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毁于朋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01036
颗粒名称: (6)毁于朋党
分类号: K242
页数: 4
页码: 302-30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李德裕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为地方官,政绩卓著,两度为相,建功立业,使他成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⑤。但他却陷入了朋党之争中,限制了其才能发挥,又在朋党之争中吞噬了个人的生命。牛李党争起因概有二事;一是科考之隙,二是政见之隙。穆宗问诸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齐声证实。皇帝命白居易、王起等负责复试,不少人落选,苏巢是其中一位。于是钱徽、李宗闵、杨汝士被贬出朝廷,李宗闵与李德裕之间的矛盾又雪上加霜。武宗一朝,李党扬眉吐气,但武宗仅当皇帝6年即因食仙丹中毒而亡。最后白敏中硬说此案冤枉,不结案先将李德裕贬往潮州。大中六年李德裕之子李烨才得以护送李德裕夫妇的灵柩从崖州归葬于洛阳。
关键词: 古代史 唐代 事件

内容

李德裕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为地方官,政绩卓著,两度为相,建功立业,使他成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⑤。但他却陷入了朋党之争中,限制了其才能发挥,又在朋党之争中吞噬了个人的生命。
  牛李党争起因概有二事;一是科考之隙,二是政见之隙。
  科考之隙是基本。元和三年(808)开科取士,应试的牛僧孺、 李宗闵、皇甫湜在答卷中直言指责时致,实属难能可贵,但作为宰相的李吉甫不应小心眼,视矛头对准自己,抓住复试考官王涯不回避一项,全盘否定此次科考的录取工作,如果宪宗妥善处理,不将考官贬斥,不将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长期不用,也不致使牛僧孺等与李吉甫结下怨仇。事过13年,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穆宗长庆元年(821)又开科取士,右补阙杨汝士、礼部侍郎钱徽任主考官,西川节度使段文昌、翰林学士李绅、中书舍人李宗闵都有亲友入试,分别递书给钱徽,望多多关照。但张榜时, 段文昌、李绅所荐三人都名落孙山。而李宗闵女婿苏巢、中书舍人杨汝士之弟杨殷士皆录取,段文昌气急败坏,上书穆宗说:“礼部所取进士皆以关节得之,无真才实学。”穆宗问诸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齐声证实。皇帝命白居易、王起等负责复试,不少人落选,苏巢是其中一位。于是钱徽、李宗闵、杨汝士被贬出朝廷,李宗闵与李德裕之间的矛盾又雪上加霜。
  政见之隙又加剧了牛李两派矛盾。先是李德裕在蜀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使时,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投降,李德裕受降。维州即今四川理县,地接吐蕃,为蜀的西门户,吐蕃占维州, 称其为无忧城,唐占维州,进可出击吐蕃,退可守西蜀,所以李德裕上书要求征吐蕃。这时牛僧孺正为宰相,以为刚与吐蕃结盟, 不宜出征吐蕃,这本是政见不同,但牛僧孺却命令李德裕将维州城及悉怛谋等300降人交给吐蕃,结果悉怛谋等300人被吐蕃残酷杀害。李德裕引为憾事,对牛僧孺等极不满意,曾上书指责此事。
  在平藩问题上,李德裕坚决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牛僧孺在文宗时为相,卢龙节度使李载义被部将杨志诚驱逐,杨志诚拥兵自立,牛僧孺竟承认既成事实,故牛僧孺在平藩问题上与李德裕截然不同。李德裕反对宦官专权,李宗闵与宦官交好。李德裕反佛,牛党许多人佞佛。政见的不同,使朝廷之中划分了两派,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称牛党,另一派以李德裕为首,称李党。
  牛党、李党主要人物活动在穆、敬、文、武、宣时期,文宗时期达高潮。穆宗、敬宗时,任宰相者多是牛党,李党在野。文宗时, 先是牛党专政,排挤李党,后是李党当政,排挤牛党。后来,牛党杨嗣复,李党郑覃、陈夷行同朝为相,各援朋党,互相攻讦。凡李党所是,牛党必非之,牛党所是者,李党又非之。每次议政,弄得文宗不知所措。唐文宗死,武宗是文宗的弟弟,本来应是太子李成美继位,牛党宰相杨嗣复、李珏也准备奉太子李成美继位,宦官仇士良等矫诏拥立了武宗,武宗恨牛党,便起用李党首脑人物李德裕入朝。牛党杨嗣复、李珏罢官,如果李德裕不再计较党争, 也许恩怨渐渐淡化了,但李德裕却采用了报复手段。时牛僧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由于汉水猛涨,襄州(今湖北襄阳)遭灾,李德裕把罪责都推到他头上,撤其节度使职,任太子太师这种无实权之职。会昌三年,李德裕又诬李宗闵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交通, 先贬为湖州刺史,再加罪名,将牛僧孺、李宗闵连贬三次,牛僧孺最后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市东)刺史,李宗闵贬至封州(今广东封川),待重新起用时,李宗闵未离封州即死去。
  武宗一朝,李党扬眉吐气,但武宗仅当皇帝6年即因食仙丹中毒而亡。宦官马元贽矫诏立宪宗之子穆宗之弟李忱为帝,是为宣宗,宣宗按辈份是武宗的叔叔,穆宗又是在宦官杀死其父宪宗以后当皇帝的,因此,宣宗把自己看作是宪宗继承人,指责其哥哥穆宗为逆,穆宗三子敬宗、文宗和武宗是逆子。因此一上台,便全盘否定武宗时一切施政方针,斥逐了武宗时的相臣李德裕及其同党,依靠牛党宰相白敏中,对李党大打出手。先将李德裕贬为东都留守,接着又借吴湘案作文章,陷害李德裕。会昌五年 (845),江都尉吴湘因贪赃等罪被捕入狱,经扬州观察判官魏铏审讯属实后处死。谏官曾怀疑冤枉,朝廷派御史崔元藻赴扬州复査,也认为属实。事过三年,白敏中等指使吴湘之兄、前永宁县府吴汝纳翻案,将魏铏拘捕,让他承认是冤案,将责任推给李德裕。正直的魏铏面对拷打至死不从,被贬死岭外。最后白敏中硬说此案冤枉,不结案先将李德裕贬往潮州。大中三年(849)正月, 李德裕携病妻及二子一女辗转四个月到达潮州。时隔四月余,又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当年十一月其子李烨也由检校祠部员外郎贬为蒙山立州尉(故治在今广西蒙山县南)。李德裕初至崖州,身体、精神尚佳,不废诗书,“著四十九论,叙平生所志”,辑录为《究愁志》。同时还常登崖州城南十里之亭,留下了“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的名句,李德裕尚有盼赦归京之念。李德裕被贬崖州,牛党执政,故友甚至骨肉之亲也不敢与之通信,到崖州不久其妻病故,他心如寒灰,十月末得病,缺医少药,“资储荡尽”,“往往绝食”,于大中三年(849)即到崖州的当年十二月十日,李德裕在贫病交困之中, 带着遗恨与世长辞,终年63岁。
  大中六年(852)李德裕之子李烨才得以护送李德裕夫妇的灵柩从崖州归葬于洛阳。李德裕之弟李德禧仍留崖州,先居毕兰,因水灾移抱班,后因抱劝田地肥饶而移居之,其子孙后均化为黎人,今抱劝村中仍有李阁老祠①,明代已化为黎人的李德禧后人尚存李德裕遗像、衣冠、诰轴等遗物。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出巡琼崖,曾嘱崖州知州唐镜沅寻访李德裕后裔, 寻到二人,拟带中原培养并施之教育,但该二人却不愿重返中原。郭沫若先生在谈到这一事件时,曾感慨地说:“由此可见,李德裕的后人倒可算是开发海南岛的前驱者了”。

附注

⑤叶梦得:《避暑录话》卷2。 ①光绪《崖州志》卷11《黎防一九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