。1840年考中秀才, 1843年选为优贡。1844年,李鸿章怀着“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弥封侯”的气宇轩昂的宿愿,应顺天恩科乡试,中第48名举人1845年,李鸿章参加恩科会试,虽然落第,但诗文却博得曾国藩青睐,李鸿章“因师事人,而朝夕一从,求义理经世之学”②。这段时间的相处,使曾国藩对少年李鸿章倍加称赞,“知其才可大用1847年,李鸿章二次出乡入京参加会试,脱颖而出,列为二甲第十五名进士。李文安喜而赋诗;年少许交天下士,书香聊慰阿翁期。
  天恩髙厚臣家渥,不愧科名要慎思

附注

②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50《孝友传》。 ①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45。 ②《李鸿章尺牍》第13页。 ③《曾文正公文札》卷3第35页。 ④《李元禄公遗集》卷5第14页。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